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华为太狼性,华为出来的CEO们怎么看?


都说华为太狼性,华为出来的CEO们怎么看?

题图来自《大时代》


“没有一个企业,不是时代的企业。”


作者|周欣


李山软件开发出身,2004年毕业加入华为,一干就是十年之久。

每日朝十晚九,周末偶尔加班。十年里,从一无所有的应届生,到逐渐组建自己的家庭,包括积累随后创业的第一桶金,华为给了他想象中的一切。

尽管一直以来,大众舆论层面,华为给人感觉更多是过于狼性、没有人情味;但另一方面,我们看到,每年像李山这样想进华为体系的人,还是不绝如缕。

这到底是一家怎样的公司呢?值华为发布2019年报之际,《锐问》也深度采访了从华为出来创业的数位CEO,想听听这些曾是局内人的局外人,现在究竟怎么看华为。


一、强文化导向的华为


“工资高、待遇好”,是不少人最初选择华为的原因。

以李山为例,在刚毕业其他公司只有两三千月收入的时候,华为的月收入就已经达到四五千;到第二年(2005年),其综合年收入已经在十几万上下。

一般而言,在华为内部,员工待遇主要分为三部分:工资、奖金及每年股票分红。其中工资会伴随每次考级而有所增加;股票则采取全员制,依年限不同而有所差别,除每年分红之外,此部分收益还包括股票上涨的隐形收益,不过员工离职以后,需将股票卖回公司。

综合受访CEO的普遍回应,工作四五年的华为员工,工资和奖金包括分红比例应该均占1/3,此后,随着年限的增长,股票的部分会越来越多,而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增高了员工离开公司的门槛。

“华为确实给了很多普通人第一桶金的机会。” 如果给典型的华为人做画像,其普遍特征应该是:中高等学校毕业、家境普通、性格简单、有一定野心、执行力强。对这些人而言,刚入社会没有资源,而华为,却能给到他们与付出成绝对正比的回报。


都说华为太狼性,华为出来的CEO们怎么看?

事实上,华为在招聘之初就会刻意去寻找与自己价值观相符的候选人。

首先是面试层面,面试官会更看重他的发展潜力、而非当下状态;随后,便是一个月“真刀真枪”的军训。“系统化的那种训练,让你在思想上和企业统一。如果过不了,就无法转正,很严苛” ;此外,便是公司日常的各种培训和考试,考试成绩直接与员工个人的升级挂钩。

经过这一系列自上而下的流程以后,候选人离标准化的华为员工,也越来越近。比如更狼性。所谓狼性,本质是一种高执行力。同样一件事情,别人需要三个月的时间,华为人可能一个月就完成。“给我一个任务,不可能跟你说搞不定。搞不定就睡不着。”这是李山在接受《锐问》采访时的原话,也基本是他在华为工作这些年的状态。

狼性的好处是目标导向,效率更高。不好的地方在于,具体落实到基层时,很多人可能会“不择手段”,而遭合作方诟病。“我工作这么些年,朋友也算很多。华为的朋友,zero”,一位连续创业多年的CEO提起华为时,情绪明显。

许超逸,哈世科技创始人,加入华为之前,曾在科大讯飞等公司待过一段时间。据其观察,同一批次进华为的候选人,不少都已经走了。一方面是能力原因,达不到标准就被淘汰;一方面是身体或家庭原因,无法长时间加班。

不少CEO在接受《锐问》采访时也都认为,华为确实有很多可取之处,但它可能更合适那些刚入社会,没有太多资源,或者本身“不那么灵活,没太多想法,甚至有些偏执”的人。

一位CEO描述自己2005年至2008年在华为的状态,“每天回家最早11点。生活被工作占满,公司不让上网、人又必须加班,周末休息一天,基本全睡过去。”他说他觉得,“自己跟社会处于半隔离状态。”

