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欣赏李商隐七绝《夕阳楼》?

观易通


《夕阳楼》是李商隐写给知己好友萧澣的一首小诗,这首诗写得深情婉转,从景入手,写了花明柳暗、鸿雁孤飞、高楼孤立,这三景就可以感受到,诗人心中是充满愁绪的,最后转入内心的感慨,是触景伤情,把让悲情进入了更为深刻的境界。

《夕阳楼》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

要彻底读懂一首诗,必须要了解其创作背景,李商隐在诗前写了一段小序,是对诗词背景的一个简单概括,序云:

“在荥阳,是所知今遂宁萧侍郎牧荥阳日作矣”。

荥阳在河南郑州,遂宁就是今日四川遂宁。萧侍郎就是萧澣,他曾经在荥阳做过刺史,并修建了“夕阳楼”。

李商隐作这首诗的时候,得到了萧澣被贬遂宁刺史的消息。当时,李商隐还很年轻,他投靠萧澣当了个幕僚,因才华过人得到了赏识,叙中称萧澣为“所知”,就是懂我的人。

后来在唐文宗大和九年,朝廷中的蠹虫们又开始骚操作,萧澣一路被贬,当年九月,李商隐路过荥阳,听到萧澣被贬的消息,心中一酸,独自走上夕阳楼,抚今追昔,故有此叹。

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花明柳暗是风景,应该在登楼之后才能看见,这两句是倒装句。重城是指高高的城楼,李商隐说自己“上尽”重楼,之后还要“更上”夕阳楼,按照我们对古诗词的印象,“更上”一层楼的原因该是欲穷千里目,但李商隐内心是崩溃的,因为此时此景对他来说是一种精神压力,但又无可奈何,必须要上去。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心情不好了,想去某处散散心,但在去的时候心中又很挣扎,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就觉得必须去这个地方看一下。这种状态是非常煎熬的。

李商隐登上楼后,先见到了花明柳暗,说明这是春色烂漫的时节,那应该是万物复苏、生机勃勃啊,应该是峰回路转又一村啊,可李商隐看到的却是绕天愁。人的心绪是怎样的,看到的世界就是怎样的,李商隐此时的愁,笼罩了整个天地间。

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接着,他又看到了鸿雁孤飞,这首诗的结构非常巧妙。起句先是倒装,这里又是顺叙。

天际浩瀚,却只有孤鸿一点,这大概是李商隐联想到了被贬远去、孤苦伶仃的萧澣,是对他的同情和关怀,所以“欲问向何处”;但同时,也可能是对自己的一种同情,“欲问向何处”也是问自己。

萧澣被贬,好歹还有自己这个好友,在夕阳楼上关怀他、同情他,可自己呢,连个关怀的人都没有。好嘛,自己都不知道欲向何处,那可真是悠悠茫然了。

最后一句中蕴含的悲哀凄凉,用清朝学者冯浩的话来说,四个字评语:

“凄惋入神 ”。

从欲问孤雁,到不知的感慨,李商隐的凄婉,就在这一转折当中。

题完这首《夕阳楼》后,李商隐科举中进士,诗名也越来越大,眼看着自己这一生的好日子快来了,可他哪里知道,这一切看似美好的东西,是噩梦来临之前的幻觉而已。还有更多凄婉入神的事,讲伴随李商隐今后的一生。

为之一叹。



也可自话


风格即人。

性格决定命运!

李商隐的一生绝对是个悲剧。

李商隐的悲剧不仅仅是他怀才不遇的悲剧,也不仅仅是他陷入了牛李党争的悲剧,而是整个时代的和他个人性格悲剧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悲剧。

在晚唐时代,原本是壮怀激烈的气息消失了,代之而来的是悲伤的消极的氛围。如日出日落一样,晚唐进入了日暮时期。特别敏感的李商隐感受到了这种变化,他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夕阳仍然是美的,但是已经没有了日出东方时的壮阔,而是充满了一个时代即将落幕的落寞与悲哀。

