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期末成績單》顯示:大多父母對待孩子犯錯的態度糟糕至極

【牟子坤簡介】(ID:mzkjtjy)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家庭教育講師,國家三級心理諮詢師,尚止家庭教育學院公益平臺發起人,卉貝藝術少兒書畫中心聯合創始人,中國家庭教育終身實踐者,擁有多年中小學生教學和幼兒指導經驗,一直致力於從事家庭教育工作,個案諮詢達800小時。

《父母期末成績單》顯示:大多父母對待孩子犯錯的態度糟糕至極

我花了10天時間,對在卉貝藝術學習的近100名學生進行了調查,讓孩子們對其父母的表現進行打分,滿分100分,60分及格,該調查表我將其稱作《父母期末成績單》,包含了“家庭氛圍(即父母關係)”、“對待孩子犯錯態度”、“欣賞鼓勵孩子”等在內的10項內容。調查表的最後,有一個留言區,要求孩子們打完分之後,寫下對父母最想說的三句話。具體內容及評分標準見下表。

《父母期末成績單》顯示:大多父母對待孩子犯錯的態度糟糕至極

我調查的孩子的年齡主要集中在5-9歲這個階段,即最小到幼兒園中班,最大到小學四年級。儘管調查人數較少,年齡跨度較小,但是我對卉貝藝術的每個孩子都比較瞭解,而且我親自向孩子們解釋並主持打分過程,確保參與的每個孩子都能明白每一項的基本內容。對於幼兒園的孩子,我在解釋該表每一項的時候,充分考慮了他們的理解能力,比如家庭氛圍這一項,我會告訴孩子們——“你的爸爸媽媽關係好不好,關係越好,分數越高,關係越差,分數越低”。另外,我對收集上來的調查表進行詳細排查,排除那些水分很大的表,修正那些水分較小的表,重點參考比較客觀的調查表。最終形成了幼兒組和小學組父母的《期末成績單》統計結果。

在公佈統計結果之前,我先跟大家分享兩件打分過程中比較有意思的事情,這兩件事或許能夠啟發你的思考,有助於反思你和孩子的關係。

第一件事:大多小學組的孩子(主要是三年級以上),在留言區都寫下了“無話可說”,而幾乎每個幼兒組的孩子,在留言區都表達了對父母的愛或者對父母美好的祝福。

第二件事:很多幼兒組的孩子,第一次打完分之後,第二次來上課的時候主動索取打分表,表示還想給父母再打一次分,第一次打的分比較客觀,而第二次再打分,則每一項都為100分。

這兩件事合起來看,我產生了這樣一個思考題,希望正在看文章的你來解答:為什麼孩子上小學之前,對父母有著滿滿的愛,期盼著父母幸福快樂,甚至認為父母是完美的(全部100分),而上了小學之後,孩子竟然對父母“無話可說”?

下面,我公佈我的統計結果(只公佈得分最低的倒數後兩項)。


《父母期末成績單》顯示:大多父母對待孩子犯錯的態度糟糕至極

①不論幼兒組,還是小學組的孩子,媽媽在“對待孩子犯錯的態度”這一項上均得分最低,很多孩子打了0分(父母越溫和對待孩子的錯誤,得分越高,反之越低)。

②大多小學孩子表示,自己的父母經常吵架,家庭氛圍很糟糕,這一項得分位列倒數第二。

③小學組孩子的爸爸得分最低的是“欣賞鼓勵孩子”這一項,大多孩子表示,爸爸很少誇讚自己,此外,爸爸在“對待孩子犯錯態度”上得分也很低,但有意思的是,儘管爸爸陪孩子少,大多小學孩子都表示爸爸很忙,所以在打分的時候給予了情感上的照顧。

④幼兒組的孩子大多抱怨爸爸陪伴自己少,此外,很多幼兒組的孩子都表示,父母不夠尊重自己的意見。

⑤不論幼兒組,還是小學組,媽媽在培養孩子良好習慣這一項上得分都最高,而大多爸爸由於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少,則被動放棄了培養孩子的權利,但對這一項的打分,我表示懷疑,因為很多幼兒園的孩子可能無法分清楚“培養孩子良好習慣”和“教孩子各種知識”的區別。

下面,我重點對父母得分倒數第一的“對待孩子犯錯態度”進行一些分析。在全面分析前,先簡單說一下得分較低的其他兩項。

《父母期末成績單》顯示:大多父母對待孩子犯錯的態度糟糕至極

  • 1、爸爸不懂得“欣賞鼓勵孩子”