“就像是身处别墅当中,别墅栅栏都锁得死死的,一群人在里面,舒服地生活。” ——既像保护,又像枷锁。


二、任正非,华为的高度


既像保护,又像枷锁。不只是华为公司独有的特点,也是很多强文化导向公司,都存在的特点。文化使得组织更具有凝聚力,同时,也排除了一些对文化不感冒的候选人。

众趣科技CEO高翔,2001年博士毕业开始,就一直研究任正非的文章和理论。二十年过去,他有了自己的公司,再去理解华为时,有了明显不一样的感觉。

“站在企业家的角度来说,华为这种方式非常棒,当然站在家庭角度来说,是有问题的,比如那种加班制度,不够人性化。就是说屁股决定脑袋,天生不平衡。”

站在员工的角度来说,某种程度上来说,其实也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每年为什么那么多人趋之若鹜加入华为?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这家公司能给到他与努力成正比的回报。而这一点,显然,今天绝大多数的中国公司,都无法做到。

好坏永远是相对的。取决于我们站在什么立场,以什么维度去看待。高翔创业以后,在处理各种公司事务,感觉理不清头绪的时候,就越发认同任正非口中所说的灰度理论。


都说华为太狼性,华为出来的CEO们怎么看?

(图片来自NYTimes)

任正非以战争为例:

“战争结局无非就是战死、逃兵、俘虏或英雄。是英雄当然更好,当逃兵不可饶恕,战死肯定是英雄,但是做了俘虏,又不是叛变,怎么评价?东西方有截然不同的标准。美国战俘们回到美国本土受到了不亚于英雄般的欢迎;朝鲜战争结束后,中国的战俘回国,却无一例外被打上叛徒的纹章,二十多年翻不过身。”

在2009年1月15日发表的《开放、妥协与灰度》一文中,任正非提到:“没有妥协就没有灰度。妥协其实是非常务实、通权达变的丛林智慧,凡是人性丛林里的智者,都懂得在恰当时机接受别人妥协,或向别人提出妥协,毕竟人要生存,靠的是理性,而不是意气。”

如果认真分析的话,这种灰度,看起来更像是任正非对现实世界的理解。在创业者心中,他是哲学家,也是实干家。知行合一,这是他们认可任正非的根本原因。“任正非是很现实的人。而创业者,是最需要认清现实的人。”

低调、务实。这种特征也体现在很多深圳民营企业身上。但任正非的特点在于,他既能接地气,又能仰之弥高,将实践提炼成方法,上升到战略或更哲学的高度。

2001年3月,华为销售额220亿元,利润29亿元,发展势头良好之际,任正非刊文《华为的冬天》,大谈危机和失败;2005年,华为成立海思芯片部门。当时定位就是“备胎”,这是一个直到近几年,才有其他公司开始提及的概念;2012年,华为内部设立人工智能研究部门,资本是在2014年左右,才进入这一领域。

所有这些事情,结合任正非的一言一行,包括他早年的背景,构成了他独特的人格魅力。这也是,华为之所以成为华为,很难复制的一个核心原因。


三、极难复制的华为模式


2012年以前,吴刚在腾讯做产品运营相关的工作。后来,他看到华为成立新的移动互联网事业部,被其传达的理念所打动,便加入华为。

但是加入以后,他常觉得自己跟身边的人格格不入。“氛围比较国企,得佩戴工卡,穿得也比较正式。” 可能是自身性格的原因,也可能是之前工作和受教育背景的原因,他认为,华为并不合适自己,在这里面工作,就像螺丝钉一样,很难施展抱负。

尽管在华为待了三年,他也没有完全认可这家公司。那时候他看待华为,就是一家大公司,管理很严格,有所谓的PPT文化,也能积累一些在大平台的资源和人脉。但等他2015年开始创业,又做过VC之后,对于华为又有了新的认知。

现在作为一家公司的掌门人,再去看华为,他从心底里欣赏这家公司。不管是其制度设计,战略设计,还是对中国人性的了解,通信事业的专注度,对于资本的分离心。

尽管吴刚自己本身也在VC工作,但这些年来,他看到直接to VC的项目,如过江之卿。也正是因为看多了这种项目,他才更认可专注度的可贵。“这二十几年来,它一直在做通信事业,没有去做房地产,没有去搞投资,没有去做文娱行业。其实人在创业过程中是会面临诱惑的。”他说。


都说华为太狼性,华为出来的CEO们怎么看?

