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看中國:浙江建德市。

建德地名由來

建德因孫權封孫韶建德侯而得名,為“建功立德”之意。《三國志·吳書·孫韶傳》“孫韶,字公禮……權為吳王,遷揚威將軍,封建德侯”。又據《三國志·吳書·大帝記》,孫權為吳王是魏文帝黃初二年(221),孫韶封建德侯。

地名看中國:浙江建德市。

建德歷史

建德歷史悠久,建德古為越地,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於原吳、越地置會稽郡(郡治在江蘇吳縣),今建德地屬會稽郡富春縣。西漢因之。新莽時改富春為誅歲,東漢復為富春。永建四年(129)分會稽郡置吳郡,富春縣屬吳郡。三國吳黃武四年(225)分富春置建德縣,縣治在今梅城,建德之名自此始;同年又分富春置新昌縣,縣治在今大同,均屬吳郡。西晉太康元年(280)新昌更名壽昌,壽昌之名自此始。自兩晉至南北朝的宋、齊兩代,建德、壽昌仍屬吳郡。梁普通二年(521)壽昌改屬新安郡(今淳安),建德劃歸金華郡。隋開皇九年(589)壽昌併入新安縣(今淳安),建德併入金華縣,改置為吳寧縣,為婺州治。兩縣均屬婺州。仁壽三年(603),以新安故城置睦州,治新安縣。大業三年(607)改睦州為遂安郡,改新安縣為雉山縣,仍為郡治。唐武德四年(621)復遂安郡為睦州;在桐廬置嚴州。分金華復置建德縣,屬嚴州。七年(624),廢嚴州,又析建德併入桐廬、雉山兩縣。永淳二年(683)復置建德縣。武則天萬歲通天二年(697),睦州治由雉山移建德,建德為州治始此。自此始至1958年均為州、府、專署所在地。永昌元年(689)復置壽昌縣,旋又廢。神龍元年(705)再置壽昌縣,縣治邑里(今壽昌)。天寶、至德年間曾改睦州為新安郡。

北宋宣和三年(1121)改睦州為嚴州。南宋鹹淳元年(1265)升嚴州為建德府。元至元十四年(1277)改建德府為建德路。明初(1358)朱元璋改建德路為建安府。洪武八年(1375)又改為嚴州府。清仍明制,清宣統三年(1911)廢舊府制,設嚴州軍政分府。民國元年(1912)廢嚴州軍政分府。三年(1914)在衢縣設金華道。十六年(1927)廢道制,改浙江直轄。二十年(1931)屬第六行政督察區。二十四(1935)屬第四行政督察區。三十二年(1943)屬第十一行政督察區。三十五年(1946)為專署駐地。三十六年(1947)撤消第十一行政督察區,改浙江直屬。三十七年(1948)兩縣又屬於設署淳安的第四行政督察區。1949年5月建德、壽昌解放,於此設立第四專署,後改為建德專區。1950年撤消建德專區,建德、壽昌縣改屬金華專區。1955年重置建德專區。1958年壽昌併入建德縣。1959年撤消建德專區,建德縣劃屬金華專區。1960年建德縣城由梅城移白沙。1963年建德縣劃歸屬杭州市,至今。1992年4月建德撤縣設建德市。

地名看中國:浙江建德市。

2005年3月28日,撤銷上馬鄉建制,與大同鎮合併。撤銷石屏鄉建制,與航頭鎮合併。撤銷童家鄉建制,與壽昌鎮合併(不含童家鄉過浴山村)。撤銷馬目鄉建制,與下涯鎮合併。撤銷三河鄉、麻車鄉建制,與大洋鎮合併。撤銷洋尾鄉建制,與梅城鎮合併。撤銷下包鄉、姚村鄉建制,與乾潭鎮合併。撤銷鳳凰鄉建制,與三都鎮合併。童家鄉過浴山村劃歸更樓街道。

2007年8月20日,將乾潭鎮羊毛塢村劃歸欽堂鄉管轄。將梅城鎮十里埠村劃歸楊村橋鎮管轄。將蓮花鎮桑園村劃歸洋溪街道管轄。將大慈巖鎮烏石村、烏石源村劃歸壽昌鎮管轄。將李家鎮管村橋村劃歸大同鎮管轄。調整後,乾潭鎮轄6個居民區,70個行政村;欽堂鄉轄1個居民區,13個行政村;梅城鎮轄5個社區,1個居民區,25個行政村;楊村橋鎮轄1個居民區,23個行政村;蓮花鎮轄1個居民區,12個行政村;洋溪街道轄1個社區,1個居民區,13個行政村;大慈巖鎮轄1個居民區,31個行政村;壽昌鎮轄4個社區,51個行政村;李家鎮轄1個居民區,21個行政村;大同鎮轄3個居民區,59個行政村。

2012年末,全市總面積2364平方千米。總人口50.92萬人。轄3個街道、12個鎮、1個鄉:新安江街道、洋溪街道、更樓街道、蓮花鎮、乾潭鎮、梅城鎮、楊村橋鎮、下涯鎮、大洋鎮、三都鎮、壽昌鎮、航頭鎮、大慈巖鎮、大同鎮、李家鎮、欽堂鄉。

地名看中國:浙江建德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