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则譬喻

人类文明传承至今,从早期的口口相传,结绳记事,甲骨刻字……到印刷术之后的文字记录,代代传承,虽然传承的方式随着时代不断变迁,但传承的内核却始终如一,前人把文明的积累和经验记录下来,以供后人品味和借鉴。


转念想来,如果今天我们有什么需要,想要去传递的信念给下一代,应用怎样的方式方法来承载。至此,我们不免回望历史,去借鉴前人之光,我们在历史的传承和浩瀚的典籍中不难发现,那些关乎核心价值与观点的表达与传承无一不能离开譬喻(一称比喻),譬喻是为了寻求通感,更加准确地传达信息,好的譬喻通俗易懂,唯妙唯俏,让人过目不忘抑或耳目一新。


为此,我们不妨拿些已有的譬喻来看,钱钟书说:”比喻正是文学语言的根本“。正如《围城》中这样写到:她(鲍小姐)只穿绯霞色抹胸,海蓝色贴肉短裤,漏空白皮鞋里露出涂红的指甲,有人叫她‌‌“熟肉铺子‌‌”,因为只有熟食店会把那许多颜色暖热的肉公开陈列;又有人叫她‌‌“真理‌‌”,因为据说‌‌“真理是赤裸裸的‌‌”。这样的描述让我们第一次距离“真理”这么靠近。


让我们来看以下两则譬喻:一则是柏拉图在《理想国》第七卷中:

一群人在一个洞穴里,头和脖子都系在一起,无法转动,无法移动。他们只能看到前方的洞穴后壁,在通往洞穴的山洞里还有一段很长的通道。他们的背后有东西在燃烧着发着火光,在火光和他们之间有一条路,沿着路边有一带矮墙,矮墙就是一道将 他们隔离开来的屏障。矮墙背后的人会拿着各种各样的器物或者是用木料、石料 等材料制作的假兽、假人举过墙头,并从矮墙的后面经过,这些道具的影子通过火光投向洞穴的后壁。


被绑在洞穴里的他们只能看到投射到洞穴后壁上的阴影, 并且认为阴影就是真实的存在,倘若矮墙背后拿道具的人发出声音,他们也会认为是洞穴后壁上的阴影发出的,他们仿佛瞎了眼、失了聪,他们就是被绑在洞穴里的囚徒。囚徒有一人被解除禁锢,被迫站了起来,环顾四周,走动,抬头看向火光, 这一系列动作让他感到眩晕、感到痛苦。这个时候如果有人告知他,过去他看到的全部都是虚假的,现在他所面对的才是比较真实的世界


如果再有人逼迫他,让他说出墙头上过去的每一器物都是阴影时,这个囚徒会茫然失措,他会觉得他过去所看到的阴影比现在所看到的实物更真实。从洞穴走出去的人,他们知道了洞穴里完完全全是一个虚假的世界,他们想去解救那些一直被禁锢在洞穴里的囚徒,但是当他们回到洞穴里把自己在洞穴外所见的一切讲给洞穴里的囚徒时,却为他招来了无尽的耻笑,囚徒都笑他们瞎了眼,发了疯。如果他们执意要解放被禁锢在洞穴里的囚徒的话,囚徒会觉得他是危险的,囚徒不愿意有人去打破他们固有的生活法则,所以囚徒甚至会杀了他们。从这则譬喻中,我们可以还原古希腊的时代场景


洞穴是城邦的譬喻,囚徒是未受教化的城邦大众,走出来的一人即是觉悟者,而当他要再次走回洞穴,解救同伴时,他即是拥有最高善念的哲人。这里也充分表现了柏拉图的哲人王思想:即理想的国家应该由哲学家来管理。


另一则譬喻是《法华经》譬喻品第三中提到:

尔时长者即作是念:此舍已为大火所烧,我及诸子,若不时出,必为所焚。我今当设方便,令诸子等得免斯害。父知诸子,先心各有所好,种种珍玩奇异之物,情必乐着,而告之言:汝等所可玩好,希有难得,汝若不取,后必忧悔。如此种种羊车、鹿车、牛车今在门外,可以游戏。汝等于此火宅,宜速出来,随汝所欲,皆当与汝。


火灾中,一名富翁要救出屋宅里的小孩,所以欺骗他们外面有三种车“羊车、鹿车、牛车,今在门外,可以游戏。汝等于此火宅、宜速出来,随汝所欲,皆当与汝。”终于让孩子们都跑出火宅。火宅比喻的是苦难的世界,富翁即佛,孩子即世人。


这两则譬喻传达给了我们一个共同的理解与感悟:可以称其为譬喻的交汇,在交汇处,他们都传达了人类知识和文明的局限性,同时也说明了从多角度理解世界的必要性。在无数的譬喻中,我们也许会转身走向洞口,沐浴荣耀之光,洒落万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