很多华为人离开华为以后,会发现,这个世界和自己想象中并不一样。不是所有人都强调执行,也不是所有人,都会把工作放在最最重要的位置。本质上来说,这是价值观的不同,并无对错之分。但当这些人开始创业之后,这种无力感会更加强烈,从内心里,他们特别希望复制华为模式,但实际操作层面,又永远是那么困难。

“我非常想用,但用不了。”创业两年多时间,赵蒙一直用一种比较宽松的状态让员工去工作,但总是达不到他理想中的效果。尤其是很多90后员工,动不动就闹离职;员工对于利益的重视程度,也远远高于他的预期。创一次业,他心力交瘁。

后面他反思,可能是小公司在利益分配方面没有做到很好的平衡,在企业文化和价值观方面,也很难落到实处。但总归来说,他认为随着时间的增长,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会得到改善。长期来看,他觉得补不了的是任正非的领导力。“有些人,哪怕穿着朴素简单,他往那一站,你就觉得他是中心。就是气场和能量很强。”

众趣科技CEO高翔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认为,华为最成功的地方就在于其利益分配体系,文化和管理制度,以及任正非的战略思维。正常情况下,管理可以慢慢进步,利益分配机制和战略思维却很难短时间复制。

“每个人都在讲战略思维,但什么叫正确?什么叫错误?谁来评判这个事情?这是对你的考验。” 创业过程中,他们无数次都要面临这样的时刻。

即便有时候也想做到平易近人。但每天早晨醒来,都要考虑怎么做产品、怎么做运营,怎么给员工发工资、怎么融资、怎么在商业竞争中获胜等问题时,他们就发现,自己必须硬下心肠。“轻松的公司都死了,拼命的公司都成功”。过于强调人情味,对于大多数中国公司的经营者而言,似乎是一件有点奢侈的事情。

很多硅谷或外企出身的创业者,骨子里非常看不上华为这套模式,即便华为高薪去挖,也“十动然拒”。但从根本而言,这还是屁股决定脑袋的逻辑。一个人本身是某种体系的既得利益者,他便更多推崇此类体系。

事实证明,这可能就是中国的部分实情,就像拼多多趣头条也有这么高的市值一样,这就是我们身处的现实。推崇奋斗至上、工作至上,尽管你抗拒,但你不得不承认。而华为公司迄今为止的成功,除了上述那些多维度的原因之外,可以说,就是建立在这样的大环境基础之上的。

——没有一个企业,不是时代的企业。


四、一次对话


众趣科技CEO高翔,2001年开始研究华为与任正非的相关文章,也曾在华为就职。以下是《锐问》与他的部分对话:

1、聊聊你对华为和任正非的看法。

我2000年左右看任正非文章,看了近20年,他的文章是我看到的所有CEO里思想最有深度的。

深度主要体现它从哲学角度思考问题,但是落到泥土里面去实施。

2、实践出真知。很多民营企业的人都这样。

但民营企业,没法在理论上拔高,但任正非,是在哲学高度思考问题。

3、为什么其他民营企业做不到,是没什么文化么?

文化是一方面,另外是主动思考。你看现在比较厉害的 CEO,马云,柳传志,都有很强的思考性,同时还会告诉你怎么落地,这才是关键。

4、除了任正非,你还喜欢谁?

段永平。他文章看完以后,让你感觉通透。你觉得这是自己曾经思考过的问题,但没有把它系统化整理出来,但他整理出来了。

5、你说任正非哲学和泥土结合,能不能举个例子?

你会发现他非常理解人性,同时又是个商人,你要说人家特别高大上,不承认的,去年有篇文章采访就说大家都觉得你们很厉害,是民族英雄,你想跟老百姓说什么?他回复的意思大概就是,别想那么多了,我们就是个商业公司。就他本身,是真正想透的一个商人。

6、哪些人是想不透的?

我认为很多人想不透的,比如XX公司,搞民族主义,你就是个商人,好好赚钱就行了,别发现自己要吃亏的时候,开始宣扬这种东西。

7、华为这公司,风口浪尖。好还是不好?

