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行山深处星轺驿触摸于谦的故园梦

在太行山深处星轺驿触摸于谦的故园梦 | 行走泽州

星轺驿古村

星轺驿是从一马平川的中原大地翻越太行山进入山西的第一个古驿站,自古为晋南门户。唐代以后的许多诗文中,出现过这个驿站。星轺,古代天子使节乘坐的车,用以指代朝廷使者。

5月中旬的一天,央视7套“乡约”栏目的主编晓梅老师介绍我加山西泽州县晋庙铺党委书记邢剑虹的微信,说次日让邢书记陪我转一下晋庙铺镇的古迹。我一看邢书记的微信昵称是“星轺驿”,倍觉亲切,便问“星轺驿原来是在您的治下呀?”

在第二天的同游中,邢书记笑言他就是一个“星轺驿丞”,守泽州南大门的。晋庙铺镇是泽州县乃至晋城市最南、距离河南省最近的一个镇。

在太行山深处星轺驿触摸于谦的故园梦 | 行走泽州

星轺驿楼

星轺驿位于晋庙铺镇拦车村。村口存有古驿楼,楼门上书有“晋南屏翰”四字,楼前有一块石碑,用颜体字书“项橐拦车处”。据传孔子应赵简子之邀从卫国去晋国,在边境的驿道上,遇见一群儿童玩游戏,用石头在道中摆了一个城池。孔子的随行让孩子们挪动一下,给马车让道。其中一个叫项橐的男孩反诘曰:“只有车绕城,而无城让车。”孔子觉得有理,赞叹小孩聪敏,于是躬拜称其为师,令弟子绕“城”而过。——项橐七岁而为圣人师,便典出此事。

春秋时代距今过于久远,孔子是否真的登上太行到过此地,是否真的遇见一位叫项橐的男孩,已无法考证。太史公只记录孔子听到赵简子杀鸣渎、舜华的消息后,“临河而叹”,便调转车头回卫国了。星轺驿留下的明、清两代的史迹,却是确凿可考,且载入典籍的。

在太行山深处星轺驿触摸于谦的故园梦 | 行走泽州

在拦车村的关帝庙里,我发现地下躺着一块残碑。村党支部的李书记告诉我,村民把附近收集的一些碑石,送到关帝庙中保存。这块碑不知为何中间被凿出一个圆孔,大约是安置梁柱之用。上面镌刻着两首诗,第一首诗为《明少保于忠肃星轺驿楼》,乃七言律诗,很完整。接下来一首诗的文字因开凿圆孔有残缺,但从“国朝陈廷.....行....开辟.....落木风”等字句,推测出应是清代康熙朝大学士、山西泽州府阳城籍陈廷敬所写。恰好在天井关村时,当地乡老赠我一本内部编印未公开发行的《天井关孔庙》,书中收有陈廷敬《太行》四首,一对照,残缺的正是第一首。从碑文上“国朝”之称可判断是,这块碑是清代所刻。

于少保便是明英宗时期击退瓦剌攻北京保住了大明朝、后被英宗冤杀的于谦,他官至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忠肃”是他被平反后的谥号(明宪宗时于谦被予谥“肃愍”,明神宗时改谥“忠肃”)。全诗兹录如下:

驿楼高架与云齐,暇日登临思不迷。

卷幕全无三伏暑,凭栏陡觉众山低。

闲花故向吟边落,野鸟偏于静处啼。

十六年来成一梦,后人谁为继新题。


在太行山深处星轺驿触摸于谦的故园梦 | 行走泽州

关帝庙中镌刻于谦诗的石碑

于谦此番住进星轺驿时正是盛夏的三伏天,而且他在这个太行之巅的驿站里修整了一些时日。泽州特别是其南部太行山深处,为避暑胜地,“卷幕全无三伏暑”乃是写实,至今犹然。

于少保应该是有史以来经行星轺驿次数最多的名人。明永乐十九年(1421),二十四岁的于谦考中进士,即所谓“释褐”“通籍”,脱下百姓的衣服穿上官服,名字载入朝廷官员的名籍。宣德五年(1430),三十三岁的的于谦以兵部右侍郎之衔任山西河南巡抚,他在晋豫巡抚的职位上做了十八年。

