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追求學習最優化的思維

去追求學習最優化的思維

孫子說:“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同樣道理,以巨大代價取得巨大效果,非善之善者也,以最小限度的代價取得最大限度的效果,才是善之善者也。這種善之善者的理想境界就是最優化的境界。

去追求學習最優化的思維


  最優化的思維方式,是一種最高明的思維方式,是列寧式思維,孫子式思維。用經濟學的語言來說,那就是:追求更小的成本,追求更大的收益。

  人們往往缺乏最優化思維,只看到所得,看不到所費,更看不到所得與所費的比值。有的人為教育培養了大批的人才而沾沾自喜,可他們卻壓根沒考慮今天的教育“所得”是多少,“所費”又是多少,為取得目前這樣一種“所得”付出的了多麼大的代價?這種代價值得嗎?

  《北京晚報》曾發表過一個高中生寫給該報編輯的一封信:“永無止境的大小考,填鴨式的灌輸知識,龐大的作業量使我吃不消;因為來自老師、家長及社會輿論等各方面的壓力使我難以承受。……而最讓我感到懊惱的是,現在的學習生活竟然讓我有一種虛度光陰的感覺。因為我發現我們把不少的時間和精力浪費在根本沒必要學的各種知識上,這使我在學習它們的時候,只是單純地為了取得分數,而再沒有其它目的了。……”

去追求學習最優化的思維


  這就是今天的應試教育、應試學習的生動寫照。

  一方面“所費”大的嚇人,寶貴的青春全部耗在了沉重的課業上,淹沒在無邊的題海里;一方面“所得”是些只為應付考試“根本沒必要學的各種知識”!不僅很多沒必要學,而且很多內容從初中到大學,都在重複學。不僅學生的“所費”大,家長、社會、國家的“所費”一樣驚人!可以說,中國人的學習成本是世界上最高的!這樣的高成本下,培養出的卻是學了10多年英語,卻不會說“早晨吃了什麼”,學了10多年語文,寫封求職信還有錯別字、語病!

去追求學習最優化的思維


  最優化思維,追求既所得最大又所費最小。錢學森先生提出的“大成智慧學教育”,就是對傳統教育低效益的宣戰,其目標是快速並高質量地培養出大成智慧學者,使學制大大縮短,培養出18歲的碩士。按傳統做法,從小學一口氣讀下去,也得25歲才能成碩士。一下提前了7年!這種設計,使學習成本大幅度降低,比傳統學制要優化得多。

去追求學習最優化的思維


  要實現整個學習的最優化,學習系統的三個層次都必須最優化——為何學最優化,學什麼最優化,怎麼學最優化。這對於任何一個學習系統來說,都是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