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是一个娶老婆都带“目的性”的人,为何偏偏被刘备打动?

每一个正确决策的产生,来自才智之士的高瞻远瞩,所决之策能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能揭示问题的实质。

诸葛亮"隆中策"的产生,来自他看出动乱时代的演变趋势,并能作出与之相适应的决策,而并非天才头脑的神机妙算。

恢复孙刘旧盟,平定南方叛乱,解除了后顾之忧,诸葛亮便进一步"治戎讲武"。他亲率大军六出祁山,以一州之地与力量超过自己数倍的魏国抗衡,将一生的最后岁月全部投身于北伐事业。

诸葛亮是一个娶老婆都带“目的性”的人,为何偏偏被刘备打动?

孔明兄其实很有背景,混得好基于他善于"利己",娶妻都有目的

其实,孔明兄在当时来说,绝对算是一个有相当背景的"人物"。其先祖诸葛丰曾任司隶校尉司隶校尉位高权重,在西汉位列三公之下、九卿之上。

元帝时,诸葛丰曾案劾贵幸的外戚许章;成帝时,王尊则劾奏丞相匡衡和御史大夫张谭。司隶校尉除监督朝中百官外,还负责督察三辅和京师地区,起到和刺史相同的作用,但它比刺史地位高,相当于当今的中纪委和国家安全局的一种合并。

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硅当过当时的群丞,应该是一个朝中的大臣;叔叔诸葛玄当过太守,太守相当于现在的省委书记。

诸葛亮是一个娶老婆都带“目的性”的人,为何偏偏被刘备打动?

从以上关系来看,诸葛亮是一个有背景有关系的高干子弟。但就当时的情况来讲,单凭诸葛世家的这种关系还不足以对诸葛亮这个天才型的政治家有多大的帮助,要想实现他的"每自比管仲、乐毅"的政治抱负,必须经过其他外力,于是他娶了一个丑老婆。

可能是为了美化诸葛亮,一些人说他老婆很有才,其实这种说法应该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在东汉时期或者说是封建时期,女人社会定位角色就是贤妻良母,不可能有多大的才能。

娶丑老婆自然不可能是奇葩审美作祟,说白了就是为实现他的政治抱负,因为其岳父黄承谚是当地一位很有身份和地位的人,与当时的大军阀刘表是连襟关系,其岳母的家族蔡家也是当地的望族。

诸葛亮是一个娶老婆都带“目的性”的人,为何偏偏被刘备打动?

从诸葛亮娶妻来看,就是有目的的。当时就有人嘲笑他说:"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但为何诸葛亮没有去帮刘表或去做官,其中原因不外乎是高不成低不就吧。一个有鸿鹄之志的人怎么能为几斗米折腰,况且他有吃有穿。

诸葛亮是一个娶老婆都带“目的性”的人,为何偏偏被刘备打动?

选择可能大于努力,只有刘备能实现孔明兄的"先决条件"

孔明兄隐居南阳,是躬耕山野的士子,虽饱读诗书、满腹经纶,但一直未有机会施展才华。所谓"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桐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明主不依",他期待着明主的出现。

难得刘备不辞辛劳、毫无架子,三顾茅庐,求贤若渴。诸葛亮深深为之感动,终于弃隐入仕,登上政治舞台开始施展平生所学,以实现自己的宏图远志。

诸葛亮是一个娶老婆都带“目的性”的人,为何偏偏被刘备打动?

良好的决策能否取得理想效果,必须具有实行的条件和机遇,更要能够正确地贯彻执行。诸葛亮之所以会跟着刘备走,主要还是因为他知道,他才是能"听话听计"的一个君王。

孙、刘联盟抗曹,是"隆中策"的关键内容,也是蜀、吴两国能与魏国三分鼎立的柱石。它的重要意义,孙、刘双方曾有共识,在诸葛亮、鲁肃等人的努力下,双方以各自独有的方式促成了这一联合,并取得辉煌的成果。

诸葛亮是一个娶老婆都带“目的性”的人,为何偏偏被刘备打动?

纵观诸葛亮一生的主要业绩,无论是隆中决策、赤壁之战,还是执政蜀国的文治武功、六出祁山偏师北伐,其中一条贯穿全过程的线索,就是联吴抗曹的进退战略方针。

这是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一条基本国策。诸葛亮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如何提出、建立和捍卫这一政治纲领,使之成为维系蜀汉政权的一根不可或缺的纽带。

而能够帮诸葛完成此等大业的,恐怕在当时的天下,只找得出刘备一人。

诸葛亮是一个娶老婆都带“目的性”的人,为何偏偏被刘备打动?

英雄难过"情"关,另一个原因是"抹不开面",刘老大太真诚了

当年,隆中山高林密,曲径通幽,一派宁静和平的景象。诸葛亮在这里饮酒下棋吟诗,其情也融融,其乐也陶陶。

外面战争连绵,这里却是世外桃源。然而,诸葛亮在饮酒下棋之际和朋友们谈起国家大事。偶尔谈一谈国家大事倒也无妨,可他一谈起来就头头是道、滔滔不绝,让人肃然起敬,美名不胫而走。最后,传到了刘备的耳朵里,刘备正愁眉苦脸的时候听说有这样一个高人,自然是要来请的。

孔明兄也怪可爱,到这个时候才后悔了,还特地藏着避而不见,但刘备又特别有耐心,一次不成两次,两次不成三次。结果,这个世外高人也顶不住了。看来,中国人最难过的是"情"字关,诸葛亮也不例外。

诸葛亮是一个娶老婆都带“目的性”的人,为何偏偏被刘备打动?

后来的千古名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中就能读出,这位谋士为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同时也包含着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不息,直到以身殉职的可贵品质。

如果不是刘备而是刘禅,别说三顾茅庐,就是八顾茅庐之恩,恐怕以当日谋士之才也不会出山辅佐,为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也超越了单纯的"愚忠"的范围,这样的"知遇之恩,死而后已"有很大的爱国爱民的思想成分。正因为爱国爱民诸葛孔明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完成理想事业,也极为符合当时人民群众的某些愿望和要求。

杜甫在《蜀相》中对诸葛亮为国家事业忠心耿耿、奋斗不息的精神给以崇敬,并抒发了对一个未完成事业的贤相惋惜之情。

诸葛亮是一个娶老婆都带“目的性”的人,为何偏偏被刘备打动?

所谓"士为知己者死",人人都说关羽是古今中外"义"的化身,其实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才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义"的化身。

诸葛孔明只是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一个重情义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