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二代們的上海創富


毒二代們的上海創富


毒二代們的上海創富


相關閱讀:怡和洋行(一)《兩個鴉片販子的香港情緣》

在老一輩鴉片家威廉和詹姆斯退休之後,他們的侄子或者外甥相繼扛起了怡和走私鴉片的大旗,成為了伶仃洋上的毒二代。(毒二代:指舅舅或叔叔走私鴉片且非常有錢)

1

戰後香港


在威詹二人相繼返回英國之後,接替二人的新晉怡和大班(相當於舊時洋行的CEO)是詹姆斯的侄子亞歷山大(Alexander Matheson,在其他文獻中被譯為央·馬地臣)。

馬地臣家族有著優良的帶小號傳統,一般都是叔叔帶著侄子升級。比如,亞歷山大22歲就跟著叔叔詹姆斯出來混了[3],詹姆斯年輕時候也是跟著他的叔叔在印度混。

當然,詹姆斯的運氣要差一些,他在印度沒混多久就被叔叔趕走了……如今的詹姆斯看著充滿稚氣的亞歷山大,滿眼都是自己當年的模樣。

上篇裡說,詹姆斯在熬死第二個合夥人之後,心已經飛到了威廉那裡。不過,叔叔未到,侄子先行,年輕的亞歷山大率先被派到了麥尼克行給威廉打下手。

在其後的幾年裡,亞歷山大勤勤懇懇、兢兢業業地學習鴉片和走私知識,終於,在1843年坐上了怡和的頭一把交椅。彼時,怡和的一隻腳已經踏入香港了。

怡和進軍香港的過程充滿了猴急色彩,英軍剛剛佔領香港,怡和就迫不及待地在岸邊搭起了大型草棚作為倉庫,不久之後,更是改成了石築。這個石頭建築物,也是香港島上的第一座堅固建築物[1],當然,也是第一座違章建築。


毒二代們的上海創富


1845年英國海軍醫的維港水彩畫。


大英帝國當然不允許這種挖資本主義牆角的行為,想蓋房的可以,不交錢的不行。於是,1841年6月,義律在澳門進行了香港的第一次土地拍賣,賣了39塊土地[4][1]。各大鴉片商紛紛舉牌,其中怡和洋行拍到了東角的土地,也就是現在的銅鑼灣。

不久後,英國政府在東角旁邊的地方也改了幾座樓,與怡和做了鄰居。之後在1842年建了皇后大道,附近漸漸形成一個市鎮,叫維多利亞城(Vicotoria City),也叫女王城,就是今天的中環部分。


毒二代們的上海創富


香港1841年地圖

Hong Kong Map made by Edward Belcher in 1841


從上面的地圖可以看出,剛剛開埠的香港,如果用一個成語來形容的話,那就是山山山海。也難怪當時巴麥尊對香港的描述是:鳥不生蛋之地,一間房屋也建不成[9]。不過這畢竟是陸地,比之前怡和在躉船上的基地要舒服多了。1844年,怡和的總部,正式搬到了香港。

北望九龍,亞歷山大悵然淚下,發了條微博:港漂12年,終於買房了!與百年之後的小米的“北漂”9年不同,怡和是真的在伶仃洋的海水上漂了12年……

不過,亞歷山大沒有想到的是,香港馬上用一次衰退澆滅了怡和的喬遷之喜。

香港經濟的第一次騰飛,得益於鴉片戰爭。英軍在佔領香港之後,把香港當成了中轉基地,用於補充軍需,傷員休養等等。而戰時廣州的貿易中斷,香港也承擔了一部分之前廣州的功能,成為了外商囤貨、轉口之地[6][1]。

不過,好景不長:一來英軍撤軍之後,香港失去了一部分業務;二來五口通商,商人們都轉向五口直接進行貿易,香港也就沒有什麼存在感了。畢竟英國人瞧上的,一直是長三角而非珠三角,現在主菜都上了,誰還會吃瓜子呢?

香港的經濟下行,最先坐不住的是英國商人,當然他們也沒什麼辦法,已經在房產上投入了大把金錢,跑路是不可能了,那該怎麼辦呢?這個時候,英國商人充分發揮了大英帝國的民主抗爭精神:跟政府手裡買的地,找政府鬧啊!