肯定不好。

任正非这么多年那么低调,包括现在的发言,你能看到他前后脉络一致,他没有因为这段时间见多了媒体,就变得很夸张。

包括整个文章的脉络,还是在说解决公司问题。发展的问题,生存的问题,这是他核心考虑的事情。

我个人在华为几年,后面也经历过一些公司,会发现他这种方式,站在企业家的角度来说非常棒,当然站在家庭角度来说,是有问题的。比如那种加班制度,不够人性化。

8、这东西是保证不了的。

就是说屁股决定脑袋,天生不平衡。我认为你站在什么角色干什么事,从公司生存发展角度来说,那种制度,又是公司最有可能成长起来的一种模式;只是说在任正非这么一个体系下,个人可能很难兼顾生活和工作。

9、在华为,是怎样的工作状态?

我当时在产品一线,每天回家最早11点。生活被工作占满,公司不让上网、人又必须加班,周末休息一天,基本全睡过去。

10、会担心这种状态吗?

会担心。离开华为,其实这也是重要因素。你看为什么华为愿意招那些家庭条件不好的孩子,这些孩子本身生活条件差,在城市也没资源,他们如果能找到一个工作,通过辛勤劳动让自己生存,非常不错了。

站在公司的立场和角度,一定程度是合理的。站在员工的角度,你要是刚毕业,去华为最好,那边有压力,可以学很多;但如果说你有想法创业,去华为肯定不太合适。

不过现在我作为管理者,就很希望用任正非这套体系来管理公司。原因很简单,这种场景下这种管理方式是最好的。

11、这个过程中,心会变硬吗?

不会变得很硬,因为这是客观规律。就像你看见狼在吃羊,你不能心软去帮助小羊,这是丛林生态法则,必须做这样做,不选择公司会死,而公司活下来,更多人才有所获得。

纯粹从公司角度来说,工作二十年,我看到轻松的公司都死了,成功的公司都很拼。所以我们首先要追求狭隘的成功,并非整个社会的成功。

在公司体系追求长期对社会有价值,是公司没有生存压力的时候。你在一线战场打仗,就必须在紧张的情况下。比如他打港湾的时候,基本上是不惜成本地要把港湾弄死。站在商业角度来说,你不能说他过分,对吧?

12、创业这几年,哪些是从华为学到,哪些是摒弃了的?

华为成功最主要是它的价值利益分配体系,让真正肯干的人获得利益;另外是他的管理制度;还有任正非的战略思维,就是什么时候做什么事。

其实管理,我认为正常情况下,可以一步步改进,一般公司都会做到,但利益分配机制和战略思维其实挺难的。每个人都在讲战略思维,但什么叫正确?什么叫错?谁来判断这个事情?这是对你的考验。

13、你看那些讲企业讲战略的那些人,其实也是从结果去推导。

对。所以我只看创业的人写的东西。包括你跟投资人接触,创过业的投资人和没创过的投资人,就完全不一样。

14、最厉害的人是,既能做事,又偶尔能跳出来,从第三方角度去思考。

很难,取决于你的经历。只有你吃过亏,才知道。比如你做个公司,去面试。最好的你分辨得出来,最差的你分辨得出来,中间那波人,你心里是拿捏不定的。

15、你的建议是什么?

价值观相同,性格互补。什么叫价值观呢?就是你这辈子觉得最有意义的事情是什么?有人是家庭、有人是事业。

16、你找的员工都什么样?

至少价值观一样。比如也希望通过创业获得成功。在这个维度上方向一致,其他再说。

就像找女朋友,想清楚一件事情是,这个世界上,一个女孩不喜欢你,是很正常的事情。所以我追完之后没成,我觉得很正常,为什么要痛苦?马上下一轮应该就开始了,对吧?你为什么会因为一个很正常的事情纠结在那?很多事情就是这样。

17、其实是降低期待。

我觉得不是降低期待,就是说这个事情是正常,你就按正常的心态去对待就行了。就是理解这个世界,把握的本质性东西越多,你烦恼的事情会越少。

你看任正非,就是很现实的人。你发现,那些天天说要颠覆一个行业的人,很难做成;做成的人,每天98%的时间都是面对现实,2%的时间在维护理想。

我觉得创业的人,是最需要认识现实和社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