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 让农业焕发新生机

AI时代 让农业焕发新生机

编者按:近年来,人工智能(AI)变身科技热点词汇频频出现,与它一起出现的热词还有“AI教育”“AI医疗”“AI艺术”……在AI人工智能蓬勃发展下,许多产业都看见了新的转型道路。

近日,农业农村部印发《2020年乡村产业工作要点》。其中提到,要促进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5G、生物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融合,发展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等业态。那AI开始下乡进村,前沿科技开始进入种植、养殖行业,又会产生什么科技反应呢?请看本期专题。

AI+果园 运筹帷幄,决胜千亩良田

春天是农民最繁忙的时候,耕地、种植、施肥、浇水、修枝剪叶……但今年3月,在山东省宁阳县宁庄岭村的苹果园里却别有一番景象。

这里千亩果树开始憋出嫩芽,果园里空无一人,不过浇水、施肥这些农活却没有停,你猜得没错,这里已经被智能化设备“承包”了。

果园里,随处可见“云摄像头”及自动浇水设备,一个作为“眼睛”监测果树树叶营养含量,如果出现问题会自动通知远在云端的“大脑”,对灌溉和施肥策略及时作出调整,再下达指令让自动浇水设备这个“手脚”进行全自动化操作,自动浇水,自动施肥,有的放矢。

这套智能化设备叫做“水肥精准管理的云平台系统”,是基于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发,由山东农业大学机电学院王金星教授团队自主研发设计的智慧果园管理系统。它可以帮助农民足不出户监控果园的环境信息、气象信息、果树的生长情况,还具有对病虫害辅助预警功能。

“AI+种植”省时省力,还可以带给农民更多方位的帮助。比如用于土壤探测,通过AI分析卫星图片,观察土壤肥力,将不同的农作物种植在正确的区域上;还可以应用图像识别技术帮助农民快速识别虫害,进行精准有效灭虫;在播种、耕作、采摘等环节上,AI与机器人通力合作提高生产效率。

AI+猪舍 “猪脸识别”,请你共探猪生

继“人脸识别”后,“猪脸识别”渐渐被推上科技的风口浪尖。大家对这个词并不陌生,但是这项技术有啥用呢?难不成猪进圈的时候还要进行一次猪脸通行证?还是帮助大家认识每一只不同凡响的猪?

科技让猪生而不凡。通过“猪脸识别”过程建立“猪档案”,了解每一头猪从出生到生长、检疫、屠宰、加工、运输直到销售的整个过程,可以为食品安全更好的追踪溯源。除此之外,“猪脸识别”还能帮助养殖业解决人员管理问题。

精准饲喂,降低饲料成本

阿里云在2018年3月宣布,把AI技术引入到养猪行业,进行智能养猪。大佬智能化养猪,对猪的饲养更精致,比如喂养饲料都是根据每个猪的自身情况进行计算的。

利用栏体内安置的摄像头清楚地拍摄到每只进入栏体内的猪,通过“猪脸识别”技术认出这头猪,分析它的相关数据,诸如父母代、品种、重量、运动量、此前进食量等,从而判断这头猪是否应该进食。

据估算,这种精准饲养方式,可以将生猪出栏时间缩短5-8天,将每头猪的饲养成本降低60-80元。

解放人力,智能捕捉疫情源头

2018年8月,位于长白山腹地的两个养殖园区的100多栋山黑猪猪舍,全面应用京东农牧智能养殖解决方案。

猪舍配备了巡检机器人,利用3D双目摄像头、广角深度摄像头、远程测温仪、声音收集器等,解决人不在现场时的一些小问题。猪舍还可以监测和调整温湿度、光照、风速、二氧化碳含量、氨气含量等多项指标,相当于为猪舍安装了“新风系统”,根据现场环境智能调控,给猪营造最适宜生长的环境。

此外,对猪舍瘟疫智能防控也时刻在线,比如,通过监测系统对猪的运动量、采食量、体温和粪便等数据分析,结合巡检机器人声纹识别技术有效分析猪的叫声、咳嗽声,从而在早期就能判断这头猪可能患病的风险,由此在源头控制疫情的扩散。