有人說,孩子窮極一生,都在追求父母的認可,尤其是父親的認可。《權利的遊戲》中的侏儒小惡魔,就是最好的例證。父親的欣賞、期待和鼓勵,對於孩子形成自信、勇氣和健康的自尊方面有著巨大的意義。

我們結合爸爸得分倒數的幾項來看,會得出更有意思的結論。爸爸沒時間,陪孩子少,和孩子的距離自然就遠。好不容易和孩子在一起了,還看不見孩子的好,一味批評打壓孩子。而父親對孩子又是非常重要的人,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爸爸陪孩子少,教孩子少,好不容易有機會和孩子在一起,還對孩子造成了糟糕的影響。

關於爸爸之於孩子,我的理解是:

爸爸是離孩子較遠但影響力又很大的人

處在這樣一個位置,在為數不多的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裡,爸爸們更應該慎重對待孩子。因為你無法全面掌握孩子的情況,所以不要輕易的貶低ta,打壓ta,因為你的一次興致勃勃的“想起來、有時間才教育一下”的任性,或許會對孩子造成巨大的負面影響。你隨意批評打罵一下就走了,下次見到孩子的時候或許都一兩個月以後了,你對孩子造成的傷害只能隨著時間的推移深入孩子內心,然後生根發芽。

所以,我的建議是,爸爸們應該深刻認識清楚自己的角色——離孩子距離較遠而影響又很大的人,當你與孩子有機會近距離接觸的時候,儘可能留下積極的影響。


  • 2、夫妻關係不和,家庭氛圍糟糕

我們經常說,夫妻關係,是家庭關係的NO.1。然而,根據我的這次調查,和睦的家庭少之又少。家是孩子賴以生存的土壤,夫妻關係是決定這片土壤肥沃抑或貧瘠的關鍵因素。如果你給孩子生存的土壤是貧瘠的甚至是有害的,那麼你無論怎麼費盡心思的教育孩子,都會事倍功半。

對此,我只想說一點,在你下定決心好好培養孩子之前,請先解決好夫妻關係問題,夫妻關係和諧了,孩子生存的土壤就肥沃了。


  • 3、大多父母對待孩子犯錯的態度,糟糕至極

這一項是父母得分最低的,尤其是媽媽,大多得了0分。

你有沒有想過,父母在這一項上做得差,會對孩子造成什麼糟糕的影響?其實,我們不用想象,只需看看我們自己現在的生活,就能得到答案。因為,我們的的父母也是在這一項上得分很低的人。

我們大多數人,都在拼命追求別人的認可,別人認可了,就覺得自己很厲害,別人不認可就覺得自己很差勁,我們把關於自我評價的權利承包給了別人,所以我們無法擁有一個健康的自尊,我們擁有的只是“他尊”。

我們面對失敗很緊張,很恐懼,我們遇到事情,就會焦慮的睡不著覺,擔心自己做不好會受到懲罰,就像小時候犯錯了會擔心父母懲罰一樣。

我們缺乏勇氣,一次失敗就會把我們打倒在地。

我們喜歡跟別人攀比,見不得別人的好,把別人置於敵對位置。


我羅列的上述問題,決定一個人的幸福感,顯然,如果我們是這樣的人,幸福與我們無緣。你想要你的孩子成年後成為和你一樣的人嗎?當然不想,但我們卻不知不覺重複著我們父輩教育我們的方式。若如此,我們的孩子必然會成為我們這樣不幸的人。

我在想,中國的父母,為什麼對孩子的錯誤接納度這麼低?之所以在父母前面加上“中國”這個限定詞,是因為有些國家的父母對待孩子的錯誤和失敗,是非常包容的,比如有創業國度之稱的以色列猶太民族,他們鼓勵孩子嘗試、冒險、犯錯、失敗,他們不嘲笑失敗的人,他們嘲笑失敗了不敢再嘗試的人。他們對英雄的定義是不畏懼失敗,失敗了還可以再嘗試的人,而不是成功的人。所以,我認為這首先與中國傳統文化有關,此外還與目前我們多國家的教育體制、以及父母對錯誤的認識和對自我的接納程度有關。

①聖賢文化

華夏民族和猶太民族一樣,都追求優異,但華夏民族對錯誤的容忍度似乎是有限的。我們深受儒家文化思想影響,孔子樹立的儒家典型顏回有兩大本事,除了食不果腹、衣不蔽體還能不改其樂之外,就是“不二過”,即不再同一個地方摔倒兩次。但我越研究心理學,就越知道,一個正常的人如果停止成長,那麼他一輩子都在重複同樣的錯誤,這在心理學上稱作“強迫性重複”,要做到“不二過”,非聖賢不可。所以,儒家也說了“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似乎在包容錯誤,但還有下半句“過而能改,善莫大焉”,看到沒,包容的前提是讓你改過。

