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經濟”與復工難:文娛行業兩重天

人民網-輿情頻道

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過程使人們將更多的精力轉移至網絡,“宅經濟”異軍突起,給各行各業轉型升級都帶來了新的啟示。然而,“互聯網 ”的發展並不能完全解決各行各業在疫情困境的各種難題。

3月27日,接國家電影局通知,所有影院暫不復業,已復業的立即暫停營業,具體復業時間等國家電影局通知。從嘗試復工到再度停工,此前逐步恢復營業的影院再度全線停擺。有關數據顯示,3月16日—3月22日期間,中國內地影院有529家影院開業,復工率達到4.8%,整體表現並不樂觀。

“宅經濟”:文娛產業的新勢能

與線下文娛的慘淡現狀不同,線上文娛事業的發展可謂紅紅火火。疫情之下,影院作為人口高度聚集的場所,依然存在著較高的感染風險,大部分消費者還沒有做好重回電影院看電影的心理準備。疫情的衝擊催生了“宅經濟”,體現在電影行業,便是傳統觀影模式的轉變和傳統商業模式的變革,多檔電影由院線上映轉為網播。日前,因疫情原因撤檔的電影《大贏家》於3月20日20時登陸今日頭條、抖音、西瓜視頻和鮮時光TV平臺進行免費網絡首映。算上此前的《囧媽》《肥龍過江》兩部影片,截至目前,已經有三部國產院線電影放棄院線公映,改為直接網播。其中,《囧媽》和此次的《大贏家》均為免費播出,《肥龍過江》則採用了單片付費的形式。

放眼海外,疫情在國外愈演愈烈,院線電影轉戰網播似乎也成為一種全球化趨勢。連日來,包括AMC、Cinemark、Regal等在內的美國各大連鎖影院相繼宣佈關閉旗下所有電影院;《花木蘭》《007:無暇赴死》《黑寡婦》等原定檔於3—5月的重量級影片紛紛撤檔或延期;《蝙蝠俠》《神奇動物3》《拉爾·辛格·查達》等正在拍攝的劇組也陸續停工。

因疫情停擺的海外電影廠商做出了與國內相同的決定:環球、索尼、華納兄弟和迪士尼均宣佈會將部分旗下電影提前放在流媒體平臺,開啟線上點播模式。美國跨國媒體集團NBC環球在3月20日把上映沒多久的《狩獵》《隱形人》《艾瑪》,以每部電影48小時點播租賃價19.9美元的價格,放在點播平臺播放;華納兄弟將把《猛禽小隊》《正義的慈悲》《迴歸之路》三部早前已在院線上映的影片,於3月24日上線流媒體平臺等。不僅如此,待上映的部分新片也將採用線上線下同時放映的方式。比如,NBC環球擬於4月10日公映的動畫《魔發精靈:世界之旅》,會按照原計劃登陸院線,並在同日放出流媒體點播。

疫情的催化下,文娛產業的新變革或許將會重構傳統影視行業格局。北京電影學院國家電影智庫辦公室主任、研究員劉正山表示,此次疫情之後,院線公司將加快洗牌,盈利模式單一、經營管理不善的影院或者院線將被整合,院線集中度將進一步提升。出品公司將在短期內出現兩級分化,部分中小影視公司出清,利好擁有IP和內容優勢且資金實力較強的龍頭影視公司生存。互聯網科技資本與企業將加快對傳統影視產業格局的重構,新的電影製作方式、發行與放映模式及盈利模式將不斷湧現,影視產業、數字產業、文化與旅遊產業等互補與融合發展將獲得更大突破。

線下文娛:不可替代的需求

線上文娛的快速發展是否意味著觀眾已經不再需要線下觀影的消費模式?新冠病毒的強傳染性對民眾提出了減少群體性活動的要求,線上觀影對於大部分觀眾來說可能更多的只是一種退而求其次的選擇。通過出賣版權給視頻平臺,製片方在疫情期間很好地實現了自身、平臺和用戶的三方共贏,這或許能為未來電影上映方式的選擇提供新思路,但在短期內傳統影院仍然不會被線上觀影取代。

首先,獨有的觀影體驗是線下影院不可替代的優勢。

線上觀影固然有其優點,比如便捷性、成本低、時間靈活等。但線下影院所具有的3D、巨幕、優質音響等技術,和它所營造的高質量視聽效果、觀影環境仍然是手機、電腦等設備所無法給予的。“體驗依舊是電影院的優勢”,中央財經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院長魏鵬舉說。網播電影固然拓展了觀眾獲取電影的渠道,但高質量的消費體驗,還需要線下影院來滿足。

