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写给妈妈的情书

口述 叶秋 整理 三秋树


一封写给妈妈的情书

01


如果思念的痛也分等级,那么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苦,是不是最高级?


妈妈走后,13个月大的儿子开始蹒跚学步。


每当他踉跄着扑进我的怀里时,我都紧紧抱住他,继而潸然泪下。


我在心里对儿子说:真羡慕你!可是,妈妈没有妈妈了。


02


妈妈从查出急性白血病到离世,仅仅一周的时间。


一辈子风风火火的她,连离开都这么仓促。


这一次,她是因为腿疼、发烧,被我拖去医院检查的。


一路上,她都在埋怨,说我浪费钱,说头疼脑热的吃点药就行。


我数落她:“你这样最不好了,得了大病都不知道,到时候花钱更多。”


我妈笑着说:“真得了大病我就一走了之,才不拖累你们。”


谁知,她一语成谶。


03


被确诊后,我哭喊着对她说:“你好好治病,千万别胡思乱想,我有钱,我的房子能卖一百多万,你看好了病给我带孩子,我上班挣钱几年就可以再买一套。”


可是,妈妈在重症监护室待了四天后,陷入脑死亡,七天后,便撒手西去。


我狠狠的怨她,没见过像她这样,说到做到的人。


劳碌一生,她没给我们姐弟仨回报她的机会。


04


整理妈妈的遗物时,我们找到了一张10万元的存折。


全家人都惊呆了。


要知道,她刚刚拿30万帮弟弟付了一部分首付房款。


她一个务农一辈子的普通农妇,可以攒这么多钱,她把自己用得有多狠?


与存折一起找到的,还有一张妈妈膝盖的X光片。


那是我参加工作后,带她去医院看病时拍的。


记得当时医生说:“你的腿是怎么用的?四十多岁的腿,损耗得跟六十多岁的一样。“


这些钱和这张片子,可以浓缩妈妈的一生。


05


小时候,我曾经不喜欢做妈妈的女儿。


她太粗糙了。


家里耕种着12亩农田,她日不出而作,日落仍不息。


身为长女,我从懂事起,就开始学着洗衣做饭带弟弟妹妹。


14岁那年,家里盖了新房。


结果,爸爸累得患上严重的腰脱,从此基本失去劳动能力。


为了还盖房子欠的债务,妈妈除了种地,又跑到砖场打工。


06


第一次到砖场找妈妈,我是带着弟弟妹妹哭着去的。


那会刚开学,我们仨因为拖欠学杂费怕被老师罚站,不敢进教室,便去找妈妈要钱。


尘土飞扬的砖场,是男人的天下。


所有人都包裹得严严实实,我们凭着个头认出了妈妈。


她的衣服已经湿透,一只手套磨破了,露出的手掌黑中带着血茧。


看到我们,妈妈很生气:“你们不上学来这里干吗?赶紧滚回学校去。”


得知我们是因为没交费不敢进教室后,妈妈二话没说,就去求工头预支她的工资。


07


看着妈妈帮人家倒水递烟,一遍遍地哀求,眼泪在我们的眼圈里打转。


工头很不耐烦:“上不起就别上,赶紧让两个女娃回家帮你种地得了。”


妈妈一直点头哈腰,脸上挤出哭一样的笑容。


预支到钱后,她让我们仨赶紧回学校,别耽误了功课。


身后,是那些男人对妈妈的冷嘲热讽:“就你们家的情况,让他们上学有什么用?还能考上大学咋的……”


妈妈连推带搡的赶着我们,嘴里忿忿地说:“你们可得给娘争口气。”


08


所有人都以为妈妈生了三个孩子,是给家里添了三个劳动力。


可是,大字不识的她供我们读完初中,再供我们读高中。


在我们纷纷成年之后,她也从没让我们回家分担生活的重任。


一次都没有。


高考那年,我发挥失常,只考取了广州的一所大专。


爸爸坚决不肯再让我读书,他说,村里像我这样的,大部分都出去打工挣钱了。


他还说:“你也该可怜可怜你妈了。”


然而,不等我开口,妈妈却对我说:“明天跟我去买棉花,要上大学了,得有床新被子。”


09


第二天,妈妈便带着我去镇里买棉花、被面、被套。


然后,她又带我去了服装店,让我选一套喜欢的衣服。


在镇上简陋的试衣间里,听着妈妈跟老板讨价还价,我的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


一半是羞愧,一半是自卑。


等我从试衣间出来,妈妈欣喜地看着我,果断地掏钱,就像大款一样。


在妈妈身上,计较与舍得从没有矛盾过。


她对自己向来斤斤计较,她对我们和我们的前途始终慷慨大方。


10


回家的路上,看着她每走几步就敲打两下膝盖,我甚至都不敢问:“妈,你的腿是不是很疼?”