我們的文化,讓我覺得在“犯錯”和“改錯”之間沒有留有足夠的緩衝時間,一個人要改錯,首先要體驗錯誤帶來的痛苦,然後思考錯誤,進而才能找到改正的策略。

但是,或許我們芸芸眾生誤讀了聖人和儒家經典,事實上這些經典主要是給君子——即治國君臣的一套行事範式,對於我們“小人”(相對君子而言,沒有貶義,可以理解為普通老百姓)就沒那麼多的要求了。我們在傳承經典的時候,不自覺地把自己置於了聖賢、君臣的位置。你比方說《中庸》吧,實則是專門給皇帝讀的,皇帝需要修“中和”之道,是因為如果皇帝不“中和”,天下可能就無法太平,對於我們普通老百姓,中不中和的,對他人就沒太大影響。否則,如果我們真按照《中庸》那一套去修身,什麼“慎獨”,什麼喜怒哀樂不發之時要“中”,發則要“中節”,豈不累死了。

從這個思路來講,或許我們都誤解了聖人,聖人對我們“小人”沒那麼多要求,他們要求的是那些手握生殺大權的官宦,因為儒家講求德治而非法治,所以,在這種語境下,我們或許就能深度理解很多儒家教誨,而不會不自量力地把自己置於能夠影響天下太平的皇權位置,盡而拿平天下的那套思想修身養性。

作為一個有獨立思想能力的人,你應該反思你的文化,而不是做一個文化語境早就瓦解了,還被文化所牽制又不自知的愚夫愚婦。你該明智起來,才能抵禦文化殘餘的不良影響。


②應試教育體制的評價系統

無獨有偶。就在我正在做《父母期末成績單》調查的時候,小學生髮放期末成績單,早上去上班的路上,途徑一所小學,門口人山人海。路遇三對親子,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一對父子相隔兩米,像兩頭開戰前的怪獸,怒目相對而立,父親手裡拿著孩子的試卷,沉默三秒,父親僵硬的身體上猛地升起了一直胳膊,毫無聲息地瞄準兒子,“嗖”地彈出食指,伴隨著發出一聲巨吼“你給我過來~”引得行人紛紛回頭張望。

第二對母女在買早餐,媽媽活像傳說中的後媽,臉上爬滿了暴風雨前的烏雲,女兒可憐地跟在後面,“拿著”,媽媽把手中的物件遞給女兒拿著,低頭往袋子裡裝著茶葉蛋。媽媽惡狠狠地問道:“你吃什麼?”女兒還沒來得及張口,媽媽就說“考這麼點分數,還想吃啥?”

第三對父子相向而坐,孩子喝著稀飯,父親細細察看著孩子的試卷,試卷打頭用紅色的筆寫著“100分”,父親似乎很享受,好像是在享受飯後的一支香菸,但突然之間,問了孩子一句話:“你們班考100分的應該有很多人吧!”孩子無話,恰如父親正在抽好煙的時候,突然想到其他人都抽的起這樣的好煙一樣,瞬間喪失了優越感。

這三個場景是我親眼所見,文字表達有限,不能場景再現,即便我再用傳神的語言,也表達不出現場的真實氛圍。可見,孩子在“父母對待犯錯態度”這一項上打0分,實在是實至名歸。

當對一個人的評價數字化,我們必然追求數字,而且絕對會盡人攀比之能事。當我們對孩子的評價完全依賴分數,家長必然追求分數,必然會對那些“孩子本會做而做錯的題”深感惋惜,進而對孩子一次次進行語言攻擊。

現在的應試教育系統對孩子的評價體系,把父母拉到錙銖必較、眼睛裡容不得沙子、追求完美的境界,結果就是孩子大遭其殃。


③父母對“錯誤”的錯誤認識

錯誤是什麼?

