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关:当所有抗拒都消失的时候就是合一


巴关:当所有抗拒都消失的时候就是合一

如果你爱自己、接纳自己,很自然就会感到与他人的连结,就会爱别人,所有的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巴关:当所有抗拒都消失的时候就是合一


01 为什么我们总是在受苦?


举一个例子:孙子写作业写不出来,奶奶在旁边数落他:“咋写不出来啊?上课又没好好听讲不是?瞧你这样跟你爹一个德性。你那个爹……”


孩子写不出作业这是个事实,但头脑的故事却可以把她拉到千里之外,数落孩子,带上了孩子他爸、孩子他妈。本来是一件在当下就可以完结的事,由于无意识的牵引延展到了整个家族。


如果奶奶的这番话碰巧被孩子妈妈听见,再告回娘家,这两家甚至可能因此一辈子结怨,多么自然又可怕的联想程序,把我们从事实中带离,也让我们远离解脱的可能性。


我们每天都在受苦,甚至可能一辈子受苦,但其实只有三种受苦:


1.身体上的受苦。


如:自然灾害、财政问题、无食物、无住所、无衣服、不安全等等。


2.心理层面的受苦。


生理上的需求外,头脑也有需求,我们需要爱,需要被认可,需要感觉到自己的重要性,需要对未来有基本的确定性,还需要多样性。当这些不能被满足,我们就在心理层面受苦。


3.灵性上的受苦。


这是存在的苦,不满足感,不完整的感觉,这是佛陀当年所受的苦。


巴关:当所有抗拒都消失的时候就是合一


02 分离就是抗拒,抗拒就是受苦


我们从童年时就被教导,把一切分类,分进两个篮子里,好的、不好的,对的、不对的。这个分开就是抗拒。而抗拒就是受苦。


孩子在哭泣,大人说“不要哭,你是个好孩子”。你被教导要成为好的,不要成为坏的。


你被拿来和朋友、亲戚比较,“小明是个好孩子”、“你姐姐真聪明”、“你看人家xx多干净”...


我们被教导不能成为坏的错的,我们被教导不能拥有那一面,但不幸的是这两面都是存在的。


我们都想成为好的美的被赞扬的被爱的,当我们没有获得的时候,我们就建起一堵抗拒的墙。


我们都不想成为坏的、错的、不被爱的,当我们触碰到这些的时候,我们也建起一堵抗拒的墙。然而抗拒就是受苦。


当所有抗拒都消失的时候就是合一,在合一中,抗拒不存在 。


我们日复一日地抗拒,因此我们对逃避痛苦的路径无比熟悉。一般来说我们有四大逃避途径:


1.在身体层面做一些事情逃避。比如:购物、睡觉、吃东西、看电视、抽烟、酗酒、旅行、工作、闲聊、看书...我们找一些事情来做,让我们不去注意到痛苦。


2.心理上的逃避。比如:发白日梦、责怪(这是很好的途径,责怪别人,责怪事情,责怪社会)、解释、合理化、自我欺骗、积极思考、投射一个理想化的状态、掩盖、自我可怜...


3.利用哲学思想逃避。

比如:告诉自己生命就是受苦,生命不总是鲜花,失败是成功之母,人生只是一场游戏...你用哲学和一些教导去赋予受苦意义,而不去关注痛苦本身。


4.利用灵性逃避。试图去找出灵性上的意义,生命的意义,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但其实我们不想要答案,我们只想问问题,问题是你在受苦,你不想关注它,你用问问题来逃避。


要尤其注意这后两种逃避的途径 —— 我们这些在追求心灵成长的人!


巴关:当所有抗拒都消失的时候就是合一


03 如果你经验痛苦,痛苦就会离开


大家会问:逃避痛苦是对的还是错的呢?这不是对错的问题,需要找到有更有效率的解决方式。要关注痛苦,逃避无法结束受苦。


巴关说:你们都拿到了痛苦管理的硕士学位。不要去管理它,去结束它。


怎么结束这些受苦呢?如果要结束身体上的受苦,你需要做一些事情:


假如你有一个疾病,你看医生吃药,做一些事情,然后它结束;


假如你有一个财政危机,你需要工作,做一些事情,然后它结束;


你需要恩典,需要做一些事情,然后情况改善了,受苦就会结束。


心理上的受苦怎么结束呢?去经验痛苦。如果你经验痛苦,痛苦就会离开,如果你逃避它,它就会留下来成为负荷。


当负荷到达一定量,就会进入到潜意识,成为无意识程序,然后它开始影响你生活的方方面面。


当你彻底去经验任何一件事时就会有喜悦。


首先你要理解,逃避是不能结束痛苦的。然后非常地熟悉上面讲过的那些逃避的途径,在熟悉的基础上你能变得更有意识,在你再次逃跑时你能及时认出自己的逃跑,并把自己叫回来。


然后去看那个事实,去经验它。对于如何经验,也许你需要一些练习和指导。在日常也要多和自己的感受在一起,多专注在当下。


巴关:当所有抗拒都消失的时候就是合一


04 灵性受苦无法通过任何努力来终结


这个我们无能为力,任何的努力都无法根除灵性意义的受苦。


佛陀的身体是不受苦的。他是王子,很富有,所有一切被照顾得好好的。


他的心理也是不受苦的。他没有什么心理或生理上的痛苦,他被众人所追捧与敬仰,因为他是王子。


但他的灵性受苦是超乎于常人,这也是为何他会选择逃离皇宫,寻找生命的意义,解脱之路。


我们所看到的佛陀苦修了7年,最终在菩提树下成道,似乎是个很励志的故事。但事实是,没有恩典的介入,你无法真正终止灵性受苦,即使再怎么努力。


这也是为何过去苦修一辈子的多如牛毛,但真正成功的凤毛麟角!


