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一流”建設背景下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的美國啟示

摘 要:通過梳理學生資助體系建設的現有文獻,結合清華大學赴美國高校開展的海外實踐調研成果,為我國高校學生資助體系的建設提供經驗借鑑,並進一步提出建議。試圖展現美國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的邏輯,並結合實踐經驗論述資助工作中的不同方面,充分利用學生的海外實踐成果,促進國內外資助體系建設經驗的交流與借鑑,健全我國高校的學生資助體系,開創學生資助工作新局面。

關鍵詞:資助體系;中美比較;學生事務

博觀國外的學生資助體系發展之優劣,認真分析我國高校學生資助體系與國外高校資助體系之間的差異,找到存於中國和美國學生資助體系之間的異同,能夠幫助我國國內高校完善現有的資助體系,更好地服務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更加有效地開展高校中的學生事務工作。

學生資助體系建設對於我國的重要意義

學生資助工作與人才強國戰略緊密掛鉤,完善學生資助體系,做好學生資助工作,對於迎合我國人力資源強國的建設目標具有重要作用。高校作為青年人提升自身綜合素養,接受高等教育的必然場所,作為價值塑造、能力培養、知識傳授的象牙塔,在學生資助工作總體佈局中佔有關鍵位置。人才振興戰略的推進有助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現,有效推進學生資助體系的建設,提供更加完善、更加有效的學生資助手段,則有助於人才振興戰略的實施。

做好學生資助工作是脫貧攻堅工作的重要內容,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同時也是全面推進教育現代化的重要基礎。學生資助工作有助於提高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與比例,能夠更好地發揮教育扶貧、文化扶貧在脫貧攻堅的重要作用。正是因為做好學生資助工作對於推進我國現代化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以及促進社會公平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我們更應當充分認識學生資助工作中存在的不足,積極借鑑國外經驗,做好相應的思想準備,不斷促進我國學生資助工作朝著更加科學的方向發展。

美國高校學生資助體系現狀

1.資金來源。美國用以資助學生的資金來源渠道較為廣泛,相較於國內而言也更具規模。美國高校學生資助資金來源可以簡單分為公共資金募集渠道、民間和私人資金渠道。公共資金募集渠道,即政府主導下的中央和地方政府,主要有聯邦政府撥款、州政府資金;民間和私人資金渠道,主要有學校基金、私人捐贈和企業事業團體捐贈等。

在公共資金方面,分為聯邦政府資金以及州政府資金。與我國的高校資助政策類似,美國的政府在資助體系中同樣佔據主導地位。在美國高校資助之中,聯邦政府對於學生資助的資金支持佔據主要部分,其次則是州政府以及民間和私人等的募捐渠道,這與美國對待高校學生的資助理念不無關係。聯邦政府主導的資助體系是出於為國家培養精英人才的理念而設置的,主要出於維護國家利益的考量。

除去公共資金支持美國學生資助之外,眾多社會團體也支持著高校資助體系的發展。實踐證明,高校教育中的學生資助體系不能單獨依賴政府和學校自身的發展,還需要社會團體承擔部分的學生資助資金。

引入社會資本對於學生資助工作的開展是有利的,其在擴大資助資金總量的同時,能夠加大社會資本的利用效率,且緩解了政府用以學生資助的財政壓力。站在資助者的角度而言,這樣的一種方式能夠通過擴展資金融通渠道,分散不同利益主體之間所承擔的資助壓力;從受資助者的角度而言,資金渠道的增多會帶來資金資助額度的增加,且能夠加強學生與社會之間的聯繫紐帶,有助於培養學生回報社會的價值觀念。

2.受助資格認定。基於高校“教育成本分擔”“教育機會平等”的理論基礎,美國高校按照大學生資助需求公式來認定受助學生資格,公式可表示為:資助需求=入學成本-預期家庭貢獻。

