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墨丹青」——浙派名家丨胡壽榮作品鑑賞

【本期推薦】

當代著名畫家:胡壽榮

「筆墨丹青」——浙派名家丨胡壽榮作品鑑賞


「筆墨丹青」——浙派名家丨胡壽榮作品鑑賞

胡壽榮,布依族人,1959年生於貴州,1977年入貴州藝校求學。1981年入中央民族大學美術系進修。1987年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並留校任教至今。現任中國美術學院中畫系教授,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曾任中國美術學院中畫系人物畫教研主任。民進會員、中國美術協會會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浙江省分會會員,浙江省人物畫研究會理事,浙江省國際美術交流協會理事,浙江省開明畫院副院長。浙江省少數民族知識分子會理事,浙江省政協第八、九、十屆省政協委員。民進浙江省委常委、中國美術學院民進主委。被聘為貴州省文史研究館館員。

「筆墨丹青」——浙派名家丨胡壽榮作品鑑賞

作為一位開創型的人物畫家,胡壽榮紮根傳統、精研筆墨。同時對西方藝術兼收幷蓄,從而形成了鮮明的個人風格。他融會中西藝術,於眾多表現形式中游刃有餘;工筆、彩墨、水墨、抽象、花卉無一不精。其彩墨作品五色交融,明快靚麗;工筆重彩勾勒細緻,絢麗華實而不失典雅莊重;水墨寫意手法洗煉,沉著痛快。花卉作品用色斑斕而獨具清新韻致。他的作品具有獨特的人文美懷,在構圖嚴謹中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胡壽榮在注重傳統的同時更強調現代性的宣述。畫面具有超越性的視覺審美強度。他從更寬廣的技術層面上做到了傳統所強調的“色不礙墨,墨不礙色”,相互生髮,獨開一面。作為中國美術學院第四代人物畫家,胡壽榮是在走出傳統,開創現代風格,自我意識上最為強烈的新一代代表性人物畫家。

「筆墨丹青」——浙派名家丨胡壽榮作品鑑賞

融入試驗彩墨的後浙派寫意人物畫

“彩墨”一詞對於人們來說既熟悉又陌生,故而與之近而遠之。上世紀大師林風眠、劉海粟已在彩墨研究(彩與墨交融混化的技術層面)做了大膽的嘗試,力圖在中國畫審美意蘊中融匯西方的色彩,準確的說,稱之為繪畫的中西結合。他們的這一大膽之舉,其目的是破除封建文化的清規戒律,樹立新文化、新思想、新學風。《林風眠談藝錄》一書中有記錄1989年林風眠臺北答客問,林風眠說;“把西洋的東西吸收到中國來,這是一種意圖、想法,年輕的一代應當吸收外面的東西,因為任何一種文化都需要營養,有營養,才會長大,一個民族的文化要像條河流的樣子,所有小河聚集成一大河流。再變成海洋,希望所有人都同時代一塊兒走”。有人問;從您的畫面上看,使用的構圖、色彩都是西洋手法,但畫面給人相當中國的感覺,可否談談您所用的顏料及用色、紙張之偏好?林回答說;“我什麼顏料都用,中國顏料如花青、洋紅或水彩顏料都用,使用的顏色不只是紫的、綠的,別的也很多。至於所使用的紙張,全部是宣紙,都是生宣,要發散開來的,我不喜歡用熟宣,我利用宣紙的發散畫畫。”

