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時期的幕府與士人遊幕

晚清咸豐同治年間,由於太平天國起義爆發,清廷無力抵抗,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允許地方督撫和士紳自行募勇和籌餉。地方督撫的事權在戰爭中急劇膨脹,僅靠督撫衙門屬員已力不從心,遂自行創建幕府,以協同處理地方軍務和政務。由此,地方分權趨勢與幕府制度互為表裡,逐漸形成地方擁兵、督撫專權的局面,幕府制度隨之興盛起來。

而隨著晚清幕府盛極一時,大量士人也紛紛聚集在疆臣幕府之下,遊幕遂成為晚清士人的風氣之一。

由幕至府:晚清幕府的政府化

在中國歷史上,幕府與幕府制度起源很早。作為一種半官方的政治軍事機構,歷朝歷代每當中央式微,將帥和疆臣權力日益膨脹之際,幕府都會出現並興盛。而作為中央集權的發展日臻成熟的明清,對幕府的發展基本上是持抑制的態度的。清朝承襲明制,朝廷將人事權收歸中央,不允許地方官自闢僚屬,建立幕府,而僅僅默許其以私人名義延聘幕賓,為其出謀劃策,處理政務,可謂有“幕”而無“府”。

晚清時期的幕府與士人遊幕

但在晚清鹹同年間,隨著太平天國起義的爆發,幕府再一次贏得了發展的契機。地方督撫紛紛建立幕府以幫辦軍務,其中最典型的當屬曾國藩幕府。

咸豐三年(1853年),曾國藩於湖南督辦團練以抵禦太平軍,遂形成湘軍。伴隨著湘軍建立,大量軍務急需幫辦處理,由此曾國藩幕府開始形成。

草創初期,曾國藩便在其幕府中設立八個職能機構,分別是文案所、內銀錢所、外銀錢所、軍械所、火器所、偵探所、發審所、採編所。每個機構均委員司之,各有所屬。但這一時期,曾國藩的幕府僅負責幫辦團練、審訊土匪、籌措軍需等事務,基本等同於明清時期的幕賓,尚不具備完整的政府化職能。

隨著湘軍與太平軍的作戰日益白熱化,曾氏幕府陸續設立採訪忠義局、營務處、審案局、發審局、善後總局、糧臺、報銷局、勸捐局等,政府化的職能日益顯著。同治元年(1862年),曾國藩擔任兩江總督,聲威日隆,東南半壁軍政盡出其權柄,其幕府的規模就更大。

他曾在奏摺中說道:

臣在皖南則於徽寧一帶駐紮行營,在江北則於淮陽一帶駐紮行營,仍於安慶水次設立老營,規模與行省衙署相似。

這裡的“行營”和“老營”,即曾國藩為戰事而建立的軍營,而“行省衙署”指的是兩江總督衙門。既然設立了軍營,就需要有幕府來支撐其實際運作,可見此時曾幕的規模足以與他兩江總督的衙門相媲美了,而且也已具備了相當全面的政府化職能。

晚清時期的幕府與士人遊幕

不唯曾幕,鹹同時期很多封疆大吏的幕府均相繼設立各類職能性機構,如晚清另一位名臣李鴻章的幕府就陸續設立了釐捐局、報銷局、營務處等政務機構,以及製造局、機器局等軍工機構,這些機構都承擔了某種政府化職能,而這些職能又是晚清政府及其體制所不具備的。

而在平定太平天國後,曾國藩為避免功高權盛受到猜忌,遂主動裁減湘軍規模,幕府也日漸萎縮,其性質也由軍幕逐漸轉向洋幕,開始致力於推進洋務,創辦洋務機構,學習西方先進技術,引領清政府的洋務運動。

但從本質上看,這只是清廷失其權力後,面對地方督撫權力日盛的一種妥協之策。戰時的臨時性軍幕改頭換面,逐漸過渡為固定化的辦事機構,繼續履行著政府化的職能,似乎仍是朝廷名器,但實際上早已淪為地方督撫攬權的私家工具。