“教育成本分擔”理論將高等教育視作一種投資,這種投資既有利於家庭和個人的未來發展,同時也有利於社會進步,因此家庭和社會兩個方面需要承擔投資成本。家庭的投資主要由家庭滿足基本需要後的可支配收入決定,社會承擔則體現在資助資金上。“教育機會平等”則要求公平地分配資助資金,這是大學生資助需求公式的核心價值。高等教育資助資金的分配屬於二次分配,應該服從公平目標,達到這一目標需要遵循“按需資助”的原則,即完全根據受助學生的基本需求來決定獲助額度。

該資助需求公式中,入學成本主要由學雜費、食宿費、交通費、學習用品費(包括書籍、文具、計算機等)構成。通常而言,入學成本由各高校根據學校的學雜費標準、學校所在地的生活水平決定,學校官方網站會提供一個參考數值。預期家庭貢獻=父母的貢獻+學生本人的貢獻。父母的貢獻=(家庭收入產生的可用收入+家庭財產產生的可用收入)×貢獻係數/當年供養的大學生人數;學生本人的貢獻=學生收入產生的貢獻+學生財產產生的貢獻。

3.資助模式。美國高校在配置資助資源上充分考慮學生需求,資助方式多樣化,並且設置了較為靈活的資助模式。就資助方式而言,學生資助包括直接資助和間接資助兩種方式。直接資助分為無償提供資金的贈與型資助以及需要償還的學生貸款。美國高校目前的趨勢是力爭實現“無貸款,零債務”,減少學生負擔。間接資助形式多樣,如提供路費補貼、生活補貼、發展性課程等。值得一提的是,美國高校通常倡導學生工作,要求學生通過勞動獲得一部分資助,以滿足自身的生活需要。

與此同時,美國高校為了落實多樣化的資助模式,採用“一攬子資助辦法”的“資助包”形式。具體而言,“資助包”為學生匹配全部資助,將直接資助、貸款、學生工作按一定比例與額度打包,各種方式協同全方位解決學生困難。這樣的一種方式能夠充分匹配學生經濟需求,精確解決學生面臨的經濟困難,實現資助最優化。“資助包”這一資助形式的核心要旨在於“多樣化的組合”能夠更加精確靈活地匹配學生的資金需求,也能夠解決學生更多的實際困難。

4.機構設置。美國的高校學生資助管理總體而言層次較為清晰,機構部門之間的分工合理, 職權明確, 有健全的審查和監督機制。資助以申請為基礎, 一般有經濟需要的學生只需要在網站上填寫《聯邦學生資助自由申請表》,簡單便捷。為了保證公平,有專門的機構負責監督和實施,機構健全。出資方設立專門的機構來對接學校要求,通過審查資金使用情況來監督資助實施。美國高校也設立資助委員會和學生資助辦公室。資助委員會通常由一名分管副校長負責,行使學校董事會權利,主要職責在於確認外界的捐贈,代表校長和出資方密切關注資金捐贈的實施。具體職責包括引導外界捐贈、制定資助計劃、記錄捐贈記錄、監督資助辦公室的工作等。學生資助辦公室主要負責學生資助的諮詢與實施工作,一般規模在十餘人,是具體的執行機構。

對中國完善現有資助體系的啟示

1.高校應積極拓展資金來源渠道。資金來源渠道不僅影響著學生資助規模的大小,同時影響著社會資金的使用效率,廣泛的資金來源能夠有效減弱政府在學生資助工作中的財政壓力。獲得廣闊的資金來源,使得美國高校獲取渠道多樣化,並能夠幫助學校搭配更加多樣的資助組合,能夠更好地根據學生資助需求進行匹配。在引導社會資本支持高校資助體系的同時,融資同樣可以幫助我們拓寬資助資金來源的渠道。在我國現有的資金融通渠道上,存在著多方問題,如缺乏通盤的考慮和整體的建構,拓展我國國內高校資金來源的渠道,需要考慮高校資助體系發展的總體性、結構性等特徵,需要結合當下具體的社會背景進行考慮。

