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經典四書之《大學》給後世幾點重要的思想啟示

《大學》是一篇論述儒家修身治國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禮記》第四十二篇,相傳為曾子所作,實為秦漢時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國古代討論教育理論的重要著作。經北宋程顥、程頤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學章句》,最終和《中庸》、《論語》、《孟子》並稱“四書”。宋、元以後,《大學》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中國古代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儒家經典四書之《大學》給後世幾點重要的思想啟示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大學一開篇通常會這樣講——是“三綱八目”,三個綱領,即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而“八目”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儒家經典四書之《大學》給後世幾點重要的思想啟示

“明明德”的前一個“明”是動詞。朱熹說:“明之也。”就是擦亮、使之復歸明亮的意思。“明德”的意思是,那德本來就是光明明亮的。朱熹說,明德,是人天生的靈性,是“具眾理而應萬事者”。就是叫同學們要時刻擦亮自己。

儒家經典四書之《大學》給後世幾點重要的思想啟示

在親民,程頤註解說,親,當作新;親民,實為新民。而朱熹說,新,就是革新其舊。我自己“明明德”了,就應該推己及人,讓別人也能去其自染之汙。

儒家經典四書之《大學》給後世幾點重要的思想啟示

止於至善,按照解讀,止於至善就是“存天理,滅人慾”(舉例,吃飯是天理,美食是天理,吃多了就是人慾),止於至善是“中庸”,止於至善是“沒有私心”

格物致知,我們要想知道,就要即物窮理,也就是探究事物,求得事物的原理。天下之物莫不有其原理、事理,我們不能窮盡這些事物的原理,就不能全知,不能致知。所以要學者於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理而窮盡之,達到極致。這樣日積月累,用力越久,則豁然開朗,融會貫通,對萬事萬物的表裡精粗無不到位,這樣自己心之全體也無所不知,無所不明瞭。所以說格物致知,物格而知之至也。

儒家經典四書之《大學》給後世幾點重要的思想啟示


《大學》有云:“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修心乃為修身之本,旨在正心與誠意。之所以說修養自身的品性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是因為心有憤怒就不能夠端正;心有恐懼就不能夠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夠端正;心有憂慮就不能夠端正。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樣:雖然在看,但卻像沒有看見一樣;雖然在聽,但卻像沒有聽見一樣;雖然在吃東西,但卻一點也不知道是什麼滋味。所以說,要修養自身的品性必須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

儒家經典四書之《大學》給後世幾點重要的思想啟示


修身在前,齊家在後。之所以說管理好家庭和家族要先修養自身,是因為人們對於自己親愛的人會有偏愛;對於自己厭惡的人會有偏恨;對於自己敬畏的人會有偏向;對於自己同情的人會有偏心;對於自己輕視的人會有偏見。因此,很少有人能喜愛某人又看到那人的缺點,厭惡某人又看到那人的優點。所以有諺語說:“人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壞,人都不滿足自己莊稼的好。”這就是不修養自身就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然後才是治國平天下。之所以說治理國家必須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是因為不能管教好家人而能管教好別人的人,是沒有的,所以,有修養的人在家裡就受到了治理國家方面的教育:對父母的孝順可以用於侍奉君主;對兄長的恭敬可以用於侍奉官長;對子女的慈愛可以用於統治民眾。

儒家經典四書之《大學》給後世幾點重要的思想啟示


與書相伴的每一分鐘都是對人生最好的獎賞,喜歡就訂閱我吧,一起看書一起成長,歡迎轉發並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