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宁、桑植、通道,这么野的白茶真是太少见了!

绥宁、桑植、通道,这么野的白茶真是太少见了!

白茶清欢

白茶早在4000多年前就已经存在

比绿茶诞生还要早2000多年

所以,对湖南白茶的寻访

不经意间总会走入历史的深处

总能看到茶叶最真实、原始的一面

用心的茶人

却能将这最为简单的工艺发挥到极致

将新叶小心采摘后

用最自然的方式提炼茶叶最真实的味道

作为一个爱茶者,对于茶的尊重

应该是走入湿重的春山里

看着茶农们如何将茶叶细心采摘后颠簸下山

鲜叶如何在阳光下优美卷曲

如何与阳光、风对话

才能真正品出新茶里的气息

山里的茶农们将新鲜的嫩叶采摘

置于屋顶之上

交由阳光和风,任由茶香沉淀

他们不纠结于一芽一叶

对于他们而言

茶不过是大自然用来解渴的馈赠

不过,这看似简单的工艺

其实藏着大自然的微妙和神奇

它与那水土紧密相关

在告别山林之后

依旧与当地的空气阳光发生联系

绥宁野生白茶

需在风口的坡上萎凋72小时,断烟火气

绥宁、桑植、通道,这么野的白茶真是太少见了!

绥宁地处云贵高原东部边缘、南岭山脉八十里

大南山横亘北麓和雪峰山脉南支的交会地带

从茶的地理和气候而言

绥宁应该是一块茶叶产地

但古籍记载自古“绥地本非茶乡”

或许是因为野生茶资源过于丰富

也或者囿于交通闭塞

民间依旧保存着摘野生茶

制作“懒汉茶”的原始茶生产

这种自给自足的状态

当然阻碍了绥宁茶业的发展

却将最原始的白茶生产工艺完整保存了下来

绥宁、桑植、通道,这么野的白茶真是太少见了!

下午,我们抵达茶园时

正赶上十几个制茶人将前一天摊晾的白茶

从阳光下转移到阴凉处

清明节后,单芽的白毫银针

一芽一叶的白牡丹已经制作完成

这个时节做的是一芽二叶或三叶的贡眉

“大概三个小时搬一次

茶叶有些发黄了,就要搬到阴凉处

等温度降下来,又搬到阳光下晾晒”

白茶制作的工艺简单,却需要格外用心

把握大自然的脉搏

绥宁、桑植、通道,这么野的白茶真是太少见了!

相比于其他的茶类,白茶显得娇贵许多

在筛子上摊开来,就不能翻动

甚至风太大都可能损伤茶叶

阳光必不可少,却不能暴晒

要放在通风处,风却不能太大

控制茶叶失水的速度,是制作白茶的关键

而这种把握,全靠着经验

茶厂的晾晒场的选择格外讲究

在一个处于风口的坡上

有树木遮挡,让阳光不至于太过强烈

绥宁、桑植、通道,这么野的白茶真是太少见了!

这种自然萎凋的过程需要漫长的72个小时

如果碰上阴雨低温天气,需要室内加温萎凋

或者烘焙,以前烘焙是用炭火

如今已经有了烘焙机,足以应对多变的天气

执拗一些的制茶者,不愿意将就

他们不愿意让白茶沾染了烟火气

天气不好的时候,他们更多地选择做红茶、绿茶

姚永发不是专业的制茶人,却不乏制作白茶的经验

他家在水口镇,山上遍地野生茶

绥宁、桑植、通道,这么野的白茶真是太少见了!

每年谷雨那一天,村民必然上山采茶

回家摊晾,晒干,传说这一天的茶“治百病”

这种传统与工艺已经历史悠久

只是这些难登大雅之堂、流连于乡间的“懒汉茶”

终究难以载入史册,难以考证它的发端

不过,却留在了茶农的歌声里

“四月采茶上茶山,爬上茶树把妹望

手扶茶树把妹想,不知我妹想何郎”

姚永发将茶搬到阴凉处,不自觉就唱起山歌来

拉长调子,也把时光拉得老长

绥宁、桑植、通道,这么野的白茶真是太少见了!

龙文琼进山收茶

回到家将茶叶摊晾,已经是晚上八点

“我也是前几年才知道我们的懒汉茶叫白茶”

2014年她参加一个评茶会,带去了当地的“懒汉茶”

湖南省茶叶所的专家告诉她,那是白茶

这成了“懒汉茶”的正名

龙文琼邀我们品尝今年的白毫银针

白毫是完全用茶芽制成,形状似针,白毫密被

龙文琼娴熟地用盖碗泡了茶,给客人逐一斟上

第一泡的汤色微黄,总让人感觉味道会是寡淡

其实不然,清淡、鲜爽、甘甜

淡淡的花香还夹杂着一丝青草味

三泡过后,汤色渐渐浓烈起来

汤色杏黄透亮,味道却依旧浓郁

三克白茶可以泡上一天,七八泡后还有茶香的

泡过之后,还能煮一次

白茶耐泡,白茶工艺不揉不炒

最大程度地保留茶叶内质,工艺最简

茶叶表层起保护与支持作用的细胞壁,保留相对完整

绥宁、桑植、通道,这么野的白茶真是太少见了!