我明明知道,长年超负荷的劳动已经让她积劳成疾。


可是,如果我问了,妈妈承认了,那么,我还要坚持去读这个大学,那不就是白眼狼嘛。


只有假装不知情,我才可以一咬牙、一狠心,走出农村,走出像妈妈那样艰辛的命运。


11


南下广州求学,我半工半读,再没要过家里一分钱。


曾经有好多次囊中羞涩,甚至连明天的早餐怎么解决都不知道。


那时,我很想给妈妈打个电话求援。


可是,儿时去砖场找妈妈的场景历历在目,我在心里盘算:这一张嘴,妈妈又要搬多少天的砖?流多少汗?


于是,果断放弃求助,自己想办法。


那一刻,我发现自己骨子里,住着一个跟妈妈一样坚强执拗的灵魂。


大专三年后,我考了专升本,又读了两年本科,直至毕业,还欠着学校的助学贷款。


可是,工作半年后,我便还上了余下的贷款。


12


当我人生中第一次有了三千块的存款时,我把妈妈接到广州,带她去医院看腿。


我终于有能力直面妈妈的伤病。


而当医生说出那句“你的腿是怎么用的?四十多岁的腿损耗得跟六十多岁的人一样”时,我当场泪如雨下。


心疼妈妈,是需要资本的。


我宽慰自己,再也不用对妈妈的艰辛装聋作哑了。


也是在那张我看不懂的X光片前,我看懂了妈妈的野心。


她自己脚踩泥泞,却要让我们仨走向远方。


这样的妈妈,不是粗糙。


她宽广勇敢有信念,跟老家的很多人截然不同。


13


就这样,妈妈凭着一己之力,甚至是透支生命的方式,将我们仨都送进了大学校门。


妹妹大学毕业后回到郑州,她想离妈妈近一些。


最令妈妈骄傲的是,弟弟本科毕业后,考取了武汉大学的研究生,毕业后留了下来,年薪20万。


大字不识的妈妈,培养出了三个大学生。


当初那些劝她别让娃读书,背地里说她傻的乡亲,又掉过头来羡慕她,说老叶家的祖坟冒青烟了。


因此,每年春节回乡,爸妈都会带着我们仨,去祖坟上郑重地祭奠。


每到叩拜环节,爸妈在前,我们仨自动调整角度,默默地拜着妈妈。


我们走得越远越清楚她的不易和伟大,我们仨是她的希望工程,而她,是我们心中笃信的神明。


14


供我们仨读完大学,妈妈终于可以喘息一下了。


她也曾信誓旦旦地说:“再也不种地了,我要去北京、去天安门看看。”


可是,她却在这时认养了一个干爸。


这个干爸是我们的邻居,一辈子没结婚,无儿无女。


风烛残年之际,老人不愿意去敬老院。


我妈心善,看不得老人遭罪,便让他一日三餐到我家吃,平日里,还经常帮他打扫卫生,拆洗被褥。


久而久之,老人过意不去,提出把他的地给我们家种,我爸妈为他养老送终。


那会,家里已经没了经济负担,妈妈腿又不好,我们连自家的地都不打算让她种了,更别说种别人家的。


可是,她却未经任何人同意,就认下了这个老人。


我们纷纷责备她,她说一不二地下了命令:“人都有老的那一天,他把所有的地都给了我们,你们要把他当姥爷孝敬。”


于是,乡亲们再一次确认:老叶家那媳妇,是不是有点缺心眼。


15


有了捡来的姥爷,妈妈赋闲旅游的计划就此搁浅。


她不放心爸爸照顾姥爷。


姥爷牙口不好,喜欢吃面食,爸爸喜欢吃米饭,若是爸爸照顾他,每顿只做米饭。


后来,我怀孕了,需要人照顾时,妈妈走不开,就让我回老家待产。


妈妈每天照例去田里干活,每次回来,她人还没进院,声音先传进来:“爸,我回来啦……”


而八十多岁的姥爷,每次都会应声而出,手里捧着一杯白开水。


妈妈将水一饮而尽,回头对我说:“妈这把年纪了,还有爸可叫,一进家门就能喝上一口不凉不热的水,多好。”


那一刻,我终于理解妈妈的心情。


就像我们仨每次动用各种交通工具,辗转折腾到家,人未到家,一定会隔着门大喊:“妈……”


人无论多大年纪,家里有父母,都是件幸事。


那份为人儿女的踏实确幸、暖意融融,不管你到多少岁,还是会深情眷恋。


16


记得我初为人母时,一出产房,首先看到的是妈妈。


与婆家的欣喜若狂,全部注意力都在那个大胖小子身上不同,妈妈拉着我的手,细细摩挲着我额前的每一根头发,眼含热泪地说:“我丫头受苦啦。”


儿子降生后,无比闹觉。


为了让他睡好,我就把他抱在怀里睡。


妈妈却不肯,说孩子哭几声不要紧,你这样抱着他,月子里落下毛病就再也治不好了。


我笑她,你可真狠心,我哪里受得了他哭?


