課本里的青海



課本里的青海


將民族的繁衍、國家的精神、子孫後代的責任使命和生態保護融為一體的寫法極為鮮見。而本文卻獨出機杼,沒有一處說教,滿眼都是可愛美麗的文字。那些從初中或小學孩子的課本中流出來的句子,朗朗上口,讓你的眼裡飽含著淚水,讓你胸中湧動著滿滿的愛。在感情被激發後,作者開始了理性的數字分析,告訴你青海存在的價值和意義。然後再從青海衍生的精神著手,讓你一點點地跟著走,當你徹徹底底地愛上青海時,作者才在最後一段呼籲要保護好讓我們民族得以繁衍發展的載體。本文構思別出心裁,語言飽含感情而又冷靜客觀, 形象的比喻,巧妙的引用,恰當的對比,澎湃的抒情,精確的說明等,多種手法增加了文章的可讀性與說服力,最終水到渠成,烘托生態保護的主旨。

【披文入情】


那些出現在課本里的青海


1《在那遙遠的地方》

青海,也許是因為王洛賓那首著名的歌曲《在那遙遠的地方》讓人知曉的。深情的歌詞和優美的旋律,詮釋著美好和希冀, 令人無限嚮往。

課本里的青海

從熟悉的歌名導入,直奔主題,讓人與青海的違和感頓時消除,甚至還有放聲高歌那美好而神秘的的曲子的願望。起筆不俗!


課本里的青海


2《從軍行(其四)》

課本里的青海


邊塞詩人的《從軍行》婦孺皆知,引用再次讓我們與遙遠的青海拉近距離。在耳熟能詳的詩中,青海是雪山和黃沙,駐守和雄心的合體,是精神和意志的象徵。而真實的青海是什麼樣子呢?不禁讓人滋生探究的願望。


課本里的青海


課本里的青海

而語文課本里的青海,離我們並不遙遠。青海湖、三江源……一個個熟悉的名字,讓我們走進這片廣袤而神奇的土地。


本段承上啟下,與歌中和詩中的青海相比,課本里的青海或許更迷人。


課本里的青海


4《青海湖,夢幻般的湖》

課本里的青海


只用比喻和對比好像不能寫盡藍的特點,作者又用擬人賦予青海湖人的性格,對湖水的喜愛之情溢於言表。


課本里的青海


5 青海湖

青海湖是高原鹹水湖,也是我國最大的內陸湖泊。在藏語 裡和蒙語裡,它都是“青色的大海”之意。為什麼要叫作“青色 的海”,而不叫作“藍色的海”呢?莫不是出於“青出於藍而勝 於藍”的俗語?其實,青海湖水所以如此湛藍,因為湖面高出海 平面3100多米,湖水中含氧量較低,浮游生物稀少,含鹽量在0.6%左右,透明度達到八九米以上,因而,湖水就顯得更晶瑩明

澈。

上段是極盡熱愛的抒情, 本段是科學嚴謹的說明, 列數字、作比較讓藍色藍得更有根據。多種表達方式轉換自如。


課本里的青海


6 青海省

因“青海湖”而得名的青海省是我國幅員面積最大的省, 總面積72萬平方公里,北部和東部同甘肅相接,西北部與新疆相鄰,南部和西南部與西藏毗連,東南部與四川接壤。青海山脈高聳,河流縱橫,湖泊棋佈,地形多樣。


由青海湖引出青海省,自然而巧妙。概括青海的面積與位置,地形與地勢。


課本里的青海


7 山之宗

課本里的青海是山之宗。


層層推進,至此,總結出青海的第一大意義。


課本里的青海


8《在長江源頭各拉丹冬》

課本里的青海


作者用對比、比喻和擬人等多種修辭,言簡意賅地說清楚了格拉丹東的性格。


課本里的青海
課本里的青海


課本里的青海

“隨著一聲令下,陣陣爆破聲響徹雪域高原,風火山隧道開鑿了。一條長長的‘鐵龍’從柴達木盆地深處的工業新城格爾木起步,跨過巍峨的崑崙山,將通過這裡,穿越‘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把鐵路修到拉薩去》,人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


用“鐵龍”的比喻,形象地說明青藏鐵路修建的不易。


課本里的青海


10“赫赫我祖,來自崑崙”

海拔6621 米的各拉丹冬雪山是唐古拉山脈的主峰,也是長江源之一沱沱河的源頭。風火山隧道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鐵路隧道,作為崑崙山脈著名的山口,風火山見證了“人間天路”—— 青藏鐵路建設的奇蹟。對於青海來說,山絕不是簡單的地理存在, “赫赫我祖,來自崑崙”,崑崙山自古就是中國人的精神圖騰,祁連山在華夏曆史的進程中曾書寫過一幕幕的傳奇,巴顏喀拉山、年保玉則山、阿爾金山……一座座偉大的山脈都披覆神性的光輝。


