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多次北伐,鞠躬盡瘁,為何有人懷疑他北伐的目的呢?

諸葛亮大半生幾乎全部將所有的心血放在了治理蜀國上,後期為了兌現對劉備的承諾,連年用兵北伐中原,留下了千古傳頌的《出師表》。

對於連年不斷的北伐,後世很多人有著各式各樣的看法,有人認為,諸葛亮北伐,其實是以攻為守,保全蜀國,還有人認為,諸葛亮北伐,真正的目的是開疆拓土,蠶食雍涼,更有人提出,諸葛亮之所以北伐,其目的是通過對外戰爭,補充蜀國急需的人才,培養和發現能夠用兵的將領,為日後自己離開做準備。

諸葛亮多次北伐,鞠躬盡瘁,為何有人懷疑他北伐的目的呢?

不管是那種說法,筆者認為都沒有正確的表達出諸葛亮用兵的真正意義所在,因而與大家在共同探討一下。

首先來說一下以攻為守的這種說法,這種說法流傳很廣,大多數人都支持這種說法,在我看來,這種說法並不成立,其原因有兩個。

以攻為守的正確含義可能大部分人理解錯了

簡單的說,就是用進攻的方式打擊來犯之敵,達到防禦的作用,從古到今的戰爭史來看,以攻為守不僅是上述解釋,還應該有另一種解釋,屬於戰略方面的。

諸葛亮多次北伐,鞠躬盡瘁,為何有人懷疑他北伐的目的呢?

從戰略的角度看,和平時期的守應該是一種警戒,警示,而戰爭中的守則是與攻相對立的。

舉個簡單的例子,曹操派遣人策動孫權對荊州發動攻擊,其真正的目的就是為了緩解關羽進攻樊城的壓力,這就是以攻為守。無論從戰術意義上,還是戰略意義上,以守為攻要有一個前提,這個前提就是已經遭到了對方的攻擊,或者敵方已經有進犯的意圖。

諸葛亮北伐,蜀國並沒有遭到攻擊,何談以守為攻。結合當時的大環境,諸葛亮北伐,是經過了數年的精心準備,發動的戰爭是有備而來,表明其意圖絕非以守為攻。

劉備臨終之前白帝城託孤給諸葛亮,為了實現復興漢室,一統天下的願望,諸葛亮在後主劉禪繼位以後就開始準備北伐,整頓吏治,外交上積極尋求結盟,大力發展經濟,平定內亂,以武尚文,先把大後方的一切事情搞定,安心進行北伐戰爭。

諸葛亮多次北伐,鞠躬盡瘁,為何有人懷疑他北伐的目的呢?

反駁北伐以攻為守論

從戰前的環境看,曹魏,東吳都沒有明顯的發動戰爭的意圖,北伐是蜀國單方面挑起的戰爭,劉禪繼位前後,曹魏主要的攻擊對象是東吳,曹丕親率大軍伐吳,其目的就是想首先統一江南,根本不想和蜀國發動戰爭。還有一個有力的證明,也能夠證明曹魏不想和蜀國挑起戰爭,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兵出漢中,一路長驅直入,曹魏根本為想到蜀國會先挑起戰爭,驚慌萬分,曹睿親自率軍趕到長安指揮戰爭。

此一戰,若不是馬謖丟失了街亭,說不定諸葛亮就可以趁機收復長安,潼關等地,其後,諸葛亮又連續北伐中原五次,這種情況,絕不是以守為攻。

諸葛亮為了北伐,傾注了大量的心血,貴為蜀國的宰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職責主要是處理國家事務,然而諸葛亮從公元227.年起開始不斷的用兵北伐,每一次的戰爭,他都是親自指揮,全力以赴,最終積勞成疾,病死在北伐途中。這種情形,用以守為攻來解釋也是行不通的。

諸葛亮多次北伐,鞠躬盡瘁,為何有人懷疑他北伐的目的呢?

綜合上述,諸葛亮北伐絕不是以守為攻為目的,至於有人說諸葛亮藉著北伐,發現和培養大批人才,則更是無稽之談,為了培養人才,也不至於耗費大量的人力,財力去挑起戰爭吧。

諸葛亮北伐的真實目的,說白了很簡單,在追隨劉備以後,他就發誓要光復漢室,一統天下,為了這個目的,他窮其一生,在北伐開始之前,他就說過,北伐的主要目的就是北定中原,復興漢室。

《出師表》裡面有幾句話說的很明確,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途奔俎,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從這裡面不難看出,雖然環境發生了變化,但諸葛亮的奮鬥目標卻沒有絲毫改變,其最終目的還是為了一統天下,復興漢室。

最後,需要指出的是諸葛亮雖然打著復興漢室的口號,卻未見得真正的要去復興漢室,他的目的就是統一天下,完成一番偉大的事業。

諸葛亮多次北伐,鞠躬盡瘁,為何有人懷疑他北伐的目的呢?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古代文人最高的志向,諸葛亮做為其中的一員,自然也以這個為目標,當然,在這其中也不乏他對劉備感激知遇之恩的因素在裡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