恩典,我们有时也称之为机缘(因缘)。宇宙的恩典会在某些时候流经你,恩典也需要有足够的“善”来支持。


当佛陀在菩提树下誓愿成道时,恩典流经他。不管你认为那是被安排好的,或一种历练的回报,总之那个恩典的机缘就是如此微妙的流经。


之前佛陀的苦修也并不能说没有意义,它带来了佛陀对于修行的深邃洞见,带来了身体的转化,带来了意志力的打磨。就如位高权重的人想要了解百姓疾苦,必须亲自去体验百姓的生活,方能知晓百姓的需求。


巴关教导说:“神要给你一整片海洋的恩典,你不要带一根汤勺来。”


对于目前这个时代,终止这三种受苦,彻底成就的一个方便法即是:走完旅程,再重复一遍“走完合一旅程”。


巴关:当所有抗拒都消失的时候就是合一


05 为何说这是个恩典的时代?


因为恩典开始变得活生生,不管你称它为神也好,或宇宙意识、上帝、如来,我们称之为恩典。恩典无处不在。


但活生生的恩典,它示现于印度这个神奇的国度,这个出产众多神迹、圣人、上师、诸佛诸菩萨的地方,一所被称之为合一大学的大型“学校”。它不会教你物理、数学或英语,但它会教你所有你未曾知晓的奥秘,它帮助你活出生命的璀璨,处理你的生命种种关系的障碍,帮助你圆满自己的生命,带着爱与身边的每一个人互动。那,即是活生生的恩典。


也许你没赶上当年奎师那神存在的时期,5000年前;也许你也没赶上佛陀存在的时期,2500年前;也许你与老子素未相识,只读过他的《道德经》;也许你不清楚耶稣的一些门徒学了他传授的克利亚瑜伽后都了悟神性....


不过,这些都已经不再重要,唯一重要的是:如果你有共鸣,有感觉,但今生却放弃这次合一恩典,那谁也说不准一千年后弥勒佛降生你会不会在,即使你在,也未必能闻法得证。


上面提到过,身体的受苦,心理的受苦,你可以通过一些外在的方式来满足自己,或选择逃避。但灵性的受苦你是无法通过任何努力来终结,你也没有办法通过任何手段来逃避,如果你能够逃避,也不会一次次的降生于此。


除了恩典,没有任何方式能够帮助你彻底同时终结这三种痛苦。不管你过去上过什么课程,跟过什么上师;不管你听闻他人怎样的评价,或体验,那些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在于你自己是否有共鸣,你的内在是否有燃起那一丝对于生命圆满的火焰,这一点很重要。(意图)


带着这份意图与清晰性,你能否坚定的走完整个二十一阶旅程。(努力)


佛陀有强烈的解脱意图,他花了7年的时间努力,但一无所获。到最后他并没有放弃,在菩提树下发誓,若不成佛,绝不起坐。最终,恩典降临于他!(恩典)


你曾经所上过的课程犹如佛陀7年的努力,但最终若要圆满,你需要恩典的介入。(成功=意图+努力+恩典)


你不必担心自己赶不上,你所要关注的是自己是否坚定;你也不必担心是否合适,你来了神自然知道该给你什么。


曾经我们说过,有些人在今生有很好的物质资粮、福报,但却缺乏灵性资粮。如此之人,更应当多接触善法,帮助善法,累积善业灵性福德。


巴关:当所有抗拒都消失的时候就是合一


06 人们为什么没有无缘由的爱?


因为人们没有感觉到彼此是有连结的,每个人都感觉是与他人分离的。这就是问题所在。


如果你跟对方是有连结的,你自然会感受到对方,经验对方,就会有无缘由的爱。但是我们没有感觉到连结,我们感到自己是孤独寂寞的,像孤儿一样,一些无意义感就出现了。


你有分离感、感觉到孤寂、你感觉生命没有意义、你感觉不开心、生命中的一切都干巴巴的……造成这一切的原因就是人们彼此没有连结感,内在是分离的。这种孤寂感、这种分离感造成了所有的受苦。


如果你与他人有连结,而不是分离的,你就是所有的一切。


所以,合一一直尝试在做什么呢?合一一直在尝试着修正你的关系,修正你与自己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自然万物的关系、与神的关系、与所有一切的关系。


合一一直在说:不是自然出问题了,不是动物出问题了,或者说是其他任何的问题,而是你与自己的关系出了问题。


你与自己的关系出了问题造成了所有的痛苦,你不断与自己抗争,你讨厌自己的身体、憎恨自己的情绪、讨厌自己的过去。


你不喜欢你自己,你不爱你自己,这才是问题所在。


如果你爱自己、接纳自己,很自然就会感到与他人的连结,就会爱别人,所有的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END


☟☟☟


巴关:当所有抗拒都消失的时候就是合一


与你一起探索灵性,回归内在,活出生命的灿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