於是,一幫英國商人開始了他們對於殖民地政府的絮絮叨叨,讓政府回應他們的訴求。然而香港的衰落是經濟運行的結果,殖民地政府也沒有辦法啊……於是這種絮絮叨叨一直持續到了1847年,美國發現金礦為止。

美國發現金礦之後,急需大量廉價勞動力,於是大批華人開始了淘金之旅。1851年,南邊的澳大利亞也發現了金礦,這個消息也在珠三角地區引發了淘金熱,人們紛紛出國打工[1]。

藉著淘金熱,苦力貿易開始在沿海城市興起。作為法外之地的香港,憑藉著可以“自由”出洋的獨特優勢以及便利的航運條件,再次脫穎而出,成為了苦力貿易中心,而這也再次托起了香港的經濟。


毒二代們的上海創富



怡和作為走私界的老牌勁旅,幹起“賣豬仔”的營生來當然是輕車熟路。雖然不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怡和仍然在後來的苦力貿易中獲利頗豐[7][1]。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在尋求轉型(賣豬仔)的同時,怡和仍然沒有放棄自己的老本行(走私鴉片),並且憑藉著自己的敬業以及與殖民地政府的良好關係,和顛地洋行一起,成為了伶仃洋上的鴉片雙驕。

巴菲特和比爾蓋茨都認為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品質是專注,而這一品質,在怡和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無論順境、逆境,富有、貧窮,戰爭、和平,怡和的鴉片走私船,始終心無旁騖地行駛在伶仃洋上,從來就沒有停過。

在當時,英國佬其實是非常希望將鴉片合法化的,在兩國交涉過程中不斷地以各種方式對負責交涉的官員進行暗示和利誘,宣揚鴉片合法化的好處,彷彿羞澀的少女見到了暗戀對象,想要撩撥對方,但是又礙於面子,只能狂送秋波。

不過道光帝一直沒有鬆口,負責交涉的官員心中想著已經被髮配到大西北的林則徐和大東北的琦善,自然也是不敢自作主張的。於是因鴉片而起的第一次鴉片戰爭,反而在戰後《南京條約》中對鴉片隻字未提,鴉片貿易在中國仍然屬於違法行為[8]。

當然,這對於英國鴉片商人來說並沒有什麼實質性影響,之前尚且頂風作案,現在還多了香港這麼一個法外之地,根本無懼任何中國法律。

英國殖民地政府在這個時候,恰如其分地詮釋了什麼叫做又當又立(又當又立:指又要當婊子,又要立牌坊)。當時的總督亨利·璞鼎查(Henry Pottinger,資料中一般稱其姓,璞鼎查)一方面對鴉片走私暗地支持,另一方面為了應付英國國內的反對派和討好清政府,在香港發佈禁菸公告,表明自己的高尚立場。

這個亨利是香港的第一任總督,任命總督的時候,《南京條約》已經將香港割給英國當殖民地了。上篇說的義律,是香港的第一任行政長官,那時候義律只是佔領了香港,香港還不算是英國殖民地。

當然,也正是因為義律沒能佔領舟山,而是佔了“鳥不生蛋”的香港,所以在登陸香港5個月後,義律被撤職了……接替他的,正是亨利。亨利作為英方全權代表,負責處理鴉片戰爭的後續事宜,以及《南京條約》的簽訂[10]。


毒二代們的上海創富


亨利·璞鼎查


以亨利的姓氏命名的砵典乍街(Pottinger Street)如今也成為了中環的一個著名景點,諸多熱門電影,包括《色戒》、《十月圍城》、《無間道III》等都曾在此取景。


毒二代們的上海創富

砵典乍街最初是從皇后大道中向荷李活道鋪建。由於該處頗為陡直,故用石塊鋪蓋路面,並設計成一塊凹下一塊凸起,既方便行人上落,又方便雨水沿兩旁瀉走。1858年,政府將此街命名為砵典乍街,以紀念香港第一任總督。但由於整條街均用石塊鋪砌,華人稱之為「石板街」[14]。