李商隐的怀才不遇,在晚唐时代是个必然。李商隐深受令狐家族的关照,在李商隐身上是个偶然,而李商隐最终在牛李党争中左右受限,彷徨无措,又是他性格上的必然。总之,李商隐的悲剧,是晚唐时代那些出身并不高贵的普通的读书人共同的命运,这是时代的悲剧,而李商隐不过是这个悲剧中的一个才华横溢的主角而已。

性格和时代的重压,让李商隐的文与人,具有了低沉伤感、缠绵悱恻的风格。我们纵观李商隐的诗歌,何曾发现他开怀过?何曾发现他如李白那样狂妄的大笑过,即使是开心的,他也是很朦胧的表达,属于笑不露齿的那种。低沉、缠绵、沉重、伤感、回忆、愁云惨雾,是他诗歌的总风格,也是他性格的总特点。

而他的这首夕阳楼,更是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李商隐的性格特点——这是一个特别容易感伤的BOY!

《夕阳楼》

在荥阳,是所知今遂宁萧侍郎牧荥阳日作矣。

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

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

夕阳,总是伤感的。李商隐曾经写过“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那样伤感的句子,这一次登上夕阳楼,而且这个夕阳楼还是以前的知己加领导萧侍郎建的,而自己的领导也正在和自己一样,处在被压制被贬谪的状态。也就是说,李商隐和这个夕阳楼的主人,都是属于在唐朝的官场上失意的人物,都是属于在日落之际迷茫彷徨的人。所以,此情此景,李商隐免不了一番悲伤。他悲伤的是什么?悲伤的是怀才不遇,悲伤的是英雄末路,也许他就没有什么明确的悲伤,因为他无始无终不是处在悲伤之中。

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

诗歌是意象的艺术,而意象的选择,又和作者的情感有关。李商隐在登上夕阳楼的时候,看见远山含愁,柳色含悲,所以说是花明柳暗。情感的色彩由明快转向阴暗。我们可以对比一下陆游的哲理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情感和意象都是有阴暗走向积极明快。这就是悲观的诗人与乐观的诗人之间的区别。

李商隐在日暮之时登上夕阳楼,他的情感是低沉的悲哀的。这既是他的性格所致,也是晚唐的时代风气所致。我们可以看到,同样是登楼,盛唐诗人王之涣在登上鹳雀楼的时候,写下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波澜壮阔的伟大诗篇,这就是盛唐的气象,他们是积极的,是昂扬的,是包容一切的,而到了晚唐的时候,李商隐就只有低沉缠绵的悲伤了。这是两种境界的不同,是初唐和晚唐的不同,更是诗人的性格和风格的不同。

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

我们再次强调,诗歌的作者选择什么样的意象和景色,都是由作者的主观情感所决定的。开心的人,他看到的景色是开心的,悲伤的人,看到的景色是悲伤的。所以李商隐在下半段中,选择了孤鸿这个意象,他在问孤鸿,你到底要到哪里去?孤鸿,也是一个悲伤的意象。魏晋时代的著名诗人阮籍 《咏怀诗》中这样写孤鸿:"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苏东坡在被贬到黄州的时候,在最孤独的时候,写下的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那首词,也是自比是孤鸿:"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所以,李商隐去问孤鸿到底要漂泊到哪里,其实这个与孤鸿就没有一点关系,李商隐是用孤鸿来比自己,就像是杜甫在长期的漂泊流浪中,感觉自己是“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白鸥一样。李商隐还能到哪里去呢?他感觉到无路可走的悲哀。他和孤鸿一样,同样是失去了群体,失去了庇护,失去了理想,失去了前路。

他茫茫然,就是一头离群的孤鸿!


好玩的国学


夕阳楼
在荥阳,是所知今遂宁萧侍郎牧荥阳日作矣。
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
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

李商隐此诗作一般认为约作于公元835年,即大和九年。

公元833年,李德裕借文宗欲抑朋党之机,排除异己,萧浣被视为党魁之一,被贬郑州刺史,

至公元835年九月,再贬为遂州司马,不久死于贬所。

此年,亦是甘露事变暴发前期,政治气氛十分险恶与压抑,李商隐曾得萧浣引荐,入崔戎幕,对其深为感激,遂引以为知己。

对于萧浣的被贬,联系自已的处境与当时的政治局势,作者登萧在任时所建之夕阳楼,如今已是人去楼空,诗人触景伤情,内心沉郁,发而为诗。

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

此二句为倒装,倒装句式在唐诗中常被用到,意在突出作者最精警的感受。

如杜甫《登楼》诗首二句“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触目皆春趣,繁花似锦的春天引来的是作者伤感情绪,老杜来不及交代地点,便把最触动内心的感受摆出来。