「筆墨丹青」——浙派名家丨胡壽榮作品鑑賞

暖日丨彩墨系列

從這些隻言片語可想而知,顯然本質上林風眠並沒有拋棄本民族的東西,而是表明自己求新、求變的思想和主張,告訴人們用現代人的眼光關照世界,用現代的語彙畫畫,“洋為中用”。目的是增進中國繪畫的表現力。誠然,他的彩墨作品的視覺形態、審美旨趣、空間意識諸方面都彰顯現代文人的精神和氣質。使得中國畫形式上甚至意義上真正脫離舊時代因循守舊、閉關自守的風氣。英國牛津大學藝術史學家蘇立文評述林風眠說;“他的開創使中國的藝術家們能以現代的手法表現出完全中國化的感受,從西方藝術理念的影響中得到解脫”。從歷史的角度看,彩墨繪畫的問世,對於中國傳統繪畫來是一次強勁的衝擊。林風眠、劉海粟等藝術家是彩墨繪畫的開路人。他們開闢了一條中國水墨畫通往色彩世界的路子,在林風眠的作品中,我們看到的是以墨為底色再施上厚薄不一的色彩,無論墨與色的調性平和或強烈,其外部都充滿著強勁的視覺引力,無論是施上水色(植物顏料)或石色(礦物質顏料)畫面皆化為多種質地,精彩紛呈。劉海粟的潑彩山水,他用蒼勁濃重筆觸和線條作為骨架,墨韻作為林風眠等一代藝術家的彩墨藝術形成的社會背景是上世紀新文化運動和新文化思潮,徐悲鴻先生把西方的造型理念帶給國人。同時代的魯迅先生極力推介西方版畫……他們表現的都是同一主題,代表主流進步思想去打破封建專制文化的桎梏。在西方,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現代主義藝術運動中印象主義的興起。繼而,德國表現主義藝術思潮的熱浪席捲歐洲。他們旗幟鮮明地反叛古典主義專制統治下的說教。同時抵制新興的資本主義工業文明給人類帶來精神上的傷害。從意義上講德國表現主義更為強烈,二者的條件背景很相似。甚至審美心性方面也相似,只是形態和視覺強度有所不同則已。美學家丹納指出“要了解一件藝術品,一個藝術家,一群藝術家。必須準確的設想他們的所處的時代的精神和風俗概況,這是藝術品最後的解釋,也是決定一切的基本原因”。林風眠,劉海粟開創的彩墨寫意畫在我國美術史長河中,掀起一道波浪,形成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如果說林風眠一代宗師的繪畫是呼籲新藝術要從舊藝術中解放出來。他們反對傳統中那種說教的、程式化的繪畫性質和思想方法,是舊文化的叛逆者或稱之為有革命性意義的藝術創新。那麼,現在我們研究的新型彩墨寫意後浙派人物畫(所謂新型在於它強調當下美學的價值觀及製作技巧等不同於浙派人物畫所指的彩墨畫),則是全球化時代我國改革開放的新生事物。新型彩墨(後稱試驗彩墨),它是配合人物造型實現“美”的特定意境。在特定條件下試驗彩墨融入的寫意人物畫,成為後浙派人物畫建構的新語境。

「筆墨丹青」——浙派名家丨胡壽榮作品鑑賞

五月天丨彩墨系列

浙派人物畫說它是一個派別,不如說它是一個體系,嚴格地說,浙派人物畫是以徐悲鴻為代表的旗幟下的現代人物畫的後續。

上世紀三十年代徐悲鴻引入了西方造型的寫實手法,他所倡導的現實主義美術為中國現代人物畫奠定了思想基礎和理論基礎,認為現代中國繪畫藝術要回到自然,師法造化,主張用明暗、色彩、解剖、透視等等科學原理,作為指導繪畫的理論基礎,這是一種新型的造型觀念。浙派人物畫最突出的特點是,引用西方造型的一般原理。結合中國傳統繪畫的筆墨技巧,來塑造現實生活中的人物(這裡所謂的西方造型原理,指的是徐悲鴻先生引入的西方造型原理)在創作實踐中畫家返回傳統尋找表現語言,在傳統中尋找一條可以一貫可循的手法。即書法用筆,墨分五色的觀念統領思想,其造型中相當部分的筆墨技術來自傳統寫意花鳥畫的技法。顯然浙派人物畫造型上有別於古人外,它的繪畫語言依然主要由傳統水墨來完成。美學家黑格爾指出“每種藝術作品都屬於它的時代和它的民族,各有特殊環境,依存於特殊的歷史的其他觀念和目的”可以說浙派人物畫是上世紀中葉的文化產物,同時在上世紀它渡過了輝煌時期,當前後浙派人物畫呈多元的發展態勢,體現了當代文明的包容性。