鴉片沒有在《南京條約》後合法化,其實是間接地幫助了怡和這種鴉片走私龍頭企業。亞歷山大自己也認為,雖然合法化對於降低運費有幫助,但是由此帶來的潛在競爭對於怡和未必有利[1]。

鴉片貿易最終還是在1860年的《天津條約》中合法化了,不過這仍然給怡和留下了足夠多的緩衝時間。

1847年,亞歷山大也回國了,之後接替了他叔叔詹姆斯,成為了議員,然後開始買地,最後封爵。怡和此後的多個領導人,走得基本都是這個路數,東方掘金,西方瀟灑,有錢人的快樂就是這麼樸實無華,且枯燥……

從亞歷山大開始,怡和進入了群侄爭霸階段,威詹二人的眾多侄子或外甥們相繼登上舞臺,領導怡和。

需要說明的是,詹姆斯還真有兩個侄子良心發現,他們因為對鴉片的厭惡,一個拒絕為怡和工作(Hugh Matheson),另一箇中途辭職了(Donald Matheson)。兩個人最後混得都還不錯,一個成為了企業家,另一個繼承了詹姆斯的城堡……

2

改邪歸正


1843年11月17日,上海依照《南京條約》正式開放通商,英國商人蜂擁而入,在第一批抵滬的輪船中,噸位最大的,便是怡和的斯圖亞特號。而最先登記的25個商人中,怡和就佔有一席[1]。


毒二代們的上海創富


怡和洋行大樓

怡和洋行大樓登陸上海之後,怡和很快拍下了租界內靠近英國領事館的一塊土地,並建起了一棟三層樓房,如今坐落在外灘27號(中山東一路27號)的怡和洋行大樓,就是那棟三層樓房經過數次重建而成[11]。1955年,大樓收歸國有,作為市外貿局辦公樓。


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雖然英國佬沒佔到舟山,不過上海開埠,已經可以滿足他們的一切幻想了。

欣喜若狂的英國商人蜂擁而至,在上海兜售各種商品,什麼西洋樂器啊,刀叉之類的。不過在當時自給自足且均貧的中國,這些個東西根本沒什麼銷路,熱情似火的英國商人們馬上就被黃浦江的水澆了個透心涼。

當然,優秀的管理層總是可以很快地挖掘、培育市場,比如怡和。本著以鴉片應萬變的市場策略,怡和早早就在上海站穩了腳跟。

這一站,就站到了19世紀70年代。之後,身軀肥碩的鴉片巨人開始踉踉蹌蹌。在身後推了他一把的,是鴉片界冉冉升起的新星,沙遜洋行。

如上所述,1860年,《天津條約》簽訂,鴉片貿易正式被合法化了。事實也的確如亞歷山大所料,鴉片的合法化給怡和帶來了大量的競爭對手,其中就包括出身於孟買的沙遜洋行。


毒二代們的上海創富


大衛·沙遜


沙遜洋行的創始人大衛·沙遜雖然長得像三哥,卻來自伊拉克首都巴格達。與上篇中說到的城中富豪吉吉皮的窮苦出身不同,大衛是個富二代,他爸是個著名的商人,曾經還是巴格達的首席財務官。

大衛信猶太教,吉吉皮信拜火教。不過宗教信仰似乎並沒有起到什麼作用,對他們來說,舉頭三尺有神明?不存在的,白茫茫一片都是鴉片。


毒二代們的上海創富


和平飯店(沙遜大廈)

沙遜家族最後在上海混得風生水起,一度成為上海灘首富。沙遜洋行是匯豐銀行的發起人之一,外灘的和平飯店(原名華懋飯店,那棟樓就是沙遜大廈)也是他家的。


商品貿易貨源、物流、市場缺一不可,鴉片也是如此。威廉當初就是先拜訪了吉吉皮,搞定了貨源;然後東向廣州,開拓市場;最後逐漸完善自己由躉船、飛剪船、沿海航船組成的航運體系,稱霸伶仃洋[13]。

不過怡和沒有想到的是,最先挖自己牆角的,居然是科技的進步。隨著輪船的發明和普及,從19世紀50年代起,怡和便漸漸失去了自己在海上的霸權。畢竟飛剪船再快也是帆船,是無論如何幹不過有著持續動力的輪船的,怡和在物流方面先失一城。