但妈妈特别坚持:“你疼你的孩子,我疼我的孩子。”


听完这句话,我再不敢跟她争辩。


这是母爱最刻骨铭心的表达,每想一次,我就会心酸流泪一次。


17


都说,养儿方知父母恩。


但我无论如何没想到,在我身上,养儿方知父母恩之后,马上就是“子欲养而亲不待。”


妈妈从确诊到离开,仅用了七天的时间。


我已为人母,在广州安居乐业。


妹妹找到了意中人,正在筹备婚礼。


弟弟签约武汉的公司,按揭了房子,成为拿年薪的金领。


妈妈在我们终于有能力回报她的时候,猝然离世。


乡亲们哀叹:老叶家媳妇也太没福气了。


这话,令我们肝肠寸断,却又无言以对。


88岁的姥爷,掷地有声地回怼:“她大字不识一个,却供出三个大学生,认养一个八杆子打不着的人当爹,这方圆百里,你们谁能做到?她这份劲头儿,这样的好良心,就是天大的福气,我姑娘,好样的。”


姥爷的话让我们心头一震。


我们的妈妈是“好良心”,是“好样的”!


还有比这,更能安慰我们的悼词吗?


18


安葬妈妈后,回来的路上,经过她当年工作过的砖场。


我们仨走了进去。


如今,那里已经是一片废墟,荒草丛生。


可是,妈妈就是在这里,用她的双手捧出了我们的未来。


我真的不关心城市是怎样建成的,我只是一想到搬砖的妈妈,想到她以此供我们读书、攒下40万元,就会为这样的母爱工程心疼到无法呼吸。


而我从此也落下心病,每次看到家乡的高楼大厦,都会在心里想:哪一块,是妈妈搬过的?那上面,留下她多少的血汗?


19


谁也没想到,在妈妈走后的第三天,姥爷在睡梦中离世了。


他走得极为安详,就像是睡着了一样。


乡亲们说:“你妈放不下老爷子,老爷子也知道谁对他最好,他选择这个时候走,是天意。”


于姥爷而言,这样的离别,是归宿,也是团聚。


可是,于我们,却是六天之内痛失两位至亲的悲痛。


葬礼上,我们哭到难以自抑。


这人世的别离,怎么可以如此不由分说!


20


给姥爷、妈妈都过了头七后,我们不得不离开了。


临行的前一夜,我们帮爸爸收拾家。


居然又找到了一些,我们当年上学时的教材和作业本。


在其中,我看到一篇自己小学四年级时的作文,题目是“我的妈妈。”


很遗憾,作文中的那个人,是我编造出来的妈妈。


她温柔善良,每天穿着漂亮的衣服,她的一双巧手会扎麻花辫,会做好吃的点心,会耐心地辅导我功课,即便我做错了事,也从不打骂,她总是在我碗里偷偷埋一颗鸡蛋,给我惊喜……


那是四年级的我,理想中妈妈的样子。


30岁的我,再看这篇老师给了“优秀”的作文时,脸红了。


我感受得到,那幼稚的文字背后,一个小女孩对母亲真实的嫌弃。


我不清楚妈妈是否知道这篇作文,我甚至记不清那个年纪的自己,是否对妈妈表现出了看不起。


如果是,我会恨自己一辈子。


21


那夜,我睡不着。


我以30岁的高龄,拿起纸笔,改写四年级时,我写下的那篇《我的妈妈》。


我欠妈妈一篇作文、一纸情书。


她不仅是勤劳勇敢的农村妇女,她更是一位了不起的妈妈。


贫穷无法限制她的想象,不富裕却依然慷慨,不识字却对知识有信仰,没有力量也尽力去帮助别人,这样的她,不仅仅值得我想念,更令我仰望。


这样的妈妈,她虽然不能再触及我,却依然照耀着我。


只要我像妈妈那样为人处事,妈妈就会一直在我的生命里。


往后余生,我会带着对妈妈的思念,替她万水千山看遍。


我会成为像她一样的妈妈,爱得宽广勇敢不羁绊。


此情,可待。


此心,永恒。


备注: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写故事的刘小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