明朝前期的巡抚和中后期特别和清代的巡抚不一样。于谦所做的“巡抚”,职如其名,职责主要是巡视,为朝廷派出的监察官,并非清代巡抚那样是总揽一省民政、司法、监察、军事大权的封疆大吏。明朝一省的最高行政长官是布政使。于谦以后,山西、河南两省巡抚分设。可以说,历史上只有于谦一人曾经长达十八年之久做过负责山西、河南两省的副部级巡视员,他必须在太原、开封两地轮流驻扎,那么常年要经行晋豫之间的星轺驿。我都怀疑这个驿站可能有专属于谦大人使用的客房。

据诗的内容,我认为于谦写这首诗是正统二年(1437),距离他中进士入仕途、离开故乡十六年。于大人站在驿楼上,不由得忆往事,思故乡,觉得十六年来只是大梦一场。那一年河南黄河泛滥,各府州遭遇洪灾,于谦从山西赶赴河南指挥救灾,并上奏朝廷,蠲免了河南受灾各府州的田赋。也有人认为此诗写于1446年,于谦已做了十六年的晋豫巡抚。是年他主持治理黄河水患,于汴城黄河岸铸镇河铁犀牛,并亲作《镇河铁犀铭》与《祭河神文》。期间,夫人董氏病逝,于谦因治河未能临终送别,遂终生不再纳娶。此亦可备一说。

南来北往,多次经停此驿,于谦在星轺驿和泽州留下不少诗文,时令有春、夏、秋三季,我还没有找到冬天在此地写的诗。大约寒冬凛冽,翻越太行不便,于谦一般不会在这个季节上路。

七绝《上太行》,写的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的秋景:

西风落日草斑斑,云薄秋容鸟独还。

两鬓霜华千里客,马蹄又上太行山。

五律《到泽州》,写的是已经过星轺驿,下了太行山进入晋城盆地的泽州城:

信马天将暮,离山路转平。

川紊太行驿,树绕泽州城。

落日翻旗影,长风送角声。

孤云在天际,回首若为情。

七律《夏日过太行》,写的是仲夏五月,太行山深处仍有凉意:

信马行行过太行,一川野色共苍茫。

云蒸雨气千峰暗,树带溪声五月凉。

世事无端成蝶梦,长途随处转羊肠。

解鞍磐礴星轺驿,却上高楼望故乡。

七律《重过天井关回辙庙》,时节为残雪初融的早春:

天井关前策马过,道傍古庙郁嵯峨。

石留辙迹深如许,道在人心耿不磨。

残雪初消山似洗,暖风才动鸟如歌。

自缘景物萦怀抱,莫怪重来感慨多。

诗中的古庙即天井关孔庙,始建于汉代。于谦的时代,这座庙正当孔道之冲,行旅南来,骡马直趋中门。清乾隆年间泽州知府姚学英重修孔庙时,迁址于南面的开阔地带。

在拦车村凉意袭人的关帝庙里,我摩挲着这块残碑,想起了于少保悲壮的一生。这是一位文武兼备的英雄,是中华传统儒家文化滋养出来的精英人物。年少时曾有高僧一见其惊呼为长大后当为“救时宰相”。于谦二十四岁出仕后便以以身许国,巡抚晋豫十八年,为国为民殚精竭虑。

“土木堡之变”中,明英宗轻率地御驾亲征被瓦剌部落俘虏,瓦剌以明朝皇帝为人质,围困北京,国家即刻有倾覆之险。于谦力排众议,反对迁都,推举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钰为监国,后即皇帝位(史称代宗),尊被俘的英宗为上皇,督师守城,挫败了瓦剌的图谋,逼迫瓦剌退兵。此举让明帝国最高统治者易位,自然是冒着极大的风险。当瓦剌认识到人质明英宗已经没有用处时,提出送上皇回北京,已身居帝位的明代宗担心哥哥回来会影响自身的权力稳固,一开始并不同意。于谦为了维护大明帝国的威仪,不能使上皇客死于敌邦,劝说明代宗迎接英宗归京。此举可能给自己带来何种危险,于谦岂能不知?但为了江山社稷,为了国家的尊严,于谦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完全达到“无我”的境界。果然,明英宗回京,被软禁若干年后,趁着代宗病重,发动了“夺门之变”,重新做了皇帝。为了彰显自己复辟的合法性,英宗必须得让于谦死,于谦以“谋逆”罪被冤杀。一个挽狂澜于既倒的民族英雄,最后落了这么个下场。