接著時間來到了1860年,鴉片貿易的合法化,給怡和帶來了眾多競爭者,失去了壟斷保護的怡和,在市場方面再失一城。

而貨源方面,怡和更是受到了重創。沙遜洋行總部就在孟買,離鴉片產地更近,與罌粟商販關係更加密切。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沙遜洋行就開始大量收購鴉片,抬高價格。

到了1871年初,沙遜洋行已經是各類鴉片總數70%的擁有者和控制者[1]。這個時候具備壟斷地位的沙遜洋行,可以輕易地控制價格,清除競爭對手。

1872年,怡和在印度多年的合作伙伴吉吉皮行倒閉,怡和在鴉片貿易方面的三大優勢全部消耗殆盡,被迫改邪歸正,開始逐漸在航運、碼頭、金融、保險方面探索。

3

逐鹿長江


俗話說得好,上帝關門又開窗。《天津條約》便是如此,在剝奪了怡和鴉片壟斷地位的同時,隨著更多長江口岸的開放,也給了怡和在長江流域開展航運的機會。

不過率先抓住這個機會的並不是怡和,而是另一家英國洋行,寶順洋行。《天津條約》的第二年,寶順洋行就開始了在長江航線上的運營[15][1]。

寶順洋行就是顛地洋行,也就是上面說的伶仃洋鴉片雙驕中的另一驕。顛地是根據創始人的姓氏命名的,寶順是它給自己起的中文名,意為“寶貴和順”。怡和也是一樣,渣甸洋行是它根據創始人姓氏命名的,中文名為怡和洋行,意為“快樂融洽”。

恩,反正雙驕的中文名起得是都不錯,可謂金玉其名,敗絮其行。

雖然寶順洋行最早開張,不過生意做得最紅火的,卻是美國人開的旗昌洋行——另外一個成立於廣州的鴉片商。

為了拉攏生意,旗昌一方面降低運價打價格戰,另一方面放下身段拉攏華商(當然那個時候美國自己也剛建國沒多久,沒什麼身段)。到1866年,旗昌已經吃下了長江航運市場的一半以上[1]。


毒二代們的上海創富


旗昌洋行大樓

旗昌洋行大樓位於外灘中山東一路9號,後背輪船招商局買下並重建,解放後由上海港務監督局等單位使用,又稱港監大樓[16]。


面對不斷強大的旗昌洋行,其他洋行也有過聯吳抗曹的想法,不過因為怡和當時放不下架子,“寧可獨自經營”而流產。然而怡和終究是“死要面子活受罪”,沒過多久就因為接不到單而難以為繼。

而此時的寶順洋行已經飽受倫敦金融危機打擊,無力再繼續運營無利可圖的長江航運業務,聯不聯的也沒什麼意義了。

既然打不過,就談吧。在1867年1月,旗昌、怡和、寶順三大洋行在香港達成協議,規定未來十年:怡和和寶順不再踏足長江航線;旗昌不再踏足上海以南的沿海航線(上海寧波航線除外)[1]。

同年,因為鉅額債務導致了自身流動性不足以及金融危機的爆發,寶順洋行宣告破產。不過寶順的孩子一直活到了今天,就是匯豐銀行。關於匯豐,以後再說。

寶順破產之後,旗昌就把怡和當成了潛在對手。雖然雙方已經簽過互不干涉條約,不過旗昌還是懷疑怡和會通過其他手段與其競爭。

旗昌的這個風格倒是很美國:有對手要懷疑,沒有對手創造對手也要懷疑。

而那邊廂的怡和,也真是沒有辜負旗昌的懷疑,果然幹起了暗度陳倉的勾當。通過扶持另外一家與怡和有著千絲萬縷聯繫的小輪船公司,怡和試圖在長江航線上打一場翻身仗[17][1]。

對於怡和的小動作,旗昌當然有所察覺,並且準備直接收購那家小公司以絕後患,卻不想這個時候殺出了一個程咬金——太古洋行。

太古也是一家英資洋行,與其他大洋行不同,太古成立於上海,而且成立時間比較晚。太古一開始的底子還算比較乾淨,沒有賣過鴉片,至少沒有找到相關資料證明它賣過。不過太古後來曾經深度參與過沿海的苦力貿易[19][18]。