杜牧《泊秦淮》起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亦然,作者内心凄楚感伤,乃至于秦淮夜色的旖旎靡艳都感受不到。

这种倒置句最具力量感,如果是正叙的手法则减轻了这种富于内心冲击力的感受。

因此,起句精警最能让人为之一振,或一下让人陷入某种情绪体验当中。

李商隐此诗起句效果也是如此,花明柳暗为眼前所见之秋景,色彩明丽浓郁。后三字“绕天愁”写景亦写情,愁指诗人当时的心境,而天愁,则比喻天空阴云密布,暗无天日。作者将景物人格化,又打入了主观的情绪,天之无际,愁亦无涯,最是动人魂魄。

"绕"字点出了诗人目力所极,花明柳暗的景致被放置在了一个阔大阴沉的背景下,触目之景美则美矣,却是缀在阴云密布的天际之下,不觉黯然失色。

次句点出观察的视角——夕阳楼的最高处,居高临下,视线由地面延伸至远天。

此句用了两个“上”字,暗示了诗人内心里的波动,似乎要突破某种氛围,寻找照进心灵的一线光明或一抹亮色,以抒解积郁的愁烦。诗人虽身处楼之最高处,而天又在更高处,这满天的愁云压顶而来,顿使花柳变色,世界一片黯然,笼罩着一层凝重肃穆的气息。

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

第三句望中所见,又发自内心一问,俨然鸿亦成了作者交流的对象。鸿之孤,则失群失偶。古诗中用孤鸿意象表达情绪与心境最有名的莫过于阮藉与苏轼

阮藉《咏怀》诗第一篇: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阮藉处于曹魏集团与司马氏集团的残酷的政治斗争中,不愿违背心志,又不能从中解脱,内心忧愁焦虑,时生穷途末路之悲,只能用猖狂的举动来发表无声的抗议,做诗”“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故其诗有“阮旨遥深”一说。实是残酷的现实中不能自由地发表真实感言与想法。阮藉此诗用孤鸿在夜中的哀号以衬托自己内心的孤独苦闷无处言说的沉郁之情。

苏轼有词《卜算子》中有句”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其内心的孤寂,处境的艰难,与词中孤鸿形成照应,孤鸿的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引发的惊恐,与无人理解的苦况,拣尽寒枝落宿荒洲的幽恨与悲凉,正是苏轼现实处境的真实写照。

李商隐《夕阳楼》末二句一写友人,末写自身。

孤鸿当喻指视为知己的萧浣,其一贬再贬的遭遇,如今虽身向遂州,然前途渺茫。

朋党之争造成的恶劣政治环境,让许多有志之士已不知如何自处,要如何做,该如何做才可善有始终?

诗人应是借着对孤鸿去向的一问,道出对朋友的怜惜与难过之情。

李商隐此诗中的孤鸿意象应是受戴叔伦诗《孤鸿篇》的影响(李商隐《锦瑟》诗句“蓝田日暖玉生烟”即化用自戴叔伦的诗歌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由此可见,戴叔伦对李商隐的诗歌创作是有影响的。)而戴叔伦《孤鸿篇》一诗或可做李商隐此诗中所抒之情的注脚。

戴诗中言孤鸿得遇孤鹓,“共欣相知遇,毕志同栖迟”,惺惺相惜的二禽,遭遇“野田鸱鸮鸟,相妒复相疑”。但最终二禽奋翼起高飞,“焉随腐鼠欲,负此云霄期”,诗歌末句情采飞动,表现出了蔑视小人的傲岸态度。

但李商隐的处境更为艰难,作者《安定城楼》一诗有句云“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道出了怀才遭妒的现实,也可见到戴叔伦《孤鸿篇》末句的影响,诗中李商隐自比鹓,照应《夕阳楼》一诗中的孤鸿,或言自己与萧浣不能伴飞同翔,而自己身世遭遇亦不可预期,无力于把握自己的命运与前途,更惶论能助力友人。

