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萬沒想到》讀書筆記二——解毒“確認偏誤”

萬維鋼的《萬萬沒想到》中有一篇文章“別想說服我”,提到一個人們認知中普遍存在的“確認偏誤”現象——很多時候我們是先有觀點與相信,然後才去主動尋找能夠佐證我們觀念與相信的信息,或者在眾多信息中選擇性接收符合我們這種認知的信息,如此循環往復不斷得到加強。

這特別像我們在自己的大腦中每天“疑人偷斧”,想想就知道這樣該有多麼可怕,難道我們從工作到生活到人際關係中的不順,大多數原因是不是跟這個有關係呢?

《萬萬沒想到》讀書筆記二——解毒“確認偏誤”

“確認偏誤”是一種“律師思維”(同樣也說明律師並不是一個講究絕對客觀的職業),先做出結論,然後竭力尋找證據。“確認偏誤”有時候是因為明顯的利益和立場問題,但更多時候是在無意識中發生的,這也說明為什麼人們自我改變不容易。

這也像我們中國人經常說的“信則有不信則無”,因為信了某樣東西,你就會主觀地尋找證據,哪怕是捕風捉影;如果不信,根本就不會有這種關注點。這也是為什麼信仰宗教的人和不信仰宗教的人誰也說服不了誰,還好信和不信都不是壞事。

但很多商業廣告和新聞信息非常善於利用人們這種弱點,引誘我們本不該消費的金錢、精力和時間。每個節日促銷、大數據下的信息推送,都是一次“批量收割”,貌似頭條號這樣的地方像是專為“確認偏誤”而生的?

《萬萬沒想到》讀書筆記二——解毒“確認偏誤”

還有很多“確認偏誤”則會對我們的生存、生活、工作產生極大地影響。比如一個銷售人員如果一開始就認為了一個客戶“難搞”,十有八九就真的難搞;如果下屬對領導有不好的看法,那麼這個看法多半會不斷得到加強;如果妻子懷疑丈夫不忠,甚至最終她會“製造”出不忠來……

與“確認偏誤”相對應的則是“科學精神”,也就是“事實就是”,凡事看證據,有了證據隨時可以修改自己已有的觀點,過往不戀。但實際上伴隨我們原有觀點的,往往不只是頭腦中的意念本身,或許我們已經為此付出了太多的行為、感情,已經有了某些現有“結果”,如果都把這些給否認掉,我們如何自處,情何以堪?

《萬萬沒想到》讀書筆記二——解毒“確認偏誤”

所以,改變自己的某些觀念,同樣有經濟學上的“沉沒成本”效應,即人們對於投入過金錢、精力、情感的東西一旦停止投入,前面的投入就成為了“沉沒成本”;而心理學上人又有“損失厭惡”,即相對於得到一個新的東西,人們更加在意已有的東西不遭受損失。

如此說來,大多數的人始終處於“牢籠”之中活不好也就不足為奇了,我們的人性都是自帶枷鎖啊!而唯一可以依仗的還是“科學精神”,現代社會紛繁複雜,修煉科學素養對每個普通人來說也關係重大。而且相對於需要知識和思維,更需要勇氣和誠實。

《萬萬沒想到》讀書筆記二——解毒“確認偏誤”

看到文章中的研究之後,我聯想自己曾經有過哪些“確認偏誤”呢?又對我造成過什麼影響呢?想起來也夠讓我捶足頓胸的了。

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深深困住我多年的“自卑感”。一開始是因為來自家庭教育上的缺失,讓我很小就覺得自己“不行”,所以在早些年的時候對於很多事情都不敢嘗試,或者嘗試不久發現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就停止了,這些都加強了我自己認為自己在很多方面都不行,形成了惡性循環,讓自己的人生少了很多可能性,一度職業發展受阻。

而相反,當我認識到是我自己困住了自己手腳的時候,我就會在很多地方讓自己去嘗試,即便一開始沒有效果也給予自己耐心和鼓勵,打破負面循環,慢慢開闢出了新的空間,看到更多的可能性,得到的正面反饋也越來越多。

《萬萬沒想到》讀書筆記二——解毒“確認偏誤”

“確認偏誤”對我們每個人自身來說不是個好東西,但它卻又可以成為我們可以利用的工具。就像開頭所說的,在廣告和銷售中一直有所應用,比如讓老人們相信保健品有效,這聽起來像是利用人性的弱點賺取商業利益。如果你想搞定你的客戶、你的女朋友,用用這些倒也無妨。

不過,說到底,這也是一種“願打願挨”的事情,能被“確認偏誤”的都是自己從未打算走出“確認偏誤”的人。只要願意,讓什麼樣的認知模式存在於我們的大腦中,我們還是有選擇自由的,不是嗎?

科學認知被喚醒,說不定就在你決定是否拿起一本好書的一念之間,這也是你可以決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