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追求学习最优化的思维

去追求学习最优化的思维

孙子说:“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同样道理,以巨大代价取得巨大效果,非善之善者也,以最小限度的代价取得最大限度的效果,才是善之善者也。这种善之善者的理想境界就是最优化的境界。

去追求学习最优化的思维


  最优化的思维方式,是一种最高明的思维方式,是列宁式思维,孙子式思维。用经济学的语言来说,那就是:追求更小的成本,追求更大的收益。

  人们往往缺乏最优化思维,只看到所得,看不到所费,更看不到所得与所费的比值。有的人为教育培养了大批的人才而沾沾自喜,可他们却压根没考虑今天的教育“所得”是多少,“所费”又是多少,为取得目前这样一种“所得”付出的了多么大的代价?这种代价值得吗?

  《北京晚报》曾发表过一个高中生写给该报编辑的一封信:“永无止境的大小考,填鸭式的灌输知识,庞大的作业量使我吃不消;因为来自老师、家长及社会舆论等各方面的压力使我难以承受。……而最让我感到懊恼的是,现在的学习生活竟然让我有一种虚度光阴的感觉。因为我发现我们把不少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根本没必要学的各种知识上,这使我在学习它们的时候,只是单纯地为了取得分数,而再没有其它目的了。……”

去追求学习最优化的思维


  这就是今天的应试教育、应试学习的生动写照。

  一方面“所费”大的吓人,宝贵的青春全部耗在了沉重的课业上,淹没在无边的题海里;一方面“所得”是些只为应付考试“根本没必要学的各种知识”!不仅很多没必要学,而且很多内容从初中到大学,都在重复学。不仅学生的“所费”大,家长、社会、国家的“所费”一样惊人!可以说,中国人的学习成本是世界上最高的!这样的高成本下,培养出的却是学了10多年英语,却不会说“早晨吃了什么”,学了10多年语文,写封求职信还有错别字、语病!

去追求学习最优化的思维


  最优化思维,追求既所得最大又所费最小。钱学森先生提出的“大成智慧学教育”,就是对传统教育低效益的宣战,其目标是快速并高质量地培养出大成智慧学者,使学制大大缩短,培养出18岁的硕士。按传统做法,从小学一口气读下去,也得25岁才能成硕士。一下提前了7年!这种设计,使学习成本大幅度降低,比传统学制要优化得多。

去追求学习最优化的思维


  要实现整个学习的最优化,学习系统的三个层次都必须最优化——为何学最优化,学什么最优化,怎么学最优化。这对于任何一个学习系统来说,都是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