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里的青海



课本里的青海


将民族的繁衍、国家的精神、子孙后代的责任使命和生态保护融为一体的写法极为鲜见。而本文却独出机杼,没有一处说教,满眼都是可爱美丽的文字。那些从初中或小学孩子的课本中流出来的句子,朗朗上口,让你的眼里饱含着泪水,让你胸中涌动着满满的爱。在感情被激发后,作者开始了理性的数字分析,告诉你青海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然后再从青海衍生的精神着手,让你一点点地跟着走,当你彻彻底底地爱上青海时,作者才在最后一段呼吁要保护好让我们民族得以繁衍发展的载体。本文构思别出心裁,语言饱含感情而又冷静客观, 形象的比喻,巧妙的引用,恰当的对比,澎湃的抒情,精确的说明等,多种手法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与说服力,最终水到渠成,烘托生态保护的主旨。

【披文入情】


那些出现在课本里的青海


1《在那遥远的地方》

青海,也许是因为王洛宾那首著名的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让人知晓的。深情的歌词和优美的旋律,诠释着美好和希冀, 令人无限向往。

课本里的青海

从熟悉的歌名导入,直奔主题,让人与青海的违和感顿时消除,甚至还有放声高歌那美好而神秘的的曲子的愿望。起笔不俗!


课本里的青海


2《从军行(其四)》

课本里的青海


边塞诗人的《从军行》妇孺皆知,引用再次让我们与遥远的青海拉近距离。在耳熟能详的诗中,青海是雪山和黄沙,驻守和雄心的合体,是精神和意志的象征。而真实的青海是什么样子呢?不禁让人滋生探究的愿望。


课本里的青海


课本里的青海

而语文课本里的青海,离我们并不遥远。青海湖、三江源……一个个熟悉的名字,让我们走进这片广袤而神奇的土地。


本段承上启下,与歌中和诗中的青海相比,课本里的青海或许更迷人。


课本里的青海


4《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课本里的青海


只用比喻和对比好像不能写尽蓝的特点,作者又用拟人赋予青海湖人的性格,对湖水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课本里的青海


5 青海湖

青海湖是高原咸水湖,也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湖泊。在藏语 里和蒙语里,它都是“青色的大海”之意。为什么要叫作“青色 的海”,而不叫作“蓝色的海”呢?莫不是出于“青出于蓝而胜 于蓝”的俗语?其实,青海湖水所以如此湛蓝,因为湖面高出海 平面3100多米,湖水中含氧量较低,浮游生物稀少,含盐量在0.6%左右,透明度达到八九米以上,因而,湖水就显得更晶莹明

澈。

上段是极尽热爱的抒情, 本段是科学严谨的说明, 列数字、作比较让蓝色蓝得更有根据。多种表达方式转换自如。


课本里的青海


6 青海省

因“青海湖”而得名的青海省是我国幅员面积最大的省, 总面积72万平方公里,北部和东部同甘肃相接,西北部与新疆相邻,南部和西南部与西藏毗连,东南部与四川接壤。青海山脉高耸,河流纵横,湖泊棋布,地形多样。


由青海湖引出青海省,自然而巧妙。概括青海的面积与位置,地形与地势。


课本里的青海


7 山之宗

课本里的青海是山之宗。


层层推进,至此,总结出青海的第一大意义。


课本里的青海


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课本里的青海


作者用对比、比喻和拟人等多种修辞,言简意赅地说清楚了格拉丹东的性格。


课本里的青海
课本里的青海


课本里的青海

“随着一声令下,阵阵爆破声响彻雪域高原,风火山隧道开凿了。一条长长的‘铁龙’从柴达木盆地深处的工业新城格尔木起步,跨过巍峨的昆仑山,将通过这里,穿越‘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用“铁龙”的比喻,形象地说明青藏铁路修建的不易。


课本里的青海


10“赫赫我祖,来自昆仑”

海拔6621 米的各拉丹冬雪山是唐古拉山脉的主峰,也是长江源之一沱沱河的源头。风火山隧道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隧道,作为昆仑山脉著名的山口,风火山见证了“人间天路”—— 青藏铁路建设的奇迹。对于青海来说,山绝不是简单的地理存在, “赫赫我祖,来自昆仑”,昆仑山自古就是中国人的精神图腾,祁连山在华夏历史的进程中曾书写过一幕幕的传奇,巴颜喀拉山、年保玉则山、阿尔金山……一座座伟大的山脉都披覆神性的光辉。


