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教育,到底是教孩子什麼

在刺激和回應之間有一段空間,在這段空間裡,我們有自由和能力去選擇自己的回應,我們的成長和幸福蘊含於我們的回應之中。 ——維克多.弗蘭克爾



挫折教育,到底是教孩子什麼


在朋友圈看到這樣一幕,一位媽媽把孩子的房間裡擺滿了板凳,讓一個一歲多的孩子一個個的爬過去。配文寫著:挫折教育!

看到這一場景,讓人不禁深思:挫折教育,到底是教孩子什麼?

很多父母以為,挫折教育,就是給孩子生活中增加困難和阻礙,以此來教育孩子,增加孩子的抗壓及抗挫折能力。然而,真正的挫折教育,是教育孩子在面對挫折時反應的方式及心理狀態。

對於幼小的孩子來說,如果給他面前設置了重重阻礙和困難,可能只會給他帶來挫敗感,而達不到教育效果。

挫折教育,到底是教孩子什麼


綜藝節目《四大名助》裡有一位媽媽,為了鍛鍊女兒的意志力,在女兒不知情的情況下,讓其弟弟帶著女兒在沙漠裡生活了三天兩夜,臨走前媽媽還囑咐弟弟:狠狠地虐她。

女孩的舅舅是個成年人,他說沙漠環境極其嚴酷,風沙很大,嘴巴都乾裂了.更何況一未成年的女孩子呢。但媽媽還美其名曰:這樣的體驗對孩子有好處,能增強孩子的抗壓能力。

而女孩在節目中無奈地說:曬黑也是好處嗎?今後我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永遠不會因為那三天兩夜的痛苦而變得堅強,我只會記住你是怎麼折磨我和虐待我的。

挫折教育,到底是教孩子什麼


父母在孩子完全沒有心理準備的情況下,把孩子突然推到困難面前,孩子面對的不僅僅是挫折,還有父母給他的這份不安全感和痛苦。

挫折教育不是人為地給孩子設置障礙,也不是找一些孩子難以承受的痛苦,更不是不是家長和孩子站在對立面。因為這樣久而久之,孩子會失去對父母的信任,認為父母不愛他們。就像綜藝節目裡的小女孩,她很懷疑自己是不是媽媽親生的。

心理學家曾奇峰曾說:越挫越勇的底氣,不是訓練出來的,而是父母給予的愛與支持.


挫折教育,到底是教孩子什麼


美國職業培訓大師保羅·斯托茨在他的著作裡,提出了“逆商”這一概念,它指人們面對逆境時所反應的方式,面對挫折,擺脫困境和超越困難的能力。

而有研究發現,0~6歲是人的逆商能力獲得的關鍵期,而3~6歲則是這一關鍵期的黃金期。

那麼對於幼兒,父母該如何抓住這一關鍵期?具體可以參考下面3點,來培養孩子的逆商。


挫折教育,到底是教孩子什麼


幫助孩子認識和管理自己的情緒

每個孩子在做不好某件事時,有情緒是很正常的事情。作為父母,我們不必因為孩子做不好事情有情緒而指責。

兒童心理學家吉諾特博士說的一段話,在這裡與大家共勉:孩子的歡笑和淚水同等重要。情緒使一個人的人格高尚。人類之所以成為人類,就因為我們體驗各種情緒,我們體驗越深刻就越成為人類。我們作為父母,雖然不必刻意讓孩子不快樂,但在孩子不快樂的時候,要引導這個事情成為孩子成長及解決問題的機會。

