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省全力推進11個“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如期脫貧

央廣網昆明4月9日消息(記者陳鴻燕)雲南省8日召開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新聞發佈會提出,通過“輸入式”和“開發式”相結合的扶貧模式,啃下全省脫貧攻堅工作中最硬的硬骨頭,確保11個“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如期實現整族脫貧。

雲南省人民政府扶貧開發辦公室黨組成員、副主任施榆兵在8日的發佈會上介紹,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雲南省把“直過民族”聚居區作為全省脫貧攻堅的重點,一族一策、一族一幫,高位推動、凝聚合力,持續推動“一個民族聚居區一個行動計劃、一個集團幫扶”,取得了決定性勝利。截至目前,11個“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基本實現“兩不愁三保障”,70.75萬貧困人口實現脫貧,1039個貧困村出列,貧困發生率由2014年的26.69%下降到2.41%,獨龍族、德昂族、基諾族、佤族、普米族、阿昌族、拉祜族、布朗族、景頗族等9個“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實現整族脫貧。

11個“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中暫未脫貧的怒族和傈僳族,是脫貧攻堅的堅中之堅。怒族和傈僳族未脫貧人口分佈主要聚居在怒江州的瀘水、福貢、貢山和蘭坪等深度貧困縣境內。攻堅重點主要是強化鞏固提升,提高脫貧質量,進一步強化精準施策,補齊短板弱項,在怒族和傈僳族聚居區紮實開展“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百日總攻行動”,以“戶戶清”“村村清”“縣縣清”為抓手,查漏補缺、查短補齊、查弱補強,實現短板弱項問題整改。強化對存在返貧和致貧風險的脫貧戶和邊緣戶的監測預警工作,及時有效防範和化解返貧和致貧風險,確保脫貧質量。

同時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怒族和傈僳族脫貧攻堅,進一步強化企業集團幫扶和東西扶貧協幫扶力度,廣東省第三扶貧協作工作組組長、中共怒江州委常委葉真介紹,2016年8月以來,珠海市立足“怒江所需、珠海所能”為原則,立足怒江實際開展精準扶貧、精準脫貧。2020年是脫貧攻堅的決戰決勝之年、收官之年。珠海工作組將牢記使命,堅決助力怒江州如期全面完成脫貧攻堅任務。春節後至3月底,已成功組織1.2萬名怒江籍務工人員到廣東就業。目前已安排44名珠海乾部、56名怒江干部開展掛職鍛鍊;選派126名教師到怒江支教,已培訓怒江教育行政幹部、骨幹教師超過1000名;派出168名醫療人員到怒江支醫。

雲南省在怒族和傈僳族聚居區要開展“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百日總攻行動”,以“戶戶清”“村村清”“縣縣清”為抓手,查漏補缺、查短補齊、查弱補強,實現短板弱項問題整改。通過多措並舉鞏固拓展好脫貧成果和質量,確保脫貧成效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如期實現與全國各族人民群眾同步建成小康社會,兌現小康路上絕不讓一個兄弟民族掉隊的承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