太古目前還健在,並且在港交所上市(00019)。與怡和一樣,太古的勢力也遍佈衣食住行各個方面,比如內地、香港、美國的多處核心地段物業,可口可樂,以及最近出事的國泰航空等等。詳情請看以後的太古篇。

看到這已經出現四個洋行了,是不是感覺有點混亂?沒關係,下表都為你總結好了:


毒二代們的上海創富


說回程咬金,哦不,太古洋行,就在旗昌準備收購那家小輪船公司的時候,太古出手了,高價收購了船隊和相關設施。寶順當時也是垂死病中驚坐起:我都揭不開鍋破產了,你哪來的這麼多錢?

太古的錢,主要來自英國。雖然太古進入中國的時間比較晚,不過他在進入中國之前,已經在英國運營了數十年。當時的太古掌門人十分看好長江的航運業,振臂一呼,很快就籌到了36萬英鎊[1]。

有錢人的籌資,就是這麼地輕而易舉,且枯燥。

太古從進入中國市場開始,就做好了拼殺的準備,與旗昌大打價格戰,並且相互挖牆腳。1874年,硬撐了兩年的旗昌終於扛不住了,決定與太古進行聯營,長江航線上的蛋糕被分走了一半。

搞定太古後的旗昌長吁了一口氣,不過它並不知道,等著它的是更大的噩夢。

1873年1月由李鴻章主導創辦的近代中國第一家股份制企業——輪船招商局成立了。由航運公司的起家的招商局,現在已經成為香港四大中資企業之一,旗下N多上市公司,包括招商銀行,招商蛇口等等。

招商局成立之初並不順利,管理混亂,半年左右就錄得虧損。為此,李鴻章就挖來了怡和的買辦(外商的在華經理人)唐廷樞,唐廷樞又叫來了寶順的買辦徐潤。兩人都是上海灘買辦界叱吒風雲的人物。


毒二代們的上海創富


唐廷樞


二人憑藉自己多年的商業和管理經驗對招商局進行了改組,並馬上組織招商局在長江航線上對競爭對手進行阻擊。憑藉著本土作戰以及低廉的成本,招商局成功地把旗昌拖垮了……最後在1877年還把它收購了……成就了“千百年來創見之事”。

至此,怡和、太古、招商局成為了中國航運業的新三巨頭。三巨頭在之後的幾年裡相互扯皮,為了瓜分地盤,簽訂了各種齊價條約。不過,三足鼎立的局面並沒有持續多久……

買辦二人組唐廷樞和徐潤雖然實力超群,但是貪慾也不小,在職期間時不時地會挪用公款炒股炒房。1883年,上海股市崩盤,遭遇金融危機,徐潤公款炒房失利,順帶把招商局拖入苦海[20]。

唐廷樞消息靈通一點,事發時已經離開招商局去了開平煤礦,而徐潤則直接被李鴻章免了職。順帶說一句,著名的“紅頂商人”胡雪巖,也是栽在這次金融危機中。

在金融危機和同年爆發的中法戰爭的雙重打擊之下,招商局逐漸勢微,怡和也趁此機會擴大了自己在長江航線中的份額。

隨著航運業務的發展,碼頭業務逐漸分離了出來,而這對於怡和來說,簡直駕輕就熟(上篇說過,怡和當時被禁菸令逼得四處逃散,迫不得已在伶仃洋上建立躉船基地,儲存鴉片,這也是怡和最早的碼頭雛形)。

當時最著名的碼頭公司,也正是怡和旗下的公和祥碼頭公司。後來經過數次收購和改建,至甲午戰爭前,公和祥碼頭公司已經擁有了虹口、華順、順泰、其昌東西棧5座大型碼頭以及大量倉庫,成為遠東最大碼頭企業[21]。

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按下戰爭不表,說一下第二年簽訂的《馬關條約》。《馬》規定開放重慶、沙市、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並允許開闢內河新航線。

