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转换)性障碍

分离(转换)性障碍,源于早期的歇斯底里,在中国译为癔症。在当今的国际概念中,癔症或歇斯底里的概念已经被废弃,取而代之的是分离(转换)性障碍。

疾病共同特点是部分或完成丧失了对过去的记忆、身份意识躯体感觉以及运动控制四个方面的正常整合。正常情况下,一个人对于选择什么记忆和感觉加以注意,是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做到有意识的控制,对于将要进行的运动同样也能进行控制。而在分离性障碍中,这种有意识选择及控制的能力受到损害,受损的程度每天甚至每个小时都可以不同。但是,评定所丧失的某些功能在多大程度上是处于自主控制之下通常非常困难。

1982 年我国12地区精神疾病流行学调查,本病在15~59岁人口中,患病率为3.55‰,农村患病率(5.00‰ )明显高于城市(2.09‰)。多数学者认为文化落后、经济状况差的地区患病率较高。大多数患者在35岁以前发病,我国部分地区有儿童、青少年的集体发作的情况。

一般认为分离 (转换)性障碍预后较好,60%—80%的患者可在一年内自发缓解。


分离(转换)性障碍



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遗传

临床遗传流行病学研究中,家系研究发现男性一级亲属的患病率为2.4%,女性一级亲属的患病率为6.4%。

(二)心理因素

1.对应激性事件的经历和反应是引发本病的重要因素,如经历战争,遭遇对个体有重大意义的生活事件等。

2.幼年期的创伤性经历,如遭受精神、躯体或性的虐待,可能是成年后发生分离(转换)性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

3.在人格方面具有暗示性、情感性、自我中心性、表演性、幻想性特征的个体,为分离(转换)性障碍发生的重要人格基础。

(三)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文化及其变迁对分离(转换)性障碍的患病率和症状的表现形式有较大的影响,如现代化程度越高,以兴奋为主要表现者就少见,而以躯体症状表现者就多见。

一些特殊的表现形式仅仅在特殊的文化环境中才能见到,如我国南方发生的Koro综合征。文化程度较低的个体比文化程度高的个体更易患病;生活在封闭环境(如边远地区)中的个体比生活在开放环境(如大都市)中的个体更容易发病。

Koro综合症中文译作缩阳综合征,亦称“缩阳症”、“缩阴症”。是特定物体恐惧症的一种。以恐惧生殖器、乳房或身体的某一部分缩入体内致死的恐惧性焦虑发作为特征,与文化相关。


分类

一.分离(转换)性障碍

  1. 分离性遗忘
  2. 分离性漫游
  3. 分离性木僵
  4. 出神与附体
  5. 分离性运动健儿感觉障碍

二.分离(转换)性障碍的其他形式

  • 多重人格障碍
  • Ganser综合征
  • 情感爆发

以上分类会在单独的文章中列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