因此末二句才发出此问,更转而想到了自己,处境也不过如此啊,前途一片黯淡。除了苦笑与自嘲,自伤与自怜,其余竟无可奈何了。

悠悠二字,使诗人的情绪绵延无端,更显深切凄伤。


茶香炖鱼


《夕阳楼》是李商隐一首情致深婉的七言绝句,全诗如下:

夕阳楼

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

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两悠悠。

这首诗写唐文宗大和九年(835)秋天,李商隐自注说:“在荥阳,是所知今遂宁萧侍郞牧荥阳日作者。”夕阳楼是萧澣萧侍郞任郑州刺史时所建,后萧被贬遂州。李商隐曾受萧侍郞器重与厚遇,故李商隐登夕阳楼,触景伤情,写下此诗。

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

花明柳暗,本是美好的景物,但伤心人别有怀抱,在李商隐眼中,成了牵惹愁绪的景物。“绕天愁”,不但写出了李商隐愁绪的修长与纷乱,还切合了诗中登高望远的情境。

一二句是倒装,本来是先登高,才看到花明柳暗,才产生漫天的愁绪。李商隐这样写,不仅将内心的愁绪突显了出来,更是使登城上楼的叙述带上了浓郁的抒情意味,显出曲折顿挫之致。

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两悠悠。

李商隐登高远望,但见孤鸿一点,她要飞向哪里呢?这一只孤鸿,自然使诗人联想起被贬远去的萧侍郞,从内心涌起对萧侍郎不幸遭遇的同情,对萧侍郎前途命运的关切。

在关切同情萧侍郎的同时,李商隐忽而顿悟到,自己不也一样吗?萧侍郎的际遇,尚有自己同情,而自己的人生遭遇,又有谁来同情呢?

一个人同情别人的遭遇,往往没有意识到自己原来也是需要同情的人,当他忽然意识到这一点,就会发现自己连给予同情的人都没有了,这最后两句诗中,蕴含着一种深沉的悲哀,一种更深刻的悲剧 。

冯浩《玉豀生诗集笺注》中评:“自慨慨萧,皆在言中,凄惋入神。”


谢小楼


这是二十二岁的李商隐写的一首寄寓深远的诗

写这首诗的时候,正是唐文宗大和九年(835)秋天,李商隐二十二岁。诗歌中的夕阳楼在今郑州,是曾任郑州刺史的萧浣所建。


牛党的萧浣对李商隐有知遇之恩。李商隐家道中落,自己又是长子,早早就品尝过无人帮助时的那份孤独和愁苦,自然知道那份无人相助的孤愁,所以李商隐对帮助过自己的人非常看重,更加知道感恩,这是他的人生信念。

生不逢时的李商隐,一生都在牛党和李党 的权利斗争中挣扎。两党都有过对自己恩重如山的人物,他的人生信念告诉他,对恩人只能知恩图报。所以他的生活很纠结。

郑州,唐代叫荥阳,是李商隐的第二故乡。写这首诗时,赏识自己的萧浣因为“牛李党争”被贬到远州,诗人重登夕阳楼,触景伤怀,无限感慨发乎胸中。当年呵护自己的友人如今自身难保,自己失去了羽翼也失去了知己,好友。加上已经两次科举考试落榜,年轻的李商隐感慨自己的身世像浮萍一般,仕途也难测,灰心丧气,人生的百般滋味俱上心头,于是提笔写下这首寄寓深远的作品,来抒发无法排遣的人生愁绪。

虽然当时李商隐只有二十二岁,虽然写的是春景,但是读者读出的却是能读出一股秋凉之气,不禁让人既赞叹于写作者的高超的表达能力,有同情于写诗的人的无奈和忧愁。写景诗重在一个“情”字,景中自有真情,此诗堪为典范。