從格拉丹東到唐古拉山脈,再到崑崙山脈,步步蓄勢,引用“赫赫我祖, 來自崑崙”引出崑崙山乃至披覆神性光輝的山脈都是中國人的精神圖騰, 點出中心主旨。


課本里的青海


11 水之源

課本里的青海是水之源。


自古山水一體,有了山的陽剛便有水的陰柔。此為青海的第二大意義。


課本里的青海


12《長江之歌》

“你從雪山走來,春潮是你的丰采;你向東海奔去,驚濤是你的氣概。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兒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我們讚美長江,你是無窮的源泉;我們依戀長江, 你有母親的情懷。你從遠古走來,巨浪蕩滌著塵埃;你向未來奔去,濤聲迴盪在天外。你用純潔的清流,灌溉花的國土;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動新的時代。我們讚美長江,你是無窮的源泉;我們依戀長江,你有母親的情懷。”(《長江之歌》,蘇教版六年級語文下冊)


歌詞中激盪著中華兒女對孕育了我們民族的長江滿腔讚歎的情懷。


課本里的青海

13《黃河源》

“藍天,白雲,鮮豔的花,清澈的水,源頭的奇景真使人迷戀。我順著小溪,向遠處望去,好像看到水越匯越多,越流越大,流過草地,繞過高山,越過平原,終於匯成奔騰的黃河,行程五千多千米,流入大海。”(《黃河源》,鄂教版語文第九冊)


長江和黃河是母親河,小短句盡情傾灑著“我”對黃河的迷戀與熱愛。


課本里的青海


14 生命搖籃

課本里的青海是山與水的交響,山是骨架,水為血脈。山

水之間,是美輪美奐的生態高地,也是萬物生靈的生命搖籃。

山水相交才有了萬物生靈。作者步步引用,層層佐證,說明青海對於中國甚至世界的意義。


課本里的青海


15 《鳥島》

如果說青海湖是青藏高原上璀璨的明珠,那鳥島就是這顆明珠上最耀眼的寶石。“青海湖西部有一個叫‘海西皮’的小島, 那就是聞名中外的青海湖鳥島。每年春天,天氣變暖,湖水解凍, 一群一群的鳥兒就陸續從遠方飛來。它們在這裡築巢安家,養育後代。六月是鳥島最熱鬧的時候,各種各樣的鳥兒聚在一起,小島成了鳥的世界。一眼望去,密密麻麻的鳥窩一個挨著一個。窩裡窩外,到處是玉白色的、青綠色的鳥蛋。”(《鳥島》,蘇教版二年級語文下冊)


本段開頭又是一處精彩的比喻,再次點明山水孕育了繁盛的生命。


課本里的青海


16《青海高原一株柳》

地處世界屋脊的青海平均海拔3000 米以上,許多地方是生命的禁區,這裡的每一個物種都具有極其頑強的生命力和毅力, 就連一草一木都充滿韌勁!“這是我在高原見到的唯一的一株柳樹。我站在這裡,目力所及,背後是連綿的鐵鑄一樣的青山…… 這株柳樹沒有抱怨命運,也沒有畏怯生存之危險和艱難,而是聚合全部身心之力與生存環境抗爭,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韌勁生存下來,終於造成了高原上的一方壯麗的風景。”(《青海高原一株柳》,蘇教版六年級語文上冊)作家陳忠實用他犀利的筆觸表達了對世界第三極生命力的“無限崇敬”,這何嘗不是一種青藏高原精神的表達


生命的禁區卻有別樣的壯麗與頑強。中華民族也正是憑著不畏危險和艱難的精神,正是有著毅力和韌勁的品質,不抱怨, 不膽怯,靠一步步抗爭、壯大而強盛。山和水帶給我們的除了賴以生存的環境,更有對生命的敬畏,對山水的依存,對精神的歷練。


課本里的青海


17 三江源

中華民族母親河——黃河、長江發源於青海,與瀾滄江、黑河等形成了聞名於世的江河源頭。黃河總徑流量的49%,長江總徑流量的1.8%,瀾滄江總徑流量的 17%,黑河總徑流量的 45.1% 從青海流出,青海全省面積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有242個,

省內湖水總面積13098.04 平方公里。青海是當之無愧的“中華水塔”。


精確的數字是最好的說明。青海不僅是長江、黃河的發源地,也是眾多河流的濫觴處,有確切的數字為據,有鏗鏘的統計佐證。


課本里的青海


18 國家公園

今天的青海正守護著山水湖泊的巨大生態價值,把“生態責任”扛在肩上,全省 90%的國土面積已列入限制開發區和禁止開發區。同時,以三江源、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建設為試點,全面開展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示範省建設,青海已成為願景無限的“國家大公園”。


所有對山水的精彩描寫都能在本段找到依託。卒章顯志!青海的山水如此重要,承載著民族的生存和精神的寄託,其生態更應該得到最優的保護!


課本里的青海




【文章珠璣】

01:本里的青海是山與水的交響,山是骨架,水為血脈。山水之間,是美輪美奐的生態高地,也是萬物生靈的生命搖籃。

02:這株柳樹沒有抱怨命運,也沒有畏怯生存之危險和艱難,而是聚合全部身心之力與生存環境抗爭,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韌勁生存下來,終於造成了高原上的一方壯麗的風景。



【思考探究】

01:作者為什麼要以“課本里的青海”為題目,請說出你的理由。

02:第⑩段的“崑崙山自古就是中國人的精神圖騰”,第⑰段的“這何嘗不是一種青藏高原精 神的表達”都提到了精神,請結合全文,寫出你對文章中“精神”的理解。

課本里的青海


作者 | 萬瑪加/<font>

圖片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及時刪除/<font>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