其次,影院本身具有的社交屬性也是線上觀影所不具備的。

即便讓每一個人都擁有一所視聽效果媲美影院的私人影院,流媒體電影的觀影行為仍然和傳統影院有著本質區別。這不僅是因為影院觀影行為是一種“外出娛樂活動”,更是因為它所具備的社會屬性。電影在作為商品的同時,還是一種社會性的群體娛樂活動,這種特殊的社交屬性也是群眾的消費需求之一。

再次,線下影院觀影的消費習慣已經養成,短期內難以被顛覆。

中國電影工業發展方興未艾,大銀幕數達到萬塊量級,實體影院遍地開花,觀眾進影院觀看電影的消費習慣已經養成,電影優先線下放映,更符合中國電影的整體利益和長遠效益。反觀線上觀影,用戶的消費習慣目前仍處在逐步培養的階段,還不足以在疫情期間完全扭轉人們長期以來形成的消費習慣。由此可見,互聯網不可能完全取代線下的文藝形態。

復工復產:線下文娛困境的根本解決之道

毋庸置疑,在疫情防控的背景下,“宅經濟”推動了互聯網與現實社會的融合發展,各行各業也在其中尋找轉型的契機與靈感。但並非所有產業、行業都能轉移至線上,原因之一便是部分消費需求起碼在短期內無法在線上得到充分的滿足。

以文娛行業為例,線上文娛消費在疫情期間可能對更多的人來說只是一種權宜之計,並不意味著需求的真正滿足。線上文娛消費需求的增長,有相當一部分來源於線下文娛消費需求的轉移。商務部研究院流通與消費研究所博士梁威分析,居民文娛消費已經形成一定的消費慣性,觀影、觀演唱會、觀展等均已成為居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疫情發生後,線下文娛消費遇阻,一部分消費慣性需求被集中至線上平臺,以線上形式釋放出來,線下票房、演唱會等消費支出轉向為線上數字內容等埋單,助推了線上文娛服務消費規模的增長。”可以預見到,待疫情過後,這部分在疫情期間被轉移至線上的需求將有大部分會迴歸線下。

另外,線上文娛固有的侷限性,也是其無法將文娛產業完全轉移至線上的原因之一。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國際貿易研究部主任趙萍指出,當前線上文娛行業仍存在用戶體驗不夠豐富、盈利能力偏低兩大發展瓶頸,“線上文娛雖然能以廉價、便利的特點吸引用戶,但由於缺乏專業設備和場景,在消費體驗上與線下模式之間存在較大差距;同時,由於缺乏成熟的商業模式,用戶需求價格彈性大,支付意願低,行業獲取收入僅依靠充值、打賞等,不確定性較高,難以持續經營。因此,在疫情結束、經濟迴歸正軌後,存在著線上文娛行業需求收縮、暫時轉移到線上的消費需求再次迴歸線下的可能性”。可見,線下文娛消費的需求仍然是不可忽視的。

換言之,加快復產復工仍然是當前社會發展的核心訴求,對恢復線下文娛行業的活力也有著更為重要的意義。

上海電影集團作為中國最具規模和實力的現代電影集團之一,3月9日推出了總額達10億元的全國首隻“影院抗疫紓困基金”,上影集團、上海電影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精文投資有限公司將通過共同投資設立上影資產管理(上海)有限公司(暫定名),多樣化運用增資、參股、併購等形式,為長三角區域內的影投、影管公司注入運營及發展資金,激發金融助產活力。推出抗疫紓困基金的消息在業內傳開後,迅速得到了長三角部分影院的反饋:除了資金在現金流上的支持之外,更希望通過合作,全方位共享上影在政策、管理、營銷方面的支持。

長遠來看,新的觀影模式其實已經對傳統以“去影院”為主的線下觀影模式提出了挑戰。騰訊和貓眼聯合發佈的《電影發展研究報告》顯示,近幾年院線電影在視頻平臺上線比例穩定在80%左右,且影院上映到視頻平臺上線之間的窗口期縮短,2019年窗口期為47天,較2016年縮短一半。而各大流媒體平臺的“超前點映”模式,更是與影院實現了同步,甚至讓其比影院更早。

線上影院的出現使得電影消費的場景更為多元化,或許在疫情過後,電影院與流媒體共存共融、互利共贏的新發展模式會成為長期的發展趨勢。

(作者:人民網新媒體智庫 張力、施美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