在太行山深处星轺驿触摸于谦的故园梦 | 行走泽州

拦车村关帝庙曾被改为粮库得以保存

于谦《星轺驿楼》中最后一句“后人谁为继新题”,是一种具有苍茫感的历史之问。谁都明白自己只是旅途中的一个过客,一生也只是时间长河中的过客,文字有着比肉体更长的生命力,自己去后,后世谁还能续写自己的题诗呢?

一百多年后的明朝嘉靖年间,南京兵部尚书刘龙辞官归乡。刘龙是山西襄垣人,襄垣亦属于古上党郡。明代若从北京回襄垣,应该是走太行山东边的井陉入晋,而从南京回来,必须经过星轺驿。刘龙在此写下了《星轺驿和于少保韵》:

太行不与众山齐,万壑千岩入望迷。

未暇日边论远近,只从天下定高低。

旌旗影拂闲云度,鼓吹声兼好鸟啼。

少保经行今几载?细磨碑藓认留题。

这首诗是对先贤的致敬,此时于谦已经昭雪平反,大明朝还需要于谦这样的忠臣。刘龙诗句“少保经行今几载”,亦是历史之问。嘉靖三十三年(1554),刘龙去世,享年78岁。赠太子太保,谥文安。比起于谦,他很幸运。

于谦的性格是刚直的,气质是雄健的,然而他毕竟是个文人,心底里有着诗情画意的柔软。他的诗把家国情怀、恢弘气势和柔情雅怀结合在一起。一个人行走在古老的驿道,登上高高的驿楼,平林漠漠,云水茫茫,思念遥远的故乡,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情感。如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柳永的“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于谦亦如此。“解鞍磐礴星轺驿,却上高楼望故乡”,站在太行山上星轺驿上,望不到故乡,故乡杭州在数千里之外。于谦这样的人,出仕以后,就把一切献给了社稷和百姓,故乡只能在旅途的梦中偶尔出现。“蝴蝶梦中家万里”,感慨宦游之艰难。但犹如等太行山一样,明天醒来,还得往前走,没有退路,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残碑后面所录的陈廷敬的诗《太行》,格调与于谦的诗有所不同,录两首如下:

天井关门跨碧空,太行开辟想神功。

遥连绝塞羊肠尽,下视中原虎踞雄。

嵩岳诸峰元拱北,河源万里远随东。

驿楼斜日凭轩意,回首萧萧落木风。



家山归处路分明,北上车轮梦里声。

每议梁公如盖语,高歌孟德苦寒行。

横遮四塞如长堑,俯抱三川似列城。

午壁亭前方亩地,只应耕凿足吾生。

陈廷敬就是泽州泽州府人,他登上了星轺驿楼,那心情是兴奋的,和于谦望故乡遥远的乡愁完全不一样,“家山归处路分明”,马上就要到家了。陈廷敬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吏部尚书,阳城故里有康熙皇帝御笔所书的“午亭山村”,且以七十五岁高龄寿终正寝,真是皇恩浩荡。比起“救时宰相”于谦,陈廷敬可谓是福禄寿三全的“太平宰相”。于谦作为一位为同族皇朝尽忠的大臣被皇帝冤杀,而陈廷敬却能被异族皇帝善待。一念如此,我真不知道怎么评价。但无论如何,于谦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代表人物,赢得了身后万世之名,后人对其尊崇甚于陈廷敬。

辛稼轩词曰:“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比较于谦和陈廷敬,在生前寿高而多福和死后享千古美名二选一,你会选哪一个呢?

或许每个人的答案不一样。而此刻,我只是触摸着近六百年前于少保的故园梦,想着自己的故园。这个梦,千古游子一般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