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的幕府与士人游幕

晚清咸丰同治年间,由于太平天国起义爆发,清廷无力抵抗,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允许地方督抚和士绅自行募勇和筹饷。地方督抚的事权在战争中急剧膨胀,仅靠督抚衙门属员已力不从心,遂自行创建幕府,以协同处理地方军务和政务。由此,地方分权趋势与幕府制度互为表里,逐渐形成地方拥兵、督抚专权的局面,幕府制度随之兴盛起来。

而随着晚清幕府盛极一时,大量士人也纷纷聚集在疆臣幕府之下,游幕遂成为晚清士人的风气之一。

由幕至府:晚清幕府的政府化

在中国历史上,幕府与幕府制度起源很早。作为一种半官方的政治军事机构,历朝历代每当中央式微,将帅和疆臣权力日益膨胀之际,幕府都会出现并兴盛。而作为中央集权的发展日臻成熟的明清,对幕府的发展基本上是持抑制的态度的。清朝承袭明制,朝廷将人事权收归中央,不允许地方官自辟僚属,建立幕府,而仅仅默许其以私人名义延聘幕宾,为其出谋划策,处理政务,可谓有“幕”而无“府”。

晚清时期的幕府与士人游幕

但在晚清咸同年间,随着太平天国起义的爆发,幕府再一次赢得了发展的契机。地方督抚纷纷建立幕府以帮办军务,其中最典型的当属曾国藩幕府。

咸丰三年(1853年),曾国藩于湖南督办团练以抵御太平军,遂形成湘军。伴随着湘军建立,大量军务急需帮办处理,由此曾国藩幕府开始形成。

草创初期,曾国藩便在其幕府中设立八个职能机构,分别是文案所、内银钱所、外银钱所、军械所、火器所、侦探所、发审所、采编所。每个机构均委员司之,各有所属。但这一时期,曾国藩的幕府仅负责帮办团练、审讯土匪、筹措军需等事务,基本等同于明清时期的幕宾,尚不具备完整的政府化职能。

随着湘军与太平军的作战日益白热化,曾氏幕府陆续设立采访忠义局、营务处、审案局、发审局、善后总局、粮台、报销局、劝捐局等,政府化的职能日益显著。同治元年(1862年),曾国藩担任两江总督,声威日隆,东南半壁军政尽出其权柄,其幕府的规模就更大。

他曾在奏折中说道:

臣在皖南则于徽宁一带驻扎行营,在江北则于淮阳一带驻扎行营,仍于安庆水次设立老营,规模与行省衙署相似。

这里的“行营”和“老营”,即曾国藩为战事而建立的军营,而“行省衙署”指的是两江总督衙门。既然设立了军营,就需要有幕府来支撑其实际运作,可见此时曾幕的规模足以与他两江总督的衙门相媲美了,而且也已具备了相当全面的政府化职能。

晚清时期的幕府与士人游幕

不唯曾幕,咸同时期很多封疆大吏的幕府均相继设立各类职能性机构,如晚清另一位名臣李鸿章的幕府就陆续设立了厘捐局、报销局、营务处等政务机构,以及制造局、机器局等军工机构,这些机构都承担了某种政府化职能,而这些职能又是晚清政府及其体制所不具备的。

而在平定太平天国后,曾国藩为避免功高权盛受到猜忌,遂主动裁减湘军规模,幕府也日渐萎缩,其性质也由军幕逐渐转向洋幕,开始致力于推进洋务,创办洋务机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引领清政府的洋务运动。

但从本质上看,这只是清廷失其权力后,面对地方督抚权力日盛的一种妥协之策。战时的临时性军幕改头换面,逐渐过渡为固定化的办事机构,继续履行着政府化的职能,似乎仍是朝廷名器,但实际上早已沦为地方督抚揽权的私家工具。