2.完善學生資助資格認定模式,健全信息衡量機構。由於美國的信息基礎堅實,資助需求公式有著客觀數據的支撐,數據主要來自於家庭納稅表、政府統計等,從數據到公式都公開化、透明化。相較之下,中國的資助需求主要通過家庭工資以及花費等較為單一的指標,且主要通過學校與受助學生訪談、受助學生提供貧困證明的方式,沒有達到量化的標準。借鑑美國高校資助體系中的大學生資助需求公式,我們可以發展完善大學生資助資格認定方式。當我們為家庭經濟困難的大學生提供資助時,應當採用公式計算資助需求,這樣做的首要前提是必須瞭解資助的群體額度、受資助者家庭的經濟狀況信息等。中國的信息統計還相對不完善,在這種信息化水平下,我們在制定公式時可以採取用替代變量間接計算的方法,將家庭所在地、職業、家庭成員受教育程度、人口結構、流動資產等按一定的標準量化為具體數據,將公式公開化。這種方式可以保證資助的客觀性,進而有效避免非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擠佔稀缺資助資金的現象。

3.加強誠信意識引導,完善誠信體系架構。美國高校極其重視學生的誠信與公平的意識培養,這是美國資助體系能夠公平、高效的一個原因。中國高校的資助資金使用監管上還存在困難,為了減少“貧困生不貧困”的現象,需要從源頭上加強引導。

4.將學生作為學費承擔主體的一部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作用。美國高校在衡量家庭貢獻時,將學生個人貢獻作為其中的一部分,這種個人貢獻主要通過校園工作、暑期工作或者申請外部獎學金來完成。相較之下,中國高校則缺乏對於學生責任的引領,更多看重社會、家庭的責任。中國高校可以發揮學生主體的責任,培養學生的責任感與承擔意識。

5.多樣化的資助模式。中國和美國的資助政策體系比較多元化,能夠滿足不同家庭狀況的學生進行選擇。現實生活中,我國大學生資助工作還存在一定的不足,與美國資助工作相比還存在差距。應當繼續豐富大學生資助形式,瞭解當代貧困大學生的需求,制定出更科學、更有效的資助方案。目前的趨勢導向應當是弱化助學貸款的比重,減輕學生畢業後的債務負擔;加強發展型的資助,為家庭困難學子匹配更多資源,促進未來發展。發展型的資助有助於促進公平,在綜合能力與未來發展上縮小差距。

總結

借鑑具備高下之分,停留於表面的借鑑則是照抄照搬,深入根本的借鑑則是學習經驗背後的底層規律。唯物辯證法教會我們應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各國之間的基本國情存在差異,高校資助體系所依託的社會背景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差別。在不考慮歷史和人為因素的前提之下,照搬照抄經驗的方式只在條件前提一致下具備有效性,當前提即社會背景存在較大差異時,照搬照抄國外高校資助體系的發展經驗只能發揮作用有限的短期效應。在今後推進我國高校學生資助事務發展的過程中,我國應當完善相應的法律體系,繼續豐富大學生資助形式,並制定合理的貧困認定標準,讓更多貧困家庭的學生享受到良好的教育資源。此外,我國也要提升社會資助體系的發展水平,建立多渠道社會資助幫扶工作,讓更多社會團體與貧困生聯結在一起,實現貧困大學生的大學夢。只有尊重客觀差異,立足實際,分析國外高校資助體系建設的底層規律和思考邏輯,才能夠真正地以“他鄉之鏡”正“自己的衣冠”。(作者:魏晶,單位:清華大學學生工作處)

參考文獻:

[1]郭珊珊.中美高校學生資助問題研究[D].西安:陝西師範大學,2009.

[2][4]胡元林,趙炳起.美國大學生資助的經驗與啟示[J].中國青年研究,2007(2):84-87.

[3]李好.中美高等教育資助體系比較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2010.

[5]楊柳,孫麗霞.中美大學生資助工作的比較與啟示[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6(2):9-10.

[6]袁連生.美國大學生資助需求公式及對中國的啟示[J].教育與經濟,2007(3):66-69.

《北京教育》雜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