野生茶的多样性和环境的多样性

造就了白茶的野性和个性

野生茶品种多样,有大叶茶,有小叶茶

又在不同的地方生长

长在树下,长在溪边,长在花旁……

在不同的环境中,有不同的味道

放在一起,就杂糅了所有的香味”

龙文琼在黄桑自然保护区

承包了一百多亩地种植茶叶

不过,野生茶的野性茶园同样无法取代

龙文琼又给我们泡了一杯老白茶

却已经是不同的香味,类似于枣香、药香了

“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

白茶的存储时间足够长,白茶在多年的存放过程中

茶叶内部成分缓慢地发生着变化

香气成分逐渐挥发,汤色逐渐变红

滋味变得醇和,茶性也逐渐由凉转温

绥宁、桑植、通道,这么野的白茶真是太少见了!

4月10日上午

我们跟随龙文琼进山采茶、收购鲜叶

从县城出发,到达梅坪乡木兰田村

需要两个小时的车程,一路上翻山越岭

梅坪乡庙湾一带海拔在1000米左右

比城里温度要低上三四度

是野生茶的主要产区,质量也最好

绥宁、桑植、通道,这么野的白茶真是太少见了!

经过黄土圹镇后,需要翻越多座山,很奇怪

南面的山岭很少野生茶,茶树集中在北面

这里有遍地的野茶树

野茶树在树下、溪旁、石头缝里蓬勃生长

路旁的新叶明显已经被茶农采过一遍

等待再一次萌芽

绥宁、桑植、通道,这么野的白茶真是太少见了!

此时大山深处遍布茶农,只是难以见面

偶尔能在山脚碰到几个采茶的老人

年轻人都上了山顶或者到了更远的地方

61岁的刘清秀和两个同伴就是在山脚采茶的老人

虽然是山脚,依旧需要攀爬、披荆斩棘

“我才采了三天,一天能采十斤左右吧”

她咬了一口苹果

另外一个手却并不停下采摘茶叶

苹果是她的午餐

绥宁、桑植、通道,这么野的白茶真是太少见了!

进到山里,离茶农下山的时间还早

直到下午五点,她们才开着车到达收购点

一路鸣笛,是她与茶农的信号

听到鸣笛,茶农们陆续下了山,往收购点集结

茶农们带着装满茶叶的背篓、茶篓或者尼龙袋

脸上有疲惫,也有收获的笑容

采茶的标准和价钱是前一天就定好的

无需讨价还价,在过秤后就直接完成交易

并不过多检查,凭的是双方的信任

82岁的杨村晚是采茶队伍里年纪最大的一个

2015年,茶商开始到村里采茶

她就每天在山脚采摘

对于深山里的杨村晚来说

这是主要的经济收入

绥宁、桑植、通道,这么野的白茶真是太少见了!

“不能用货车装的,在车里同样要保持通风”

龙文琼将茶叶平铺在木板上

小心翼翼放入后备箱

车里阵阵茶香,这是龙文琼最为享受的时刻

“茶叶在茶农采摘后,放在竹篓中

一天在山里颠簸

其实是相当于轻摇、轻揉的工艺

混合着茶农的体温轻微发酵

在车上的几个小时也在轻微发酵

龙文琼坚信这种艰辛的采摘过程

一定在茶里注入了某种特殊的香味

让绥宁的野生白茶有了那片水土的味道

也有了大山茶农劳作的味道

绥宁、桑植、通道,这么野的白茶真是太少见了!

桑植白茶

一条公路竟然成了茶叶的品质分界线

绥宁、桑植、通道,这么野的白茶真是太少见了!

我们还未进入桑植地界

就已经远远能看到“桑植白茶”的招牌

桑植志在打造湖南省白茶之乡

全县的白茶生产也已经统一工序,标准化生产

桑植历来产茶

桑植西莲乡玉京村唐家湾产“三鹤园茶”又名玉京贡茶

清香、汁甘、味美,久负盛名

相传明崇祯十二年,曾被定为皇宫贡品

据传,此茶泡白鹤井的水

其热水汽状如仙鹤从杯中飞出

饮后能明目提神、延年益寿

西莲乡深处武陵山区,海拔800米

五架山、双龙山、草罗大山环绕

盛产高山云雾茶

“西莲乡一直生产白茶,不过也是做来自己喝的

那时候做白茶不讲究芽叶

倒是将花苞一同摘下来制茶”

72岁唐兴次是茶业公司的老厂长

祖辈制茶,儿子唐怀庭主要负责经营

绥宁、桑植、通道,这么野的白茶真是太少见了!