「筆墨丹青」——浙派名家丨胡壽榮作品鑑賞

日暖輕風丨彩墨系列

融入彩墨的寫意人物畫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它體現了後浙派人物畫解放思想求進求變的創新思想,體現了當下審美觀新興的藝術思潮和張揚個性的審美渴求,隨著開放時代的到來,現代文明呈現前所未有的包容力,二十一世紀的信息社會大大的拓寬了精神領域,科學的發展使人們獲得文化交流的信息更為便捷、更為寬泛、更為豐富。試驗彩墨它從單純對筆墨的關注進而向墨與色之間,墨與墨之間,色與色之間,色與墨之間多種元素進行交叉實驗和探討。力圖使畫面中的筆墨、布白、水分、機理等等都得以兼容幷蓄。彩墨的畫面建構要比單純的水墨或水墨淡彩更復雜的多,傳統水墨中所謂的墨分五彩指的是墨的濃淡輕重層次則已。而融入豐富的色彩後用筆、用墨、用色相映成趣。應該注意,彩墨人物畫的用色的理念不等同於西方繪畫的用色理念。更有別於單線色彩平塗的繪畫方法,它的優勢在於有筆墨和水分做支撐,色彩隨之融化於其中,康定斯基在《藝術裡的精神》中指出“色彩有一種直接影響心靈的力量,色彩宛如琴鍵。眼睛好比音錘,心靈猶如繃著許多根弦的鋼琴。藝術家是彈琴的手,只要接觸一個琴鍵,就會引起心靈的顫動。”由此可見色彩除了繪畫外部美,起到悅目的作用外,在創作過程中,它與主體心靈實時交互,碰撞,激起情感內部的反響。一般說來後浙派人物畫的創作也有同樣的心靈歷程,只是墨與色彩之間的互動可能強度更大一些,或者說更豐富一些。

「筆墨丹青」——浙派名家丨胡壽榮作品鑑賞

華日丨工筆系列

實驗彩墨融入寫意畫既涵蓋水墨畫的黑、白、灰筆墨韻味的層次,又有色彩律動的張力的雙重作用。這就是我們所追求的最適合的、最佳的外在表現力。彩墨技法方面的研究分兩層進行,一是物理層面,物理層面主要研究構成墨彩元素屬性的物與物之間,相互作用後產生的變異(這裡指藝術方面)我們所要挖掘的那種發生物理變化甚至,質的變異後所潛在的有助於繪畫表現元素。中國畫宣紙種類繁多,有夾宣、單宣、礬宣、綿料、皮紙、高麗紙……每一種紙張的質地都是我們研究的對象。宣紙品質不同,性能亦不同。當這些紙張被人為的或揉或折等不同方式的擠壓之後、噴上水之後、刷上顏料之後、或敷上蠟、刷金銀粉等都有助於畫面不同機理的改善。生宣紙刷上蛋清、澆水、明礬當我們在這些紙張施上墨或色便產生不同的肌理變化,在視覺上就有不同的效果。

「筆墨丹青」——浙派名家丨胡壽榮作品鑑賞

異卉丨彩墨系列

同樣墨與顏色通過一定處理後(如加膠水或礬水等等)不同的製作產生不同的墨色變化,物理層面的試驗內容是很寬泛的,這裡不一一敘述。二是把握和捕捉色彩繪畫創作過程中的臨場發揮,創作主體的心性對視覺審美直觀的掌控能力。換句話說指心智的通達的理解力和敏捷的形象思維。這樣的表述聽起來很抽象,但是繪畫心性就是如此,甚至有的層面難以言表,它卻決定著作品的成敗。把握和捕捉彩墨繪畫創作過程中的臨場的技術發揮,注意其實用性和可操作性。

