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邮集类邮品现实吗

从这些年来的情况看,邮票市场虽然依旧呈现出比较低迷的状态,集邮者队伍流失严重,特别是结构的日益老化,但市场中的机会还是有目共睹的,其中一大亮点就是邮品的开发迅猛发展,可以说已经到了眼花缭乱的地步,这就使得那些被用于礼品开发的邮票的价值陡增。

这其中,既有像“和谐铁路”套票及小型张这样的新票,也有诸如J97“毛泽东诞生90周年”、J21“毛泽东逝世一周年”套票等老票,就是像“毛泽东诞生100周年”套票及小型张这样曾经无人问津的新票,也曾一度成为了香饽饽,货源告急;类似于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资金对于邮品的挖掘和开发可谓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千奇百怪的邮品之所以越来越多,除了需求的因素之外,还有就是邮品的开发具有简单易行及利润丰厚的特点,所以就处于一哄而上的状态,谁都想从中分得一杯羹,况且邮品的开发没有什么门槛和监管,谁干都行。

集邮公司和各类文化公司是邮品开发的两大主力军,它们在有的时候是合作者,有的时候又是竞争者,或者二者相互交叉,共同推进邮品的开发与销售,共享利润成果。

观察市场中的邮品类别情况不难发现,集邮公司主要侧重于常规邮品的开发,比如说首日封、邮折、卡书和专题册等,面向广大集邮者销售;各类文化公司则主要以开发专题册为中心,在题材和跨度上做文章,比如说曾经炙手可热的红色题材,面向机关、团体,主要用于客户和会议送礼。

集邮公司开发邮品主要仰仗于它有着充足的货源,这在新票方面尤其如此,新票越多越丰富,其所开发出来的邮品的成本也就越低,获取的利润也就越高,这是由它的垄断地位所决定的,因此,它们开发出来的邮品具有经常性、连续性和广泛性的特征,但也有片面性和单一性的特点。

就是这么看来相对简单的工作,集邮公司都没有做好,近日又有集邮公司的工作人员提出了邮票公司能否开发邮集类邮品的问题。

那么,邮票公司究竟能否开发邮集类邮品呢?笔者的回答是否定的,因为一般意义上的邮品开发与邮集类邮品的开发具有本质上的差异,前者完全是单纯意义上的邮票的组合,后者则完全是邮票排列组合的一种再升华,这种升华乃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而前者则完全可以一蹴而就,几乎没有任何含金量(设计因素除外)。

黄金与白银的区别或许就在于此,黄金是不会变成白银的。 集邮公司开发邮品的目的就是要赚取利润,如果开发的邮品没有利润,甚至是亏损,也就失去了邮品开发它的本来价值,集邮公司是要靠利润生存的,靠编组邮集是无法生存下来的,这乃是问题的核心所在,千万不能本末倒置。

开发产品的目的就是要最终推向市场,只有把产品销售出去才能赚取利润,而能赚取利润的产品就必须要有一定的销售量,因为销售量的多寡是决定产品盈亏平衡的根本性的因素之一,而这正是邮集类邮品最大与最重要的缺陷,况且这个缺陷有着不可逆性。

开发邮集类邮品现实吗

“红楼梦(2)”小型张

开发邮集类邮品具有成本高、时间长、难度大、数量低等特点,这正是问题的结症所在;一个高成本与时间跨度大且需求几乎为零的产品,是没有生命力的,这是不争的事实吧。

邮集类邮品开发的最大难度之一就在于它组合之中的某些邮票及衍生品具有唯一性,不可替代性,假设可以替代的话,那必然会导致邮集类邮品经济、文化、研究、历史等价值的严重缩水,某些邮集之所以能够在国际或者世界邮展上获得大奖,就在于邮集中某枚邮票或衍生品乃是孤品,比如说“红印花小字当壹圆”四方连吧,它就是邮集的魂,没有了这个魂的话,邮集是不可能在世界邮展上获得大奖的。

这样高难度的邮集,是邮集金字塔上的顶尖,我们就不说了;就是编一组具有一定水准的有关中国邮政贺年(有奖)明信片题材的邮集,没有十年八年的功夫也是无法做到的。

一般类型邮品的开发就是扫扫地而异,而邮集类邮品的开发则是在金字塔上跳舞,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现在,全国各地经常要举办不同级别、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邮展,这样的活动越多,就越能促进集邮事业的发展。

但是,我们在举办全国、国际和世界邮展之时,我们似乎只看到集邮公司在卖所开发出来的多如牛毛的邮品,而没有听到集邮公司出资赞助了某人制作邮集,并取得好成绩的新闻报道。

集邮公司赞助具有一定水准的邮集参加邮展,不就是普通邮品开发的一种延伸吗,这或许就是人们常说的文化创造价值吧。(周凤迟)


开发邮集类邮品现实吗

“丙申猴”小版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