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越來越完善,普通勞動者只剩幾條路可以走

人工智能的發展快的超出人們的想象。

萬維鋼老師曾經在《萬萬沒想到》這本書裡說,計算機下國際象棋厲害,但是面對複雜度高得多的圍棋就不行了。

這個說法不僅是萬維鋼自己的想法,也是當時人們的共識。

人工智能越來越完善,普通勞動者只剩幾條路可以走

《萬萬沒想到》出版不到兩年,AlphaGo(阿爾法狗)就戰勝了李世石和柯潔。

萬維鋼自嘲道自己的書要改了。

更可怕的是,人工智能下圍棋的水平仍在飛速提升,現在人工智能的圍棋水平遠遠超出了人類,成為了真正的“圍棋之神“。人類在圍棋上,只能仰望人工智能了。

即便如此,人們還是認為自己有更多優勢。他們認為人工智能只能做那種目標單一的腦力勞動。對認知水平要求不高,卻對身體靈活性要求高的工作不會被人工智能取代。

然而,一切問題對飛速發展的科技來說,不過是時間問題。

美國再思考機器人公司生產的巴克斯特機器人,可以隨心所欲地移動手臂,它可以完成各種任務,比如打包或開箱、傳輸帶上放置或搬走物品、疊T恤衫等等。

人工智能越來越完善,普通勞動者只剩幾條路可以走

以前的工業機器人都是週而復始重複幾個動作,巴克斯特卻能執行各種靈活的動作。

機械手臂代替人的手臂只是時間問題

人們還是可以自我安慰:人工智能再怎麼聰明,在情感方面卻一無是處。情緒感知是人類的特有能力。

人們又錯了。

保羅·艾克曼是研究人類表情的專家,他發現我們在表達某種情感的時候,即使我們極力掩飾,也會通過面部表情流露出來。艾克曼因為發現微表情,尤其是利用面部表情檢測謊言方面的成就一舉成名。電視劇《對我撒謊》就是以他的研究為素材,主人公也是以他為原型。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進步,研究人員開始把表情研究方面的成果應用在計算機上。

把攝像機對準一個人的臉,Emotient公司的情感分析軟件就可以分析出這個人的情緒狀態。計算機不僅能解讀情緒,而且比人做的更好

人工智能越來越完善,普通勞動者只剩幾條路可以走

瑪麗安·巴特利特博士,Emotient公司的創始人之一,率領一組研究人員做了一個試驗。志願者們做出疼痛的面部表情,其中有些是真的,是他們的手臂放進冰桶裡引起的。有些是假裝的。

他們的表情被攝像機記錄下來,然後播放給人們觀看,讓人們指出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

人們回答的正確率是50%,這跟拋個硬幣決定答案的正確率一樣。也就是說,人們完全不懂得怎麼辨別真假表情。即使經過表情分析的專項培訓,人們的正確率也只提升到55%。

計算機分析軟件的正確率高達85%。而且,計算機還有進步的空間。

儘管我們深信,理解情緒是人類特有的能力,但是計算機在這方面確實比人做的更好。

一名科技記者採訪尼古拉斯·尼葛洛龐帝(Nicholas Negroponte)如何看待人工智能當前的發展趨勢。

尼葛洛龐帝是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創始人,他曾準確預言了電話和電視將從有線發展到無線,微型數字設備接收信息將成為人類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記者通過電子郵件向他提出一個問題:“5年或10年以後,人類在哪些方面能夠勝過計算機?”

他的回答是:“除了享受,其他幾乎沒有”。

人工智能越來越完善,普通勞動者只剩幾條路可以走

人類工作的前途似乎黯淡無光。

然而,換一個思維,我們還能看到一絲曙光。

不再糾結於人工智能做不到什麼,而是什麼事是人工智能即使能做到了,人們還是希望人來做

一次審判可以帶給人們一些啟發。

美國亞利桑那州最高法院曾經有過一個案件。犯人詹姆斯·斯通因兩次對兒童暴力犯罪被法院判刑。

在他的刑期將滿之際,陪審團將決定將他釋放還是無限期禁閉在精神病醫院中。

人工智能越來越完善,普通勞動者只剩幾條路可以走

判斷的核心問題是,犯人再次犯罪的可能性有多大。

做出判斷的證據來自心理專家。

陪審團除了罪犯的犯罪事實,其他的知之甚少。陪審團依賴心理專家的陳述。

法院指定一名叫布蘭特的心理學家去評估。布蘭特同犯人進行了兩個多小時的談話。審判中,州檢察官向布蘭特提出問題:“你對他再次犯罪的可能性有結論嗎?”

“根據他的背景和我的經驗,他再次犯罪的可能性很大。當然,這是我作為心理學家的個人觀點”。

陪審團成員相信專家根據經驗得出的證據,而不是基於數據分析得來的證據。然而大多數數據表明,專家的判斷其實不如計算機數據分析方式好。

陪審團成員喜歡的是寧願相信一位專家,像這樣的情境下,人們想要的不是從一大堆數據中得到的結論,他們想要的是看到一個活生生的、有感情、會決斷的人。

所以,需要人來做最終判斷的工作,即使人工智能做的很好,人們還是希望人來做。

高度創造性的工作也是如此,人工智能也可以發展出高度創造性,然而人們還是會喜歡人創造出來的作品。

人工智能越來越完善,普通勞動者只剩幾條路可以走

一個叫羅伯特·加爾佈雷斯的作者創作出一本偵探小說《布穀鳥的呼喚》,該書雖然出版然而銷量很低。後來人們發現羅伯特·加爾佈雷斯就是《哈利波特》的作者J.K.羅琳時,《布穀鳥的呼喚》銷量急速上漲,成為亞馬遜網站上銷量第一的小說。

理性的世界裡,作品就是作品,銷量應該只跟品質有關。然而人類卻喜歡把人和創造性作品聯繫起來。創造性作品反映了人的內心世界,人工智能即使能創造出作品,也是冷冰冰的,沒有人的氣息。

人工智能遲早會發展出全方位的能力,也遲早會超過人類的能力。與其說:“我這活機器做不了”,不如說:“這活兒機器也能做,但我做才更有價值”。

每個人都應該有憂患意識,多想想你做的是不是“更有價值的活兒”。如果不是,果斷做一些更有價值的工作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