晚清幕府延揽幕僚的方式

正如前文所言,自咸同时代以降,晚清地方督抚操持权柄,开幕建府,大量延揽人才,而晚清幕府延揽幕僚的方式,也随着幕府日益政府化而有所变化。

咸丰年间,太平天国军威炽盛,地方督抚幕府初建,军务繁多,急需各类人才,于是地方督抚为延揽人才,多主动出击,致书延聘,且委以重任,以礼相待。

比如在咸丰三年(1853年),曾国藩曾致书黄冕,力邀其入幕,信中说道:

阁下水师事宜,讲求有素,现虽赋闲家居,而国家大事未尝须臾去怀。敢乞阁下即日翩然命驾,至湘潭船厂,就褚太守一商办船始末曲折。如能乘兴一过衡州,使弟得咨谏一切,尤所企望。

就信中来看,曾国藩言辞恳切,颇多请求口吻,可见此时幕僚在幕府中地位之高,并非雇主与雇员之间的关系,倒更类似于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

晚清时期的幕府与士人游幕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再比如,同治元年(1862年),李鸿章淮军初建,兵抵上海,遂延请晚清名士冯桂芬入幕。冯桂芬入幕后,李鸿章对其礼遇有加,执晚辈礼甚恭,一切剿抚事宜均出其手,足见李鸿章对其之倚重。

但是,随着地方督抚权力日盛,清廷的人事权日渐下移到地方。而幕府作为人才汇聚之处,人满为患之所,也逐渐建立起各种职能部门,各司其职,犹如政府,加之疆臣掌握了部分人事权,有权将朝廷官员调入自家幕府办事,甚至有权保举幕僚为官,所以与前期的合作伙伴角色不同,幕僚开始出现职官化的倾向。

这一倾向在咸丰晚年和同治初年开始出现,并日渐形成定制。由此,幕府延揽幕僚的方式也由主动延聘转向延聘与奏调、札委相结合。

奏调,即上奏朝廷,将朝廷官员和候补官员调入幕府中办差。以曾国藩为例,咸丰四年(1854年)奏调湖南补用知府李瀚章入幕府,任粮台提调,总理水陆各营收支事宜;咸丰九年(1859年)奏调翰林院编修郭嵩焘及礼部主事李榕入幕办事。

札委,即上级以公文形式为属员派遣职务或差事的行为。比如在晚清官至两淮盐运使的洪汝奎,他最初曾在胡林翼幕府帮办,胡林翼以国士之礼待之。但在咸丰十一年(1861年),洪汝奎来到安庆加入曾国藩幕府时,曾国藩则只是札委其“综理行营录所支应事宜”,并无其他表示。到同治五年(1866年),洪汝奎又来到李鸿章幕府,李鸿章仅是一句“委领糈台”便草草了事。

晚清时期的幕府与士人游幕

从洪汝奎的例子,我们可窥见晚清幕府在政府化的背后幕僚日益职官化的趋势。但是,素来标榜清高的士人这次却没有继续坚持其清高本色,反倒是不畏折辱,竞相投身幕府,形成了晚清咸同时期的一股士人游幕之风。

这又是为什么呢?

晚清士人为何热衷于游幕

晚清时期之所以会出现士人游幕的盛况,很重要的原因在于阶层固化,基层士人靠体制内的科举和仕途得到晋升的道路越来越逼仄,而疆臣幕府的出现则为他们提供了一条人生出路。尤其到了咸丰末年同治初年,地方分权趋势加重,朝廷被迫权力下移,导致疆臣权力日盛,甚至拥有保举幕僚为官的权力,这更刺激了基层士人立志游幕,以便一展平生所学,实现人生理想。

容闳曾在《西学东渐记》中描述曾国藩幕府之盛况:

当时各处军官,聚于曾文正之大营者不下二百人,大半皆怀目的而来。总督幕府中亦百人左右,幕府之外,更有候补之官员,怀才之士子,凡法律、算学、天文、机器等专门家,无不毕集,几于全国之人才精华,汇集于此。

下面就以曾国藩幕府为例,来看看身处其中的幕僚经由这一平台,能够实现怎样的阶层跃升。

晚清时期的幕府与士人游幕

一、举人及其以下出身,官至督抚者有7人:

1.唐训方,举人出身,官至安徽巡抚。

2.左宗棠,举人出身,官至两江总督、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

3.刘蓉,生员出身,官至陕西巡抚。

4.彭玉麟,生员出身,官至两江总督、兵部尚书。

5.李瀚章,贡生出身,官至两广总督。

6.陈士杰,贡生出身,官至山东巡抚。

7.李兴锐,生员出身,官至两江总督。

二、举人及其以下出身,获得较高官职的有15人:

1.李善兰,生员出身,官至户部郎中、总理衙门章京。

2.吴坤修,监生出身,官至安徽布政使,署理安徽巡抚。

3.方骏谟,监生出身,官至直隶州知州。

4.李元度,举人出身,官至贵州布政使。

5.郭崑焘,举人出身,官至内阁中书。

6.李鹤章,生员出身,官至甘肃甘凉兵备道。

7.李鸿裔,举人出身,官至江苏按察使。

8.赵烈文,监生出身,官至易州知州。

9.黎庶昌,贡生出身,官至川东道员、重庆海关监督。

10.薛福成,贡生出身,官至宁绍台道、出使四国大臣。

11.周开锡,无功名,官至护理福建巡抚、福建船政局提调。

12.洪汝奎,举人出身,官至两淮盐运使。

13.程鸿诏,举人出身,官至山东按察使。

14.李云麟,生员出身,官至署伊犁将军、布伦托海办事大臣。

15.曹耀相,举人出身,官至刑部郎中。

晚清其他督抚的幕府中,类似的例子也有很多。如李鸿章幕府中拥有举人及其以下出身,获得较高官职的有:

1.周馥,监生出身,官至两广总督。

2.盛宣怀,秀才出身,官至邮传部尚书。

3.丁日昌,贡生出身,官至福建巡抚。

4.王大经,举人出身,官至湖北布政使。

5.杜文澜,生员出身,官至苏松太道。

6.吴世熊,监生出身,官至徐海道。

7.沈保靖,举人出身,官至福建布政使。

8.应宝时,举人出身,官至江苏布政使。

9.游智开,举人出身,官至广东巡抚。


晚清时期的幕府与士人游幕

还有一些人,本就在清廷体制内做官,经由奏调进入幕府,而后升迁速度明显加快。比如阎敬铭,咸丰九年(1859年)以正六品户部主事的身份被调入胡林翼幕府,随后几度立功,几度升迁,至咸丰十一年(1861年)出幕府时,已授山东巡抚,成为清廷万众瞩目的封疆大吏了。

当然,还有一些士人,他们并不在意仕途显达与否,但也十分愿意走上游幕的道路,因为他们认为游幕是入仕以外的其他各种职业中,能够比较好地满足其基本生活需求,又不与其价值观发生冲突的生活方式。当时许多督抚的幕府都设置了文化学术机构,这为许多士人从事学术事业提供了便利条件。比如曾国藩的幕府中就设有校书局,于是吸引了一大批文人学者入幕,如俞樾、王闿运、张文虎、戴望、刘寿增、刘恭冕等等。

最后还有一类人,他们精于西方科学技术,但在当时清朝的社会文化环境下是难有进身之阶的,而地方督抚大多热衷于洋务,于是大量洋务人才纷纷入幕,成为其兴办洋务的左膀右臂。诸如曾国藩幕府中的徐寿,他曾供职于安庆内军械所、金陵制造局和江南制造总局,成为近代中国造船业的先驱,此外还有李鸿章幕府中的华蘅芳、华世芳等。由于他们入幕辅佐,才能最大程度地影响地方督抚兴办洋务的热情和方向。可以说,正是他们,为中国走出近代化的第一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晚清时期的幕府与士人游幕

总的来看,晚清时期的幕府自咸同时代起,至同治年间达到顶峰,此后则日益政府化,成为地方督抚攫取中央权力的产物。而随着晚清幕府的兴盛,士人意识到,成为幕僚似乎更容易完成仕途上的跃升和阶层上的跨越,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抱负,于是晚清士人游幕之风盛行,这也进一步加速了地方分权的趋势,瓦解着清廷的统治基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