歐美列強一看:呦?還是日本人會玩啊……接著紛紛搬出最惠國待遇條款,要求享受跟日本一樣的特權。於是在世紀之交,中國的內河航行權被列強一步步蠶食,而怡和也藉著這股妖風,駛向了更廣闊的中國腹地。

4

鐵路稱霸


相比在航運方面投入的猶猶豫豫、後知後覺,在鐵路方面,怡和卻早早開始佈局,並最終拔得頭籌。

早在1844年,怡和就設想修一條印度到廣州的鐵路[22],當然,並不是為了中國的鐵路事業,主要是為了運鴉片。

不過清政府當時還沒被徹底打服,雖然第一次鴉片戰爭戰敗,也只是開放了沿海的通商口岸,走鐵路直插廣州這種事情當然不會答應。再加上怡和當時鴉片生意搞得紅紅火火,這個事情也就沒了下文。

時間轉眼到了20年後,當時怡和的鴉片生意已經日薄西山,在怡和把目光投向航運的同時,也把腦筋動在了鐵路身上。

1863年,怡和牽頭建議李鴻章修建上海到蘇州的鐵路,被拒絕;1864年,怡和再次提出以漢口為中心的中國鐵路規劃,甚至從印度請來了鐵路設計專家,然而有專家也沒用,清政府這次選擇直接無視。

在這種情況下,老牌列強們保持了最低限度的節操——既然條約裡沒說我有築路權,你又不想修鐵路,那我也沒什麼辦法,只好等下次有機會再來個關於築路的不平等條約。

腦子靈光的美國人顯然是等不及下次條約了,1872年,以修“車路”(可以通車的道路)為名,悄悄地開始修從吳淞口到上海公共租界的鐵路。

不過美國人馬上發現修鐵路這個事情勞神又費力,正在一籌莫展的時候,一直蹲在旁邊抽菸的怡和站了起來,拍了拍美國人的肩膀:小夥子,玩不來了吧?交給我吧。於是怡和牽頭成立了吳淞道路公司,順理成章地接手了鐵路工程。

英國人當時的想法是,明著申請鐵路肯定是沒戲的,又不是沒有試過……不過可以採用曲線救國的方法,先把沿線的地買下來,把鐵路修好,生米煮成熟飯了,中國政府就沒辦法了。

當時的上海道臺(介於省級和市級之間的官階)沈秉成其實是知道這件事的,並且表示在自己的任期之內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過,鐵路剛修完,沈道臺就離任了[23]……

英國人:臥槽?????

不過自己修的“車路”,跪著也要修完。儘管遭到了新上任道臺的各種反對,怡和還是悶聲修大路。並於1876年6月30日正式通車上海到江灣段,總長1.6公里。

當時,各國的鐵路里程如下圖,在1880年,美國的鐵路里程已經超過9萬英里,約15萬公里,是中國的數萬倍[25]。

毒二代們的上海創富



三十多年後,孫文先生被袁大忽悠騙了大總統,被委任為全國鐵路督辦,孫先生豪情萬丈地對袁大忽悠說:“自任經營鐵路,延長 20 萬里(10萬公里)[28]。”到2013年,我國鐵路里程終於突破了10萬公里(10.3萬公里),實現了孫文先生的偉大設想[29]。

一百多年後的今天,根據美國CIA(沒錯,就是美國中央情報局)的統計,美國的鐵路里程達到了29.3萬公里(2014),而中國以13.1萬公里(2018)穩居第二[26]。

一方面,中國在改革開放之後,以匪夷所思的發展速度,迅速躥升至世界第二(1980年底,我國鐵路里程僅為4.99萬公里[27]);另一方面,我們也要看到,我們和美國,還是有相當的差距。

任正非在2018年的內部講話中說:“至於我們與美國的差距,估計未來20-30年,甚至50-60年還不能消除。”

說回吳淞鐵路,這第一條鐵路,的確讓當時的上海市民開了眼,大家爭相去參觀這個新鮮玩意。

不過新鮮歸新鮮,潛藏在內心深處的對新生事物和變革的恐懼在好奇心過後,開始逐漸體現出威力。

官方當然是自始至終都在干涉,民間很快也出現鐵路會破壞風水之類的傳說,這一切隨著兩個月後的一次事故達到了頂峰——有個人被軋死了。

李鴻章火速南下交涉,多翻扯皮之後,清政府決定花28.5萬兩白銀買斷這條鐵路,款項分一年付清,付清款項之前,還由吳淞道路公司運營。


毒二代們的上海創富


吳淞鐵路


英國人腦子裡的算盤是:反正你們也不會運營,沒準到一年之後,我還可以繼續運營。

華商腦子裡的算盤是:這麼大一塊肥肉,不知道到期之後可不可以給我們經營。

清政府腦子裡的算盤是:拆了吧……

於是,在最後一筆款項付清之後,清政府把鐵路拆了……

英國人和華商們:臥槽???

