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曹操的諡號“魏武王”和“魏武帝”的考辯


關於曹操的諡號“魏武王”和“魏武帝”的考辯

魏武王曹操圖片(網絡)

十年前,在“曹魏高陵” 裡發掘出的石牌上出現“魏武王”,有些人感到很奇怪。曹操不是被曹丕追諡為“魏武帝”嗎?怎麼是“魏武王”呢?這個“魏武王”又是從何說起呢?我為此略作了一番考證和辨析。

一,有些人之所以對“魏武王”的稱謂產生懷疑,關鍵問題是把這個“魏”僅僅理解為曹丕稱帝后的魏國,這就講不通了。

其實,“魏武王”的“魏”不是指曹丕稱帝的魏國,而是指的它的前身、作為東漢封國的魏國。東漢制度封爵亦封地,也叫封國,是封爵的領地,賦有皇權授予的部分國家機構和權力,但不是宗主皇權國。《三國志》魏志卷一記載,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漢獻帝封曹操為魏公時就明文規定:“魏國置丞相已下髃卿百寮,皆如漢初諸侯王之制”。當時就建了魏社稷宗廟,設置了尚書、侍中、六卿等官職。其封地包括冀州之河東、河內、魏郡、趙國、中山、常山、鉅鹿、安平、甘陵、平原凡十郡。公元214年三月,漢獻帝使魏公位在諸侯王之上,改授金璽、赤鈸、遠遊冠。公元216年曹操進爵為魏王后,漢獻帝又命曹操設天子旌旗等等,卞氏為王后,曹丕為太子。曹操去世後,曹丕繼嗣為魏王(同時由副丞相升為丞相)。《三國志》卷二記載:“漢帝以眾望在魏”,這個“魏”就是指的封國魏。

因此《三國志》記載,曹操去世於建安25年(公元220年)春正月,二月丁卯安葬。“諡曰武王,葬高陵”。

到了這年冬十月丙午,魏國才在一般人的操作之下,宣佈東漢獻帝就告祠禪位,庚午曹丕正式升壇即阼,改元黃初,於是追尊曹操為武皇帝。這是在曹操去世安葬8個月後才被追諡為“魏武帝”的,他墓地裡石牌當然只能刻“魏武王”。

關於曹操的諡號“魏武王”和“魏武帝”的考辯

曹操高陵發掘圖片(網絡)


曹操死的時候諡號“魏武王”,是符合古代“爵王爵者,諡王諡”制度的。《三國志》記載,曹操去世後“諡曰武王”,這 “武王”實際上是由諡號字“武”、和他生前爵位“王”結合而成的,故曰“武王”。曹丕稱帝后追尊時沿用了這個諡號字,故曰“武皇帝”。有論者認為當時還有將爵和諡連稱的慣例,舉例說,曹操的兒子曹彰生前封爵彭城王,死後,諡號字為“威”,當時的稱呼就是“彭城威王”。根據這一說法,曹操爵魏王,諡號字“武”,就可以連稱為“魏武王”。所以在曹操去世後曹丕稱帝前這段時間,時人可以從這個意義上稱他為“魏武王”。以後的史家在敘述曹操被追尊為魏武皇帝之前的事蹟時,也從這個意義上尊稱為“漢魏武王”或“魏武王”。

二,有人根據《三國志》裡記載有漢獻帝告祠禪位的一篇冊文,文中有“賴武王神武”句,就認為當時在任何情況下都統統稱為“武王”,而不應該是“魏武王”,這也是沒有道理的。

應該說,這篇冊文確實提供了當時對曹操稱謂的唯一正史文字依據,但這隻能說明在皇帝告祠禪位這樣一種特殊情景下對曹操的稱謂是“武王”。冊文開頭就是“諮爾魏王”,所以後文沒有必要使用爵諡連稱的“魏武王”,可以直接用諡稱“武王”。又因為“賴武王神武”這句話是在講到“漢”如何如何之後講的,所以也沒有必要在前面冠以朝代和封國國號,何況這本來就是漢獻帝的冊文。但是,並不等於說在其它任何時候、任何地方也都一律只能這樣稱“武王”。

