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了那麼多年,終於明白了幾個賺錢的思維!

經常會有人問,真的存在什麼窮人思維、富人思維嗎?

答案是肯定的,思維對一個人行動的導向幾乎是絕對的。下面從幾個小故事中給大家說清楚。

01

學區房的故事

窮人思維的第一個表現:有多少錢,做多少事。

幾年前,父母說要買一套學區房,好為以後孫子上學做準備。

但是現在的房價大家也都知道,學區房更是漲上了天,把家裡的錢給他們算了一遍,連個首付都交不起。最後跟二老說,等錢再攢多點吧。

但沒想到,父母雖然別的事不關心,但在房子上是雷厲風行的,覺得這事不能拖,於是找遍了親朋好友,七拼八湊,東挪西借,竟然真的把首付給交了。

雖然說剛開始每個月還房貸壓力很大,但這些年過去,工資漲上去了,各種收入也都有了,發現其實也沒那麼難,挺一下就過來了。讓人欣喜的是那套學區房,現在價格都快漲了一倍了。

其實在買房這件事上,很多人從一開始就陷入了“窮人思維”——不去思考學區房是不是一個必須而且合理的目標,而是首先考慮自己的錢夠不夠。

“窮人思維”的特點是量入為出,“富人思維”特點是目標導向。

窮人思維買房,先考慮我有多少錢付首付,月收入多少還貸?再倒過來推算,自己該不該買房,買什麼房。

富人思維買房,首先問,我要不要買房,想買什麼房?然後再算,還差多少,怎麼解決。

如果一項任務的目標是合理的,那麼我們就不能以“資源不足”為理由,去否定這個目標。

簡單說,窮人一般是有多少錢,幹多少事;富人一般人是我要幹什麼事,需要多少錢?不夠我想方設法也要籌齊。這就是有錢人告訴我們的,至關重要的一條做事原則。

02

電影院的故事

窮人思維的第二個表現:喜歡拿時間換錢。

前段時間和朋友們聊天,正好談到了最近上映的一部爛片,什麼名字大家應該都知道,豆瓣上很多人打了1星。

有趣的是,我挨個問了他們一遍,發現基本沒有人在觀看時中途退場,雖然明知道電影味同嚼蠟,但為了30多塊的票價,還是強忍著把90多分鐘的片子看完。

其實這90分鐘完全可以用來做別的更有意義的事,哪怕是讀讀工作方面的書也好。但很顯然,大多數人是放不下的,也就是過於注重“沉沒成本”。

什麼是“沉沒成本”?就是你花了30多塊錢看電影,無論電影好看或不好看,這個錢都回不來了。

既然電影不好看,沒價值,那就應該早點退場,不要浪費那1個多小時,因為時間是有價值的。

當你開始專注於提高自己的單位時間價值時,離擺脫窮人的身份就不遠了

03

美國窮人的習慣

窮人思維的第三個表現:愛反覆比較佔便宜,不專注。

一位學者在研究美國窮人的消費習慣時,發現了一個現象,那就是美國的窮人非常喜歡買垃圾食品。

便宜不是主要原因,而是因為這些垃圾食品種類很多,他們喜歡反覆比較挑出性價比最高的,滿足佔便宜的心理。

這種行為的後果就是導致了“決策疲勞”,即在小事上做出了太多的決策,精力匱乏,反而在重要的事上表現憊懶,很隨意的決策,形成惡性循環。

專注,特別是重要事情上的專注,是拉開人們之間差距的重要因素。

股神巴菲特提出了一個“5小時規則”,即把最重要的事情放在精力最集中的5個小時中解決,把80%的時間放在20%的重要的事情上。

其實不止是巴菲特,凡是在各個領域有所成就的人,基本都有這樣的一個特質。

所以說,窮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意識到自己思維上的一些誤區,從來都沒有去改正過。

在這裡給出幾點建議:

1.建立“時間價值”的概念,多做時間少收益高的事,少做時間多收益低的事,保持高度的專注。

2.牢記“沉沒成本”思維,如果已經為不值得的事花了錢,那再為其浪費時間,就是錯上加錯。

3.結果導向,目標導向,不是有多少資源辦多少事,而是為了做成這件事,需要去找什麼資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