當孩子遇到挫折而產生情緒時,父母可借鑑正面管教裡的一個實操性很強的工具:AEEP原則

A,即Acceptance,接納感受。例如:你看起來很傷心。我猜積木倒了你很生氣。

E,即Empathy,感同身受。例如:媽媽也有做不好的時候......給孩子講自己的經歷。

E,即Encouragement,給予鼓勵。鼓勵孩子再來一次,告訴孩子不管怎樣,父母都愛他。

P,即Problem-solving,解決問題。引導孩子找到方法,需要怎麼做才能成功。

當然,在實施這些步驟前,父母要讓孩子對情緒和感受有個基本的認知,比如告訴孩子什麼是傷心,憤怒,生氣,難過等。

對於稍微大點的孩子,父母在孩子遇到挫折出現情緒時,可以引導孩子描述情緒,然後分析情緒的出現原因以及整個事件的過程,當孩子理智的去分析問題時,就不會被情緒所左右。

挫折教育,到底是教孩子什麼


教孩子學會正確的歸因

歸因:指人們對他人或自己行為原因的推論過程。具體的說,就是觀察者對他人的行為過程或自己的行為過程所進行的因果解釋和推論。

幼小的孩子做不好事情時,很容易產生錯誤的歸因,更有家長會給孩子帶來錯誤的引導。

比如,有的孩子摔倒了,老人會拍打地面,指責地面絆倒孩子。這就給孩子一個錯誤的歸因案例。

小兒兩三歲時,喜歡自己坐在那裡堆積木,堆著堆著就會聽到他一陣哭叫,我知道那是他的積木又倒了。孩子爺爺每次看到這場景,喜歡開玩笑的說:寶寶是小笨蛋呀。

沒多久,每當兒子堆積木倒了,他自己就說:寶寶是笨蛋。沒想到爺爺無心的玩笑被他內化進心裡,一做不好事情,他就認為是因為自己笨的問題。

有一個概念叫“有條件自尊

”,一些“有條件自尊”的兒童,會將自尊建立在成功之上,常常會把不好的表現或者遇到社會挫折後歸因於自身的人格缺陷。他們在遇到困難時不是重複失敗就是乾脆放棄,從而形成無助模式。

而“無條件自尊”的兒童更傾向於把失敗歸因於外部因素或者需要自己更加努力,他們會鍥而不捨的嘗試新的方法和策略,直到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想要擺脫這種“有條件的自尊”,父母從小就要教會孩子學會正確的歸因。比如在孩子遇到挫折時,內外歸因相結合,多角度,求是求實地,找到失敗的原因。


挫折教育,到底是教孩子什麼


給孩子製造成功的體驗,增強高價值感

幼小的孩子在做不好的事情上,很容易產生挫敗感,家長所做的不是讓他們面對更多的挫折,而是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的價值和長處。給孩子創造更多的“成功”的體驗,增強自信和高價值感。

兒子有一本繪本叫《我要更自信》,書裡裡有一隻火雞叫圖圖,它特別不喜歡自己,棍子腿,禿禿的頭,但最討厭的是自己的聲音,自我認同感很低。

所以,它想要一個新的聲音,它去找奶牛,想要哞哞聲;它去找小豬,想要堅強的哼哼聲;它去找馬兒,找鴨子,找烏鴉,貓和公雞,但是都沒有動物願意給它。

它傷心地在穀倉院子邊走來走去.突然看到老鷹盤旋著盯著小雞,圖圖快速跑起來,它用“咯啵咯啵”的聲音嚇走了老鷹,保護了小雞。每個小動物都為圖圖歡呼,圖圖開始為自己的聲音而感到驕傲。

你看,僅僅是一次成功的體驗,火雞就重新喜歡上了自己的聲音,找到了自己的價值。孩子也是一樣,他們需要生活中成功的體驗,來增強自己的高自尊。

有了高自尊作為底色,孩子在遇到挫折困難時,才不會退縮,而是會迎難而上。


挫折教育,到底是教孩子什麼


人間已經夠疾苦,孩子的學業又那麼沉重,如果我們不能給孩子成長的路上掃清障礙,起碼不要再挖坑了。

還是那句話,父母給予的愛和支持,才是孩子應對這個世界最堅硬的鎧甲。有了愛和支持,他們在挫折困難面前,才能有底氣去面對!


我是 ,愛好閱讀,攝影,喜歡生活中每一個不期而遇的小確幸,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