除了智能养猪,智能养羊、养鸡、养鹅也不再是玩笑话,如今,AI正在打破传统养殖的瓶颈,助力中国养殖业快速发展。

AI+农业 科技下乡进村,焕发新生机

我国是农业大国,但与欧美国家不同的是,我国农业以小农生产为主,农民有自己的一片地可以随便种点什么,家里有精力的也会进行散户养殖。

这是我国农业与科技结合最为困难的地方。但目前,阿里、京东、腾讯等互联网巨头,开始纷纷向农村发力,乡村与科技的结合越来越紧密。随着AI、大数据、5G等技术的发展,及进一步向乡村渗透,未来,规模化、现代化的种植、养殖将成为主流。

当然,除了种植、养殖这一个端口,农业产业链的其他端口也在不断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结合。比如,通过市场大数据,提前了解哪种农作物更受欢迎,做出相应准备……

对于很多人来说,AI改变农业的目标仍有些遥远,我们也知道,现在全面实现科技农业尚有距离,但可以预见,它终会出现,焕发农业新生机。

AI+植物医院 帮助疫情下的农业化危为机

日前,农业农村部、中央网信办印发的《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中明确指出,要加快建设农业病虫害测报检测网络和数字植保防御系统,实现重大病虫害智能化识别和数字化防控。上海植医堂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率先研发AI人工智能识别病虫害技术,让人工智能参与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过程,助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让农业迈入AI时代。

“植物医生”在线诊断

上海植医堂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研创构建的“互联网+植物医院”,不同于传统农业,通过互联网广泛连接全国的种植大户和植保专家,探索在线处方、远程会诊等农业健康诊疗服务新模式,帮助种植者在疫情的艰苦条件下,也能远程进行更智慧高效的农业生产作业。

近日,在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一个蔬菜种植基地,种植大户李先生正在通过“植医堂”小程序在线寻求关于茄子病虫害的防治,给茄子追施有机肥、配撒生物菌剂。

李先生说:“这个小程序上有很多专家,我现在种植遇到困难,村里封路,专家技术员来不了,正好年前农业培训指导会上听说了植医堂,我在上边一搜,果真有好多技术人员能在线提供诊治方案,这才解了我的燃眉之急。”

眼下正是田间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时期,数字化打通农技服务和农民之间的联系渠道尤为重要。尤其在疫情的艰苦条件下,种植者利用数字化手段逐步恢复春耕生产,做到防控、生产两不误。植医堂智慧农业解决方案大显身手,发挥出了重要作用。

这期间,种植大户以及农民对田间病虫害检查的方式也与以往不同。农民只需将现场收集到的图文信息通过手机上传“植医堂”小程序,全国各地的植保专家就可以进行线上把脉会诊,并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智慧农业提速春耕生产

据了解,2019年底植医堂小程序逐渐在江西等种植大区开始实施试点运营。疫情期间,植医堂通过微信、小程序等渠道,积极引导种植户通过网上平台自主学习种植技术,并及时解答农户提出的问题,帮助农户把作物种好、管理好,保障好农业生产。

植医堂同很多其他智慧农业应用一样,因疫情进入了空前的高速运转,其成果也让人看到农业科技发展的作用,帮助农民、农资企业以及农技服务政策的实施“化危为机”。

“对于这次受到疫情影响而向植医堂寻求帮助的农民来说,农业的数字化不仅限于足不出户为其解决种植难等问题,更多的是让他们认识到由传统农业经营向数字化农业经营转型的必要性。“植医堂董事长谢祥其说道。

植医堂运用互联网嫁接农技服务和种植户,突破传统农技服务的边界,缩短了农户获取农技指导的距离,降低了时间成本,提高了服务效率。将农技服务利用数字化的方式,零距离呈现到种植户面前,有望解决农技服务因时间、空间、以及专业性等方面存在的一系列服务缺口问题。

据悉,植医堂研发的AI人工智能识别病虫害系统现已上线,可完成对309种植物病虫害的监测和判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