《夕阳楼》赏析

夕阳楼

在荥阳,是所知今遂宁萧侍郎牧荥阳日作矣。

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

首句“花明柳暗绕天愁”,李商隐点染一个“愁”字,是统领全篇之眼,是诗歌的“诗眼'。写花,李商隐重在以“柳暗”衬托“花明”,突出花之美艳;用花开正好反衬心绪伤悲,起笔便抓住了读者。最李商隐写出自己那种“泪眼望花”的漫天愁苦。这些愁绪正如柳絮漫天一样无处不在,互相缠绕,飞尽天涯,仿佛整个世界里没有一处是喜悦。

一年前,一向赏识他又对他进行过长期培养的崔戎在兖海观察使任上溘然离世;如今,另一个生命中的知己萧浣又远谪荒州,剩下他自己,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怎么一个愁字了得”!更何况自己有过两次应试不第的经历,人生一波三折,怀才既遇,又高山别了流水,怎不自悼孤独无依?尤其是朋党之争,朝廷里小人当道,真正有才华的人得不到重用,真是前途无望,望洋兴叹。强烈的时代悲剧生发出个人悲剧,而眼前偏偏正是大好春光,真叫人心有戚戚焉。所以,回头来看“绕天愁”三字,字字是实,不仅写出了愁绪之多之乱,更写出了愁绪的无法排解,一上来就满纸皆忧愁,何处觅行舟,愁之深之广可见一斑。

第二句“上尽重城更上楼”,按照常理,一、二句应该调换句序,先说登上城楼,再说放眼望去一片孤愁才好,而这正是作者匠心所在,上来即以忧愁笼摄全篇,使得诗歌中每一个字都浸染了难解的愁绪,如同影视作品中背景及格调的铺陈,可谓之“先声夺人”手法,突出诗人愁绪之浓之深,亦可见跌宕笔法,比起平铺直叙更别有韵致。不但如此,作者重笔巧设“尽”“更”二字,一句之中两处波折,层次顿挫之感全出。

古人登高远望常抒悲怀,大概是高处望去,天地悠悠,无限广阔之天地中,人是如此渺小,故常言悲。此处,登上高城已经愁绪满怀,再登更高的夕阳楼,岂不是上到了忧愁的最高点,怎不让人愁上加愁?其不堪愁伤、欲说还休的心理跃然纸上。这一打破常规的句序的调换,起到了意外的表达效果,可谓构思独到

“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

三、四两句与第一句一脉相承,皆为眼中所见:仰望苍天,天地寥廓,夕阳之下,孤鸿哀鸣,渐行渐远,不知要奔向何处,将来命运又会如何。第一句中的柳暗花明是近景,此句的孤鸿是远景。比较而言,第一句只能算作一个背景,中心之景却是“孤鸿”。

最妙的是孤鸿远飞这个意象,可以看作是比喻远谪的萧浣,一向要好的朋友一朝别离,天南地北不知命运如何,又何时可以重逢;也可以看做,那一点孤鸿,孑然无助,身世飘蓬一般,不正像前途叵测的自己吗?还可以看作失去萧浣的护佑的李商隐孤独无助的形象。这是李商隐诗歌独有的魅力。不但显出诗歌的跌宕之姿,更将一、二句所言之孤愁推到极致,一个意象,让人三叹,回味无穷.

除此之外,“欲问”与“不知”“悠悠”的配合,也能见出曲折来:欲问而不能问、不得问,欲知而不能知、不得知,更增进一层命运叵测之感,可谓一波三折,曲尽其致。这两句诗,其中蕴含着关切、担忧,也生发出对人生命运的伤感,仿佛不单指孤雁、朋友的前路,也不仅仅指向作者自己的命运,从更深的层次理解,也正是人生的共同感伤。以此言之,李商隐的诗歌包含了人生悲情的典型因子,这就不是小家之愁可与比竞的。

结论

李商隐的诗歌的魅力就是可以有不同的解读方法,隐晦曲折,味道不单一,构思不单一,匠心独运之外,独显李氏风致。这首写景诗,写景有主有次,主次相辅相成;历代诗人以“孤鸿”入诗的不少,能将此意象用到厚重的不多。