「筆墨丹青」——浙派名家丨胡壽榮作品鑑賞

春之物語丨彩墨系列

墨與墨之間(濃淡乾溼墨之間)墨與色之間、色與色之間在宣紙上相互交織、滲透,這樣的技巧來源於傳統的潑墨法、吹雲法、反襯法、積墨法等等傳統技巧都可以加以拓展“古為今用”根據畫面的需要,宣紙上亦可以進行拓、印渲染或沖刷等。通過各種原料的相互碰撞,疊加等手段滿足畫面各種不同要求。使得彩墨形成後浙派人物畫最具有的新穎性和可視性的載體,承載著當代人的思想,協同繪畫筆的動力通向審美感性的直觀。後浙派人物畫造型當下泛寫實思想逐步弱化,進而呈多元化格局,用筆墨描寫現代生活中的典型形象向趣味性(變形與誇張,象徵與浪漫)的形徵發展,全國範圍內北方和南方的差異已經模糊。

「筆墨丹青」——浙派名家丨胡壽榮作品鑑賞

芳興華丨工筆系列

彩墨人物寫意畫是繼浙派人物畫後作為學院教學以創作研究的新課題,作品內容逐步被淡化和被削弱。而畫面的表現力和視覺審美的活力不斷改善和增進,在形式意味方面出現時代氣息的審美徵狀是十分明顯的。與此同時也出現某些玩味的人物造型。

「筆墨丹青」——浙派名家丨胡壽榮作品鑑賞

和煦丨彩墨系列

彩墨寫意人物畫主要探索新型的繪畫語言方面展開,使水墨進而彩墨,在墨的基礎上顯出色彩的魅力。縱然人物畫造型也隨之變化而變化,彩墨人物畫的意義在於它用現代人的眼光和心靈在繪畫審美範疇內,砸開一個新的審美空間。

「筆墨丹青」——浙派名家丨胡壽榮作品鑑賞


「筆墨丹青」——浙派名家丨胡壽榮作品鑑賞

影漸微圖丨彩墨系列

「筆墨丹青」——浙派名家丨胡壽榮作品鑑賞

秀木丨彩墨系列

「筆墨丹青」——浙派名家丨胡壽榮作品鑑賞

曉色新丨彩墨系列

「筆墨丹青」——浙派名家丨胡壽榮作品鑑賞

韶暉丨彩墨系列

「筆墨丹青」——浙派名家丨胡壽榮作品鑑賞

石上丨彩墨系列

「筆墨丹青」——浙派名家丨胡壽榮作品鑑賞

春之物語丨工筆系列

「筆墨丹青」——浙派名家丨胡壽榮作品鑑賞

曠地丨彩墨系列

「筆墨丹青」——浙派名家丨胡壽榮作品鑑賞

花叢中丨彩墨系列

「筆墨丹青」——浙派名家丨胡壽榮作品鑑賞

輕風丨彩墨系列

「筆墨丹青」——浙派名家丨胡壽榮作品鑑賞

天香雲丨彩墨系列

「筆墨丹青」——浙派名家丨胡壽榮作品鑑賞

曉晴風露丨彩墨系列

「筆墨丹青」——浙派名家丨胡壽榮作品鑑賞

童年丨彩墨系列

「筆墨丹青」——浙派名家丨胡壽榮作品鑑賞

山山照日丨彩墨系列

「筆墨丹青」——浙派名家丨胡壽榮作品鑑賞

日光穿林丨彩墨系列

「筆墨丹青」——浙派名家丨胡壽榮作品鑑賞

夏至丨彩墨系列

「筆墨丹青」——浙派名家丨胡壽榮作品鑑賞

小人書丨彩墨系列

「筆墨丹青」——浙派名家丨胡壽榮作品鑑賞

日出東方丨水墨系列

「筆墨丹青」——浙派名家丨胡壽榮作品鑑賞

空空朗日丨水墨系列

「筆墨丹青」——浙派名家丨胡壽榮作品鑑賞

朱明暖日丨水墨系列

「筆墨丹青」——浙派名家丨胡壽榮作品鑑賞

晨光丨水墨系列

「筆墨丹青」——浙派名家丨胡壽榮作品鑑賞

春園丨水墨扇面

「筆墨丹青」——浙派名家丨胡壽榮作品鑑賞

童趣圖丨水墨扇面

「筆墨丹青」——浙派名家丨胡壽榮作品鑑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