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戏台艺术文化:演绎“一声古尽秋江月,万舞齐开玉树花”的魅力

中国的戏台,不单单是一种古代的建筑形制,更承载着千百年来经久不绝的戏曲艺术文化,是一国文化的展台与底蕴。多少次锣鼓喧天,丝竹入耳;多少回哀婉缠绵,悲欢离合……在此,人们皆粉墨登场,诉说着忠孝节义,唱悲欢,唱离合,道尽世间百态。水袖起落,演员各擅胜场,观众如痴如醉……有人说:当深秋来临时,寒意袭来。当你将秋裤小心翼翼地塞进长袜里,一股温暖而踏实的安全感便涌上心头。一座古城,因为有着一座座戏台给其艺术文化作载体,这座城便也有了让人读懂的自信。背负着历史古色古香的老戏台,如古房的顶梁柱,给人以一种执拗与踏实。中国著名的古城有许多,其承载着古戏台艺术文化的亦不少——浙江绍兴,陕西西安,山西临汾……在这篇文章当中,就让笔者带您一起,去领略这历史韵味浓厚的戏台艺术魅力。

古戏台艺术文化:演绎“一声古尽秋江月,万舞齐开玉树花”的魅力

一、戏台的形式变化与戏曲艺术的兴衰

戏台最初是为戏曲演出而设立的专门场地。最早的戏台是以广场、厅堂、露台的形式呈现给大众,进而才出现庙宇乐楼、瓦市勾栏、酒楼茶楼、宅邸舞台、戏园和众多流动戏台。从最早开始的“露台”到金代三面观戏台,再到元代,戏台分前后场,台前台后的建筑形制已然十分普遍。戏台的变化,侧面反映了戏曲艺术的兴盛与演变。中国古代戏台多为木质建筑,按高度可分为单层、双层两种类型。单层戏台建在一个台基上,台基高度为一米左右;双层指戏台建立于通道之上,而通道多为山门,高约两米。

古戏台艺术文化:演绎“一声古尽秋江月,万舞齐开玉树花”的魅力

戏台的建筑结构同样反映了古人的智慧:戏台多在四角柱上设立雀替大斗,大斗上施加四根横放的大额枋,这些结构在视觉上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方框,而方框下就是表演区。这样的设计既可以保证观众有开阔的观戏视野,又使得戏台更加牢固,还能节省空间。元初的魏村、王曲戏台上,设辅柱一根,砌山墙与后墙相连,前台两边无山墙,故三面皆可观看。这些独具匠心的设计,使得观众更多地聚集在戏台前观看,戏曲一时间风靡了起来。到了明清时期,戏台更是布满了各个城镇乡村。

戏楼、戏台,如当地人民生活的缩影,反映出一个朝代,一方水土的兴盛与衰落。随着时过境迁,改朝换代,台上台下的面孔不断变化,剧目也随时代的发展不断改变,但无论怎么变化,戏台与戏曲文化,融入了老百姓的骨髓,融入了唱戏人的血液中。虽经历风风雨雨,历经百年沧桑,戏台仍巍然屹立着,戏曲文化也俨然“端坐”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

古戏台艺术文化:演绎“一声古尽秋江月,万舞齐开玉树花”的魅力

二、著名的古戏台:万年古戏台和乐平古戏台

在众多的古戏台中,有哪些比较著名的戏台呢?它们都具有怎样的特色呢?跟随笔者去了解一二吧!

万年台,它位于浙江绍兴绍兴县东周村,又叫绍兴瓜田庙戏台,建立于明朝。戏台两面背水,戏班班船可直接靠近和戏台紧接的厢房,在水乡舞台中演出,极具特色。看到这里,“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的意境跃然在目。该戏台坐南朝北,历经修缮,至今仍然保持完好。戏台四角设石质台柱,浮雕花草纹饰、人物塑像、奇珍异兽,技艺精湛,让人叹为观止。电影《阿Q正传》多取景于此,另有名角登台演出,实是值得一游之地!

古戏台艺术文化:演绎“一声古尽秋江月,万舞齐开玉树花”的魅力

乐平古戏台,位于江西景德镇乐平市,主要用于演出赣剧。正如赣剧有着众多流派和声腔一样,乐平古戏台也显现出不同的个性风格,这便是乐平古戏台的魅力所在:数量之多,建筑艺术之精细。观赏乐平古戏台的同时,能让你遥想到当年乡村文化之盛景。

古戏台艺术文化:演绎“一声古尽秋江月,万舞齐开玉树花”的魅力

三、结语

有人说,随着时代的演变,这些戏台终将化为泡影,最后无人问津,淡出人们的生活。但近年来,人们对文化遗址的保护与修缮意识不断提高,政府出台一相关的政策,带动文化遗址旅游业的发展,让这些沉淀着古风古韵的古戏台“枯木逢春”,笔者相信,历经千百年的戏台不会被时代无情抛弃,反而会让当代人更加珍惜。古戏台见证了中国戏曲文化的产生发展和走向辉煌,同时也感同身受其落后于时代的落寞,但历经沧桑的古戏台,是一部沉甸甸的戏曲史,是一座座戏曲文化艺术博物馆,这何尝不是一种文化自信?

“惯将喜怒哀乐都融入粉墨,陈词唱穿又如何?白骨青灰皆我”。倘若人间拭去胭脂油彩的艳丽,是否还能铿锵唱出兴亡盛衰,道尽世间百态的魅力?中国古戏台,你愿意与它邂逅相逢吗?

古戏台艺术文化:演绎“一声古尽秋江月,万舞齐开玉树花”的魅力

​感谢观看由「南書(书)房」带来的独家原创文章,如有不足之处,还请诸位多多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