烟花三月09


夕阳楼位于河南省郑州市荥阳一带,属名胜古迹,也是历代文人黑客雅士倾注笔墨的唐宋八大名楼之一。


李商隐(约813年-858年),字义山,祖籍河南,出生于郑州荥阳,唐代著名诗人,其诗歌文学价值很高,但仕途却不得志。

公元835年9月,李商隐经过荥阳,闻知交萧侍郎被贬,便独自登上夕阳楼,赋诗追忆,仍有孤鸿零落,前途未卜之感。

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

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

——唐代/李商隐《夕阳楼》

这首七言律诗构思巧妙,花明柳暗、绿水青山,在不断的登高,再登高,上尽最高重时,才尽收眼底。然而,越往高处,越是一种难以承受的精神负担,使得绕天愁愁上更愁,更加悠长纷乱。再放眼辽阔天空,一点孤鸿飞翔,云朵悠悠。欲问孤鸿何意,飞往何方?但是,孤鸿虽不知何去,却能自由飞翔。此时,诗人想到知交与自己被贬,感叹自身被一种无形枷锁禁锢着,身不由已,孑然无助,前路渺茫,不知身世自悠悠!

从后两句,释放出诗人内心异常的孤独,却又无可奈何之感叹!


趣味疏谈


“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李义山(李商隐字义山)的诗,总是笼罩着哀愁忧郁的气氛,他的这首《夕阳楼》也不例外。
和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样,柳暗花明的春日,并没有给李义山带来欢快的感觉。在他的眼中,这片一直延伸到天际的明媚的春光,分明是围绕着天地的无边哀愁。诗人自己已经尽了十二分的努力了,但是却总是有着一层又一层的险关在恭候着他。“一山方过一山栏,上尽重城更上楼”。在苦苦的煎熬中,诗人已经感到心力交瘁、身心俱疲了。

满怀忧伤的诗人,看见了一只孤独的鸿雁,正在天空中寂寞的飞着——此情此景,引起了诗人的无限哀伤:“这只和我一样漂泊无定的鸿雁,它将要飞到哪个地方去呢?它的前途和希望的所在,与我一样,是没有明确的地方的!哎,我的身世前途真是太迷茫了,往事和前途,就像那不停的流水一样,不绝而悠悠!”有心理学家说:“一个人的心情,如果总是保持着长期的忧郁,那么,他忧郁的心情就会导致他的身体出现病症。这样的心情一直长期的延续下去,这个人的生命就会缩短。”孤独的人在这里也不去评说这位心理学家这番话的对错,但李义山由于长期的忧郁,终于导致了他的早逝,这却是一个活生生的事实。

(图片是我用手机拍摄的,侵权必究。)


孤独之人


夕阳楼是李商隐的恩人萧澣任郑洲刺史时所建。诗人登楼时,萧已被远贬遂洲,触景伤情,写下了这首深情的小诗。

全诗为: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楼更上楼。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前两句写登楼远望,触景生愁。“花明柳暗"的好景色,在伤怀人眼中,却只是牵愁惹恨之物。“绕天愁"联系登高望远情境,道出了愁绪的悠长纷乱。而“上尽"“更上"语气的强调,则展现了诗人此时不堪重压的心理。第三.四句“欲问"“不知"的转跌,构成了全诗凄惋的风韵。恩人似孤鸿不幸远去,而自己呢?自己的身世连孤鸿也不如啊!

谢枋得说:欲问.不知四字无限精神,此评深得诗人用意。李商隐出身寒微,特别看重所知的器重和厚遇。而此时,赏识和栽培他的崔戎已于一年前去世,另一位对他厚遇的萧澣又远贬。自己两次不第,眼下落拓难遇,诗中尽显诗人人生曲折顿挫心境。