在唐兴次的记忆里

解放以前,村里家家户户都制茶

拿到石门或者慈利集市上去卖,有专门茶商收购

后来茶农成立合作社,唐兴次负责制茶

那时候都做红茶,石门有红碎茶厂,对红茶再加工

红碎茶远销俄罗斯,传统的白茶依旧进入市场

有一种手工小白茶,卖得比红茶还好

三炒两揉,捏成团放开,呈松散状

汤色带黄,味道很好,就是不易保存

唐兴次所说的手工小白茶除了成品呈白色

在工艺上却更像绿茶,与白茶相距甚远

绥宁、桑植、通道,这么野的白茶真是太少见了!

茶业兴盛的唐家湾,曾经几乎家家制茶

在分产到户后达到一个高潮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茶叶销路受阻,遭遇寒流

不少茶农放弃了制茶,将茶树烧毁种田

唐兴次坚持了下来,1990年开办了茶厂

老厂房依旧在,火炉、烘笼都完整地保留着

绥宁、桑植、通道,这么野的白茶真是太少见了!

“传统白茶,就是这两年才兴起来的”

工艺上也引进了提香机,不再是原始的炭火烘焙了

自然萎凋,蒸发掉90%的水分

然后用提香机烘焙,比传统的做法还香

这个曾经做过农机站站长的老人

对于新科技,似乎总是张开怀抱的

在他看来,机械的加入

并没有改变当地茶叶的味道

只是增加其芳香,特别对于白茶而言

“以这条马路为界,山上产茶的品质就远不如山下”

阿崔站在茶厂后的公路告诉我们

他也好奇这种神奇的自然造化

一条人为的公路竟然成了同一个地域

甚至同一座山茶叶品质的分界线

这种地理差别还可以缩小到三鹤园那十几亩茶园

绥宁、桑植、通道,这么野的白茶真是太少见了!

这个时节已是采摘粗叶的阶段

茶农们双手一起不停在茶间飞舞

速度比采摘细叶快得多

74岁的唐兵武算是采摘的技术指导

“采摘要轻扯,不能掐

掐会造成红梗,影响茶叶下一轮萌芽”

三鹤园的这块茶园,刚好被河流环绕

每天早上河里升腾起雾气,刚好笼罩这个茶园

茶园含微量元素比较多,是块富硒地

连鲜叶都有天然的花香

绥宁、桑植、通道,这么野的白茶真是太少见了!

三鹤园多是福鼎大白,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引入

当地的老茶树夹杂其间,三五年会轮流成行砍掉

所以只有从茶树兜辨认那些几百年的老茶树了

福鼎大白这片土地上,也沾染了这方水土的气息

茶的味道与原产地的不同了

这块茶园做的白茶,比其他茶园的价格要高上三倍

三鹤园的茶依旧

只是与它共同载入史册的白鹤井却已经无处找寻了

绥宁、桑植、通道,这么野的白茶真是太少见了!

通道藤茶

客家白茶先苦后甜像极了雨中的侗寨

绥宁、桑植、通道,这么野的白茶真是太少见了!

春天的一个雨天进入通道芋头侗寨

古老的侗族吊脚楼、青石板路更加显得古朴

鼓楼之中,依旧穿着民族服饰的老人们

围着火塘聊着天

各家的腊肉、腊鸡、腊鱼挂在火塘之上

让人觉得有些恍惚

春天正是侗寨做茶的时节,在这个侗寨里

似乎茶的药用价值依旧远远高于茶作为饮品的属性

加工的方式也保持了最原始的工艺

老人操着方言推销

“虫茶,清火降血压;藤茶,降血压……”

真诚得让人不忍拒绝

绥宁、桑植、通道,这么野的白茶真是太少见了!

崖上农家餐旅馆的老板娘吴团练

乘着春光,采回了所有能做茶的原料

鱼腥草、藤茶的嫩叶、化香叶,三者都可以做虫茶

在腐烂发酵之后,会长出虫子

只是要在六七月间才能收获

制作新鲜的藤茶倒是正当时

再过几天,叶子就太老了

藤茶是一种显齿蛇葡萄嫩叶,工艺简单

在最初的制作工艺中

只是将显齿蛇葡萄的茎叶全株砍采

直接切成一寸左右,利用阳光晒干即可

不过这种做法,在寨子里已经少见

更多的人将鲜叶用热锅杀青,炒至五成干

然后再太阳晒干,虽然不同于白茶的做法

却因为这种工艺,茶叶有白色结晶析出

而呈现出白色来,倒也称得上“白茶”了

所以,藤茶也被称作客家白茶

吴团练热情地倒上一杯藤茶

先苦后甜,回甘上口

像极了这个雨中的侗寨

【文字 / 唐兵兵 摄影 /刘子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