从格拉丹东到唐古拉山脉,再到昆仑山脉,步步蓄势,引用“赫赫我祖, 来自昆仑”引出昆仑山乃至披覆神性光辉的山脉都是中国人的精神图腾, 点出中心主旨。


课本里的青海


11 水之源

课本里的青海是水之源。


自古山水一体,有了山的阳刚便有水的阴柔。此为青海的第二大意义。


课本里的青海


12《长江之歌》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丰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 你有母亲的情怀。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你向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长江之歌》,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歌词中激荡着中华儿女对孕育了我们民族的长江满腔赞叹的情怀。


课本里的青海

13《黄河源》

“蓝天,白云,鲜艳的花,清澈的水,源头的奇景真使人迷恋。我顺着小溪,向远处望去,好像看到水越汇越多,越流越大,流过草地,绕过高山,越过平原,终于汇成奔腾的黄河,行程五千多千米,流入大海。”(《黄河源》,鄂教版语文第九册)


长江和黄河是母亲河,小短句尽情倾洒着“我”对黄河的迷恋与热爱。


课本里的青海


14 生命摇篮

课本里的青海是山与水的交响,山是骨架,水为血脉。山

水之间,是美轮美奂的生态高地,也是万物生灵的生命摇篮。

山水相交才有了万物生灵。作者步步引用,层层佐证,说明青海对于中国甚至世界的意义。


课本里的青海


15 《鸟岛》

如果说青海湖是青藏高原上璀璨的明珠,那鸟岛就是这颗明珠上最耀眼的宝石。“青海湖西部有一个叫‘海西皮’的小岛, 那就是闻名中外的青海湖鸟岛。每年春天,天气变暖,湖水解冻, 一群一群的鸟儿就陆续从远方飞来。它们在这里筑巢安家,养育后代。六月是鸟岛最热闹的时候,各种各样的鸟儿聚在一起,小岛成了鸟的世界。一眼望去,密密麻麻的鸟窝一个挨着一个。窝里窝外,到处是玉白色的、青绿色的鸟蛋。”(《鸟岛》,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


本段开头又是一处精彩的比喻,再次点明山水孕育了繁盛的生命。


课本里的青海


16《青海高原一株柳》

地处世界屋脊的青海平均海拔3000 米以上,许多地方是生命的禁区,这里的每一个物种都具有极其顽强的生命力和毅力, 就连一草一木都充满韧劲!“这是我在高原见到的唯一的一株柳树。我站在这里,目力所及,背后是连绵的铁铸一样的青山…… 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也没有畏怯生存之危险和艰难,而是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存环境抗争,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终于造成了高原上的一方壮丽的风景。”(《青海高原一株柳》,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作家陈忠实用他犀利的笔触表达了对世界第三极生命力的“无限崇敬”,这何尝不是一种青藏高原精神的表达


生命的禁区却有别样的壮丽与顽强。中华民族也正是凭着不畏危险和艰难的精神,正是有着毅力和韧劲的品质,不抱怨, 不胆怯,靠一步步抗争、壮大而强盛。山和水带给我们的除了赖以生存的环境,更有对生命的敬畏,对山水的依存,对精神的历练。


课本里的青海


17 三江源

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长江发源于青海,与澜沧江、黑河等形成了闻名于世的江河源头。黄河总径流量的49%,长江总径流量的1.8%,澜沧江总径流量的 17%,黑河总径流量的 45.1% 从青海流出,青海全省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有242个,

省内湖水总面积13098.04 平方公里。青海是当之无愧的“中华水塔”。


精确的数字是最好的说明。青海不仅是长江、黄河的发源地,也是众多河流的滥觞处,有确切的数字为据,有铿锵的统计佐证。


课本里的青海


18 国家公园

今天的青海正守护着山水湖泊的巨大生态价值,把“生态责任”扛在肩上,全省 90%的国土面积已列入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同时,以三江源、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建设为试点,全面开展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青海已成为愿景无限的“国家大公园”。


所有对山水的精彩描写都能在本段找到依托。卒章显志!青海的山水如此重要,承载着民族的生存和精神的寄托,其生态更应该得到最优的保护!


课本里的青海




【文章珠玑】

01:本里的青海是山与水的交响,山是骨架,水为血脉。山水之间,是美轮美奂的生态高地,也是万物生灵的生命摇篮。

02: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也没有畏怯生存之危险和艰难,而是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存环境抗争,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终于造成了高原上的一方壮丽的风景。



【思考探究】

01:作者为什么要以“课本里的青海”为题目,请说出你的理由。

02:第⑩段的“昆仑山自古就是中国人的精神图腾”,第⑰段的“这何尝不是一种青藏高原精 神的表达”都提到了精神,请结合全文,写出你对文章中“精神”的理解。

课本里的青海


作者 | 万玛加/<font>

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font>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