關於曹操的諡號“魏武王”和“魏武帝”的考辯

曹操墓中石牌圖片(網絡)


比如,如果是在喪禮葬儀上,如果曹操墓有墓誌銘或者碑文,那就一定會在“武王”前加朝代前冠,而不會只稱“武王”。在建安25年二月丁卯安葬的時候,就會在爵諡連稱的“魏武王”前面冠以“漢”字,稱之為“漢魏武王”。如果將來能發現相關實物,我相信一定是這樣的。

三,這個石牌上又怎麼刻的是“魏武王”、不使用冠以朝代的稱為“漢魏武王”呢?

這就要考慮這個石牌畢竟不是墓誌銘和碑石,而只是作為記錄陪葬日常用品的石牌。在這樣的石牌上的稱謂,在“武王”前冠以朝代或許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應該是說明這些物品所在的處所和這個處所的主人身份。那麼,這些日常用品應該是曹操生前所在魏王府邸裡的物品,而曹操死後曹丕當即嗣繼了魏王,在這種情況下,是否應該稱其為前魏王的用品呢,是否應該在“武王”前冠以強調是封爵魏王的“魏”字來稱謂曹操為“魏武王”、說明是“魏武王常所用”呢?我認為是一定的。我們還應該注意曹操生前這個魏王的特殊地位。應該說,曹操這個魏王,實際上是個準皇帝,這個“魏”是個準皇權魏國。那麼,當時安葬這個“準皇帝”, 雖然要以漢朝的名譽,”準魏國“在操辦中擔綱什麼就值得特別考慮。

關於曹操的諡號“魏武王”和“魏武帝”的考辯

曹操墓中畫像圖片(網絡)


四,還有人提出,《三國志》和以後的史書裡都沒有出現“魏武王”的稱謂,因此難於排除懷疑。

其實,我們只要查查

《晉書》、《宋書》、《隋書》、《通典》、《太平御覽》、《資治通鑑》、《通鑑紀事本末》、《文獻通考》、《通志》、《玉海》、《華陽國志》以及《水經注》諸書,那上面在講到曹操被追尊為魏武帝之前的事蹟時就多次使用“魏武王”的稱謂。就拿《三國志》來說吧,我看那裡面雖然沒有明文的“魏武王”,卻暗藏著“魏武王” 。

例如《三國志》記載有一段話,(魏文帝曹丕)“追尊皇祖太王曰太皇帝,考武王曰武皇帝,尊王太后曰皇太后”。如果我們認真研讀這段話,就會發現所有人稱前面都省去了前冠。行文省去的前冠必須是一致的,正史的行文更是特別考究。我們可以認定,“太王”、“太皇帝”、“武皇帝”、“王太后”、“皇太后”省去的前冠都是“魏”字,那麼,這裡“武王”前面隱去的也應該是“魏”字。這個“魏”字就可以根據後文,或者理解為東漢封國“魏”、或者理解為曹丕稱帝后的魏國,可見“魏”的雙解是約定俗成的,這樣行文才不會有歧義。陳壽把這六個魏字都省略了,我們當然也可以替他把它們加上去,那不就成了“考魏武王曰魏武皇帝”嗎?“魏武王”不就現了原形嗎?

關於曹操的諡號“魏武王”和“魏武帝”的考辯

魏武王石牌圖片(網絡)


因此,我認為在“曹魏高陵”裡石牌上出現“魏武王”的稱謂是沒有問題的。但我並不認為這些石牌不存在其它問題,比如“常所用格虎大戟”和“常所用格虎大刀”,就和歷史上記載的曹操身份經歷特長很不相符,姑且存疑。而“曹魏高陵”的另一個大問題,那就是卞皇后到底到在哪裡?這是最終認定前必須搞清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