毫無疑問,我們大多人覺得“錯誤”是一個不好的東西,這是我們根深蒂固的認識。

這或許與我們人類的種族遺傳有關,在進化的過程中,犯錯的成本實在太高,所以我們天然地對錯誤有一種恐怖。試想一下,如果你分辨不清楚哪個野果子是有毒的,哪個是能吃的,那麼你的一次錯誤就足以讓你喪命。

這種根深蒂固的認識,除了與人類基因遺傳有關之外,或許還與政治文化有關,我們長期生存在封建專制社會的高壓之下,而且歷朝歷代都有誅心論、文字獄,這大大刺激了我們面對錯誤的緊張神經。

所以,我們對錯誤根深蒂固的認識,是其人類生物基因遺傳和文化基因遺傳的雙重劣根性殘餘。

18世紀以後,人類開啟了科學的時代,民主的時代,文明時代,開始鼓勵探索,鼓勵犯錯,所以才有了家喻戶曉的那個故事——愛迪生為了發明燈泡錯了6000多次。

但是,這種對錯誤的重新認識和擁抱需要提升認識和克服人自身的劣根性才能達到,不可能自發達到。

從微觀角度來說,人自身的成長,或者人成長為人的過程,本質上就是“試誤摸索”的過程,孩子在試誤摸索中不斷和環境達成一致,即人的成長就是在諸多錯誤中自我選擇和被環境選擇的過程。

你看,“錯誤”對於現代社會來講,不論是助推科學發展,還是個體自身的成長成熟,都具有積極意義。

那麼,對於培養一個自由的、自立的,擁有自尊、自信的人來講,更具有積極意義。我再次引用阿德勒的話:

“如果孩子不犯錯,那麼教育不僅不可能,而且也沒必要。”

所以,從此刻起,你應該重新改變對錯誤的看法,錯誤不再是一個壞東西,而是能夠促進社會文明、科學進步和人成長的好東西。

不僅對錯誤的認識是錯的,而且應對錯誤的方式更是有問題的。

大多父母習慣性的認同了這樣一句話——“只有疼了,孩子才能記住”。所以,在面對孩子錯誤的時候,我們常常採用嚴厲的、批評的手段。然而,事實是,只有一個感覺自我良好的時候,他才能做得更好,才能思考錯誤,才能改正錯誤。對於孩子來說,痛苦的時候,只會忙不迭的應對痛苦、自我防禦,哪有精力和心思思考錯誤、改正錯誤。


④父母自我接納程度低

我們經常說父母看孩子不順眼,實則是看自己不順眼。一個父母,如果自我價值感低,缺乏安全感,經常處於焦慮之中,那麼她就不可能對孩子的錯誤有較高的接納度。這也說明了為什麼媽媽在這一項上要比爸爸得分更低。現在回過頭來看,我們單從《父母期末成績單》得分較低的幾項上,綜合理解“父母對待孩子犯錯的態度”,你會發現每個單一的問題,其實是很複雜的。爸爸陪孩子少,那麼自然陪自己的妻子就少,而女人在對男人陪伴與呵護的需要上一點不比孩子少,這樣以來,夫妻關係自然就好不到哪兒去。夫妻關係不好,媽媽們則更缺乏安全感,自我價值感低,而且常常焦慮,自我感覺肯定好不到哪兒去,那麼對孩子的接納程度自然會大大下降。所以,我們又回到了第一個探討的問題——家庭氛圍,即夫妻關係是家庭關係中最重要的,也是構建且影響孩子成長土壤的關鍵因素。

因此可見,中國大多父母對待孩子犯錯的態度很糟糕,有人類、文化基因遺傳的原因,有歷史的原因,有社會的原因,有自身的原因。薩提亞說,人有兩種痛苦,一種是無知的痛苦,一種是識別了問題的痛苦。如果說,我成功地讓你的痛苦從第一種升級到了第二種,那我覺得這篇文章的目的就達到了。儘管我們識別了問題,認識到問題的本質所在,不見得會立馬解決問題,但卻給了我們思考和探尋解決辦法的方向。僅從改變對待孩子犯錯的態度上來說,我覺得有兩條途徑,一條關乎認知,一條關乎行動。


如果你能夠不斷提升自己的認知,抵禦住文化殘餘的侵蝕,構建屬於你自己的文化和價值觀,那麼你就能夠在當下應試教育系統中保護好自己的孩子免受其害。同時,如果你和你的另一半,現在就行動起來,改善夫妻關係,把改善夫妻關係放在比教育孩子更重要的位置,那麼你就會改善孩子生存成長的土壤環境,其實首先是改善了你自己生存的土壤環境,若如此,就會形成“你好,我好,孩子好”的大好局面。這一切,有賴於每個家庭的覺醒,我的建議是,如果你先看到這篇文章,那麼你就先行動起來。

《父母期末成績單》顯示:大多父母對待孩子犯錯的態度糟糕至極

The process of life is to be yourself ,

be your own process.

生命的過程就是做自己、成為自己的過程。


《父母期末成績單》顯示:大多父母對待孩子犯錯的態度糟糕至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