晚清幕府延攬幕僚的方式

正如前文所言,自鹹同時代以降,晚清地方督撫操持權柄,開幕建府,大量延攬人才,而晚清幕府延攬幕僚的方式,也隨著幕府日益政府化而有所變化。

咸豐年間,太平天國軍威熾盛,地方督撫幕府初建,軍務繁多,急需各類人才,於是地方督撫為延攬人才,多主動出擊,致書延聘,且委以重任,以禮相待。

比如在咸豐三年(1853年),曾國藩曾致書黃冕,力邀其入幕,信中說道:

閣下水師事宜,講求有素,現雖賦閒家居,而國家大事未嘗須臾去懷。敢乞閣下即日翩然命駕,至湘潭船廠,就褚太守一商辦船始末曲折。如能乘興一過衡州,使弟得諮諫一切,尤所企望。

就信中來看,曾國藩言辭懇切,頗多請求口吻,可見此時幕僚在幕府中地位之高,並非僱主與僱員之間的關係,倒更類似於合作伙伴之間的關係。

晚清時期的幕府與士人遊幕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再比如,同治元年(1862年),李鴻章淮軍初建,兵抵上海,遂延請晚清名士馮桂芬入幕。馮桂芬入幕後,李鴻章對其禮遇有加,執晚輩禮甚恭,一切剿撫事宜均出其手,足見李鴻章對其之倚重。

但是,隨著地方督撫權力日盛,清廷的人事權日漸下移到地方。而幕府作為人才匯聚之處,人滿為患之所,也逐漸建立起各種職能部門,各司其職,猶如政府,加之疆臣掌握了部分人事權,有權將朝廷官員調入自家幕府辦事,甚至有權保舉幕僚為官,所以與前期的合作伙伴角色不同,幕僚開始出現職官化的傾向。

這一傾向在咸豐晚年和同治初年開始出現,並日漸形成定製。由此,幕府延攬幕僚的方式也由主動延聘轉向延聘與奏調、札委相結合。

奏調,即上奏朝廷,將朝廷官員和候補官員調入幕府中辦差。以曾國藩為例,咸豐四年(1854年)奏調湖南補用知府李瀚章入幕府,任糧臺提調,總理水陸各營收支事宜;咸豐九年(1859年)奏調翰林院編修郭嵩燾及禮部主事李榕入幕辦事。

札委,即上級以公文形式為屬員派遣職務或差事的行為。比如在晚清官至兩淮鹽運使的洪汝奎,他最初曾在胡林翼幕府幫辦,胡林翼以國士之禮待之。但在咸豐十一年(1861年),洪汝奎來到安慶加入曾國藩幕府時,曾國藩則只是札委其“綜理行營錄所支應事宜”,並無其他表示。到同治五年(1866年),洪汝奎又來到李鴻章幕府,李鴻章僅是一句“委領糈臺”便草草了事。

晚清時期的幕府與士人遊幕

從洪汝奎的例子,我們可窺見晚清幕府在政府化的背後幕僚日益職官化的趨勢。但是,素來標榜清高的士人這次卻沒有繼續堅持其清高本色,反倒是不畏折辱,競相投身幕府,形成了晚清鹹同時期的一股士人遊幕之風。

這又是為什麼呢?

晚清士人為何熱衷於遊幕

晚清時期之所以會出現士人遊幕的盛況,很重要的原因在於階層固化,基層士人靠體制內的科舉和仕途得到晉升的道路越來越逼仄,而疆臣幕府的出現則為他們提供了一條人生出路。尤其到了咸豐末年同治初年,地方分權趨勢加重,朝廷被迫權力下移,導致疆臣權力日盛,甚至擁有保舉幕僚為官的權力,這更刺激了基層士人立志遊幕,以便一展平生所學,實現人生理想。

容閎曾在《西學東漸記》中描述曾國藩幕府之盛況:

當時各處軍官,聚於曾文正之大營者不下二百人,大半皆懷目的而來。總督幕府中亦百人左右,幕府之外,更有候補之官員,懷才之士子,凡法律、算學、天文、機器等專門家,無不畢集,幾於全國之人才精華,彙集於此。

下面就以曾國藩幕府為例,來看看身處其中的幕僚經由這一平臺,能夠實現怎樣的階層躍升。

晚清時期的幕府與士人遊幕

一、舉人及其以下出身,官至督撫者有7人:

1.唐訓方,舉人出身,官至安徽巡撫。

2.左宗棠,舉人出身,官至兩江總督、軍機大臣、東閣大學士。

3.劉蓉,生員出身,官至陝西巡撫。

4.彭玉麟,生員出身,官至兩江總督、兵部尚書。

5.李瀚章,貢生出身,官至兩廣總督。

6.陳士傑,貢生出身,官至山東巡撫。

7.李興銳,生員出身,官至兩江總督。

二、舉人及其以下出身,獲得較高官職的有15人:

1.李善蘭,生員出身,官至戶部郎中、總理衙門章京。

2.吳坤修,監生出身,官至安徽布政使,署理安徽巡撫。

3.方駿謨,監生出身,官至直隸州知州。

4.李元度,舉人出身,官至貴州布政使。

5.郭崑燾,舉人出身,官至內閣中書。

6.李鶴章,生員出身,官至甘肅甘涼兵備道。

7.李鴻裔,舉人出身,官至江蘇按察使。

8.趙烈文,監生出身,官至易州知州。

9.黎庶昌,貢生出身,官至川東道員、重慶海關監督。

10.薛福成,貢生出身,官至寧紹臺道、出使四國大臣。

11.周開錫,無功名,官至護理福建巡撫、福建船政局提調。

12.洪汝奎,舉人出身,官至兩淮鹽運使。

13.程鴻詔,舉人出身,官至山東按察使。

14.李雲麟,生員出身,官至署伊犁將軍、布倫托海辦事大臣。

15.曹耀相,舉人出身,官至刑部郎中。

晚清其他督撫的幕府中,類似的例子也有很多。如李鴻章幕府中擁有舉人及其以下出身,獲得較高官職的有:

1.周馥,監生出身,官至兩廣總督。

2.盛宣懷,秀才出身,官至郵傳部尚書。

3.丁日昌,貢生出身,官至福建巡撫。

4.王大經,舉人出身,官至湖北布政使。

5.杜文瀾,生員出身,官至蘇松太道。

6.吳世熊,監生出身,官至徐海道。

7.沈保靖,舉人出身,官至福建布政使。

8.應寶時,舉人出身,官至江蘇布政使。

9.遊智開,舉人出身,官至廣東巡撫。


晚清時期的幕府與士人遊幕

還有一些人,本就在清廷體制內做官,經由奏調進入幕府,而後升遷速度明顯加快。比如閻敬銘,咸豐九年(1859年)以正六品戶部主事的身份被調入胡林翼幕府,隨後幾度立功,幾度升遷,至咸豐十一年(1861年)出幕府時,已授山東巡撫,成為清廷萬眾矚目的封疆大吏了。

當然,還有一些士人,他們並不在意仕途顯達與否,但也十分願意走上游幕的道路,因為他們認為遊幕是入仕以外的其他各種職業中,能夠比較好地滿足其基本生活需求,又不與其價值觀發生衝突的生活方式。當時許多督撫的幕府都設置了文化學術機構,這為許多士人從事學術事業提供了便利條件。比如曾國藩的幕府中就設有校書局,於是吸引了一大批文人學者入幕,如俞樾、王闓運、張文虎、戴望、劉壽增、劉恭冕等等。

最後還有一類人,他們精於西方科學技術,但在當時清朝的社會文化環境下是難有進身之階的,而地方督撫大多熱衷於洋務,於是大量洋務人才紛紛入幕,成為其興辦洋務的左膀右臂。諸如曾國藩幕府中的徐壽,他曾供職於安慶內軍械所、金陵製造局和江南製造總局,成為近代中國造船業的先驅,此外還有李鴻章幕府中的華蘅芳、華世芳等。由於他們入幕輔佐,才能最大程度地影響地方督撫興辦洋務的熱情和方向。可以說,正是他們,為中國走出近代化的第一步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晚清時期的幕府與士人遊幕

總的來看,晚清時期的幕府自鹹同時代起,至同治年間達到頂峰,此後則日益政府化,成為地方督撫攫取中央權力的產物。而隨著晚清幕府的興盛,士人意識到,成為幕僚似乎更容易完成仕途上的躍升和階層上的跨越,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抱負,於是晚清士人遊幕之風盛行,這也進一步加速了地方分權的趨勢,瓦解著清廷的統治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