感到錯愕和惋惜的,不僅僅是商人們,還有清政府內部的洋務派。不過,他們也一直沒有放棄修鐵路的努力。

上面說過,從招商局跑路的唐廷樞去了唐山開平煤礦。為了解決運煤問題,1879年,唐廷樞向李鴻章申請修建鐵路。本來朝廷都批准了,但是計劃再次因為保守派擔心火車行駛會“震動東陵,驚擾祖先”而擱置。

1880年,唐廷樞再次申請修建輕便型鐵路,在李鴻章的積極運作下,這次清政府終於同意。所謂輕便型鐵路,就是鐵軌照修,不過鐵軌上跑的不再是火車,而是驢車。

驢車拉煤這種開山型創新當然是唐李二人故意糊弄朝廷的,只不過這次的生米成功地煮成了熟飯。

兩年之後,開平礦務局的工人們利用廢舊鍋爐在英國設計師的指導下,製造了一臺“龍號”(又稱中國火箭號,因其英文名為rocket of China)小機車。


毒二代們的上海創富


設計時克勞德·威廉·金達與「中國火箭號」蒸汽機車合影


幾經周折之後,“龍號”機車終於在鐵軌上愉快地跑起來了。而這次清政府的讓步,也讓怡和洋行看到了突破口。

1887年,中法戰爭的失敗再加上洋務派在期間不斷地絮絮叨叨,慈禧同意了津沽鐵路(天津到塘沽)的修建。

怡和看準了這次切入中國鐵路建設的大好機會,為項目的融資東奔西跑,不僅親自出資,還說服了其他出資方接受極其低廉的貸款利息(年利率5%)[1]。怡和認為:這次合作“會在即將來臨的中國鐵路建設高潮中,樹立怡和洋行的突出的地位”[32][1]。

為了進一步取得老佛爺對於鐵路的認可,李鴻章還在京城內修了一條1.5公里長的西苑鐵路,不過據說後來老太太嫌車頭聲音太小,改為由太監牽引了……繼驢車之後,又來了人車……


毒二代們的上海創富


西苑鐵路


京城之內的這1.5公里的小火車似乎也的確討到了老太太的歡心,李鴻章趕緊趁熱打鐵讓老太太批覆了其他的鐵路擴展計劃,並在其後的幾年裡舌戰群保守派,並最終推動清政府於1889年發佈了興建鐵路的中央1號文件。

然而沒過幾年,甲午戰爭就爆發了,面對日方要求的鉅額賠款,清政府的鐵路興建計劃面臨嚴重資金問題。

與一般陷入危機的企業不同,清政府在處理資金問題的時候面臨一個幸福的煩惱——錢太多了,不知道借誰的。而各國勢力之所以搶著借錢,無非是想借著債權人的身份,在以後進一步控制中國經濟、攫取利益。

為了修盧漢鐵路鐵路和償還戰爭賠款,清政府先後進行了三次大借款,不過怡和在其中並沒有什麼存在感。於是不甘寂寞的怡和找到了匯豐,決定在以後的經濟搶劫中互相幫扶,以振大英國威。

1898年,怡和與留著寶順血液的匯豐聯手成立中英公司(British & Chinese Corporation),怡和是包工頭,匯豐是大金主,一個攬項目,一個批貸款。半個世紀以後,雙嬌合體,天下無敵。