李商隐的诗独具风格,《无题》诗极有名。七绝寄托深而措词婉,此诗即有体现。


原卉诗词


又名《登郑州夕阳楼》

唐·李商隐

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

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

这是李商隐的作品中,不多的手法浅白,但意味深遂的一首诗。

诗人的一生重重坎坷风雨。形容春天里的花明柳暗并不是春光明媚,亦不是引申意义上的拨开云雾见月来,而是一次又一次的迷茫困惑,让人平添无限愁苦。

世事维艰!就像竭尽全力攀上高楼了,蓦然发现,还有更高的楼屹立在前,心里唯有一片悲怆。

无语仰望天空,清寒寂寥,只有一只孤雁在斜阳里孑然飞去。

看到此情此景,忽然才醒悟,现在的自己,原来也和这孤雁一样孑然无助,凄苦伶仃。

此诗写于唐文宗大和九年(835)秋天。李商隐的知己萧澣被贬,李商隐深受萧的器重与厚遇,所以题注称萧为“所知”。后萧澣被贬到远州。诗人登夕阳楼,触景伤情,感慨无端,写下这首情深深愁蒙蒙的小诗。

李商隐出身比较寒微,特别重视“知己”的理解和帮助。一年前,非常赏识和栽培他的崔戎在兖海观察使任上溘然长逝;现在,另一位对他厚遇的知己萧澣又被贬远去,这就使诗人越发感到自己的孤独无助。

而他两次应试不第,也无疑更加重了李商隐怀材不遇的悲慨。再加上当时朝庭中党争纷乱,大环境与个人际遇的浓重阴影,使得这位敏感而重情的诗人尤为凄苦彷徨。

“绕天愁”,形容了诗人内心愁绪的错综复杂,而且与登高望远的特定情境切合。一、二两句,按实际生活次序,应是先登城上楼,后触景生情。

而这样调换次序,一方面是为了要强调诗人登高望远愁更愁的意境,另一方面也为了使登城上楼的叙述带上浓郁的抒情色彩,显出曲折顿挫之意境。古人无论喜怒哀乐,都爱登高上山或是上楼抒发情怀,这仿佛是一种常态。


且从“上尽”、“更上”这种强调的语气中,似乎可以感受到一种不堪承受登高望远所带来的心理重压。

 一个同情别人不幸遭遇的人,往往未有意识到他自己原来正是亟须人们同情的不幸者;而当他一旦忽然意识到这一点时,竟然发现连给予自己同情的人都不再有了,诗人正是感觉到了这一点,最后才以欲问孤鸿,不知身世………二句来比拟、刻画自己的现状:没有最苦,只有更苦!


朝雨轻尘


夕阳楼,始建北魏,曾与黄鹤楼,岳阳楼齐名,为唐宋八大名楼之一,今已毁迹。据考古发现,原址在河南郑州。

自古以来,名川大山,名楼名阁,从来都是诗人才子佳人的文思激发之处。千古年间,无数的文人墨客留下太多的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毕竟面对美景佳境,人人都有一种欲说还休的创作欲望和激情,那怕是现代人,不会作诗填词,也会情不自禁的振臂高呼:”哇,好美“

而面对如此的名楼,作为晚唐著名的诗人,有着”小李牧“之称的李商隐自是诗意大发,文思泉涌了。可作者一生命运多舛,坎坷重重,虽然面对着名楼美景,感受的不是恢宏和雄伟,壮丽与激情,而是面对着秋色沉沉,秋菊暗暗,柳枝枯孤的残秋景象,免不了感怀身世,触景伤情的。

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楼更上楼

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

花明柳暗,作者登楼正值秋风瑟瑟,残阳如血的季节,光秃秃的柳枝在秋风中自然只剩残枝败叶,尽显孤独,毫无生机。对于自感身世飘零,命运不顺的诗人而言,面对这样的情景,自然是没有心思赏花看景了。反而是更增几份忧苦之情。所以愁绪缠天绕地,千丝万缕,不绝不休。一如这高楼,上完一层还有一层,上层更比一层高,一层更比一层难。在这高高的城楼之上,看看楼外天空里独自飞翔的鸿鸟,自然有一股同病相怜的感觉。在怜惜鸿鸟孤苦无依之时,想到自己的身世,甚至觉得自已的身世更忧伤无依。孤鸿尚且还能得到自己的怜惜,可自己连一个同情者都没有呢,反衬一生的可悲之境。全词四句,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柳暗花明,高楼独立,孤鸿切切,愁情绕天,身世悠悠,莫名的让人感受到无比的伤感和萧杀,渲染出一股悲凉的气氛。把诗人那种内心世界的完美的融进了景象之中。手法高明,感人至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