兩間英國頂尖公司,加上英國政府的暗中幫扶,中英公司很快取得了多條鐵路的權益,史稱“五路承築計劃”,包括津浦鐵路、滬寧鐵路、九廣鐵路(廣州到九龍)等。

除此之外,怡和還把勢力範圍擴張到了長江流域以外,提供了提供了關內外鐵路(北京到瀋陽)的借款。

與鐵軌一起鋪開的,有中國鐵路事業的飛速發展,當然還有怡和的在華勢力。

5

結語


金盆洗手之後,怡和再也沒有遇到如鴉片般暴利的生意,不過已經完成原始積累的怡和已經羽翼豐滿,再也不需要起早貪黑,擔驚受怕了。

1800年前後,怡和在伶仃洋上被清政府趕得四處逃竄;100年後,怡和已經滲透到了整個中國經濟的骨血之中,反而是清政府被趕得無處遁形。

在後鴉片時代,怡和也完成了內部的權力交接。毒二代們漸漸老去或死去,作為毒三代之一的威廉·凱瑟克(又譯作克錫,他的姥姥是威廉·渣甸的姐姐)登上了怡和的舞臺。

之後的20世紀,凱瑟克家族開始在怡和扮演重要角色,並與1958年買入了渣甸家族在怡和的所有股份,成為怡和的大股東,直至現在。

請保護好眼睛,且聽下回分解。

本文只供學習使用,不作為任何形式的投資指導。

文中出現的人物、劇情、對話若無出處,則為胡編亂造,如有雷同,純屬巧合,不承擔任何責任。

1. 劉詩平:《洋行之王:怡和與它的商業帝國》

2. 吳曉波:《跌蕩一百年》

3. Alain Le Pichon: China Trade and Empire: Jardine, Matheson & Co. and the Origins of British Rule in Hong Kong, 58

4. 何佩然:地換山移,商務印書館,香港,2004,26頁

5. 薛鳳旋:香港發展地圖集

6. 郭衛民:鴉片戰爭時期英國對華侵佔地的目標轉換,載:民國檔案,1997年第2期

7. 餘繩武、劉存寬:十九世紀的香港,中華書局,北京,1994,264頁

8. 郭衛東:不平等條約與鴉片輸華合法化

9. 區慕彰, 羅文華:中國銀行業發展史: 由晚清至當下

10. 唐俊:義律對香港情有獨鍾

11. "洋行之王":怡和洋行大樓(外貿大樓)

12. 外灘又一棟老建築開放!原怡和洋行大樓變身久事美術館,長假人氣打卡新地標

13. 兩個鴉片販子的香港情緣

14. 香港政府:中西區文物徑,上環線

15. 樊百川:中國輪船航運業的興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北京,2007,93頁。

16. 上海檔案信息網:旗昌洋行大樓

17. 劉廣京著,邱錫榮、曹鐵珊譯:英美航運勢力在華的競爭(1862~1874年),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8,83頁。

18. 譚顯宗: 論香港近代轉型

19. 張仲禮, 陳曾年, 姚欣榮: 太古集團在舊中國,第160-165頁

20. 招商局歷史博物館:《百年商海人物》輪船招商局三傑

21. 沈祖煒:上海近代經濟史, Volume 1, page318

22. 孫健:中國經濟史論文集, page153

23. 宓汝成:中國近代鐵路史資料: 1863-1911, Volume 1,page36

24. 中華書局:中華遺產, Issues 1-6,page36

25. 中國銀河證券研究部:鐵路改變美國經濟地理

26. CIA, The world factbook, railways

27. 李潤田, 商幸豐, 王皓年, 中國交通運輸地理, Volume 51, page45

28. 丁雍年, 董建中:國民革命史,page131

29. 國家鐵路局:2013年鐵道統計公報

30. "中國鐵路建設史" 編委會:中國鐵路建設史,2003, page88

31. 中國數字科技館:中國土地上第一條營業鐵路——吳淞鐵路

32. 勒費窩著,陳曾年、樂嘉書譯:怡和洋行——1842~1895年在華活動概述,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6,104頁

33. 皇城根下:【京城舊影】曇花一現的慈禧西苑鐵路

往期文章

關於正確處理陸港關係的指導意見

讀書 - 騰訊傳(1998-2016)

騰訊是不是已經跌落王座了?

關於華夏幸福的邏輯


毒二代們的上海創富


毒二代們的上海創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