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始、把握好人生第一步

慎始、把握好人生第一步

01

相信你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有些事情,只要有了第一次,就会一发不可收拾,后来就会有无数次。所以,任何事情的第一次是最难的。所谓万事开头难,其实这个“难”是双向的,不只是简单的难做。难在难以权衡、难以把握、难以下决心等。如果“第一次”这个关没有把好,走错了第一步,后面就很难纠正过来。所以古人讲“慎始”,也就是说凡事要重视开始。

慎始就是对任何事情的开头要慎重,谨慎迈出第一步。《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中说:“慎始而敬终,终以不困。”汉代贾谊在《新书·胎教》中说:“故君子慎始。”清代李渔的《慎鸾交·待旦》中是这样说的:“此生既能慎始,必能全终。”慎始,是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

俗话说,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如果最初的那个小错误、小漏洞、小诱惑、小妥协、小毛病没有引起我们的重视,最后它很可能会变成击垮我们的罪魁祸首。小时候常听奶奶讲一个故事,说一个小孩偷了别人一根针,他的母亲不以为然,觉得孩子只不过偷了一根小小的缝衣针而已,无所谓。

后来这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地偷东西,小时候偷小东西,长大后偷大东西,直到有一次偷了王府的财宝,被护卫抓住关进大牢。由于案情重大,被判了死刑,临死之前他对自己的母亲说:“真正杀我的人是你!如果我第一次偷针的时候你能严厉地惩罚,我就不会有今天。”他的母亲伤心至极、悲痛欲绝,但这却没有任何意义。这就是俗语“小时偷针,长大偷心”的典故。

好多事情就是这样的,一旦有了第一个突破口,后来就会一发不可收拾。所以古人说:“君子慎始,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所谓慎始,就是戒慎于事情发生之初,在思想上筑牢第一道防线,不存侥幸之心,不越雷池一步。对于信士而言,凡是真主所禁止的事情,一次都不能违犯。无论什么时候,行所当行,止所当止。

汉班固在《白虎通》中写道:“琴者,禁也,所以禁淫邪,正人心也。”后以“禁指”谓琴禁淫邪之意。其实,所有犯罪之人都不是一开始就犯大罪,而是先犯小罪,但只要有了第一次犯小罪的经历,就会慢慢发展,越来越胆大,最后犯下滔天大罪。所以真主告诫我们,对一切罪恶之事,要保持足够远的距离。真主说:“如果你们远离你们所受禁的一切大罪,我就赦宥你们的一切罪过,并使你们进入尊贵的境地。”(4:31)

比如喝酒,有些人本来不喝酒,但只要他坐在酒桌上,经不住别人的再三劝诱,就动心了。也许他本来只想喝一杯,但只要他喝了第一杯,就会接二连三地喝好多杯,直到酩酊大醉。所以,凡是坐到酒桌子上的人,都被视为饮酒者,教规上认为同桌同罪。由此可见,对于预防犯罪,“远离”永远是第一步,也是重要的措施。假如你拒绝不了第一步,第二步就更无法抗拒了。

常言道,欲做事,先作人;欲作人,先正心;欲正心,须慎始。“第一次”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有些事情只要做了一次,就意味着做了一百次、一千次、一万次。生活中很多人都在讲坚持,但真正能做到坚持的人并不多。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没有把握住第一次,往后再怎么弥补,也回不到当初了。

如果说坚持一件事情的难度为10分,那么8分就在于开始。往后的坚持只剩下了2分的难度。坏事情是这样的,好事情也是这样的。比如跑步锻炼,不能坚持下去的人多。但是,大多数人却是没有开始跑。只要开始跑,坚持下去的可能性就有50%。而那些没有开始的人,当然100%地放弃了。

那些没有坚持下去的人,其实也是由于第一次找到了借口。比如今天太忙了,明天再跑吧;今天太累了,明天再跑吧;今天心情不好,改天再跑吧,等等,当他第一次找到了偷懒的借口,就等于打开了放弃的缺口,放弃的思想就会萌芽,后面就会出现接连不断地借口,直到最后完全放弃。

我每天都要写篇短文,从2011年坚持到现在,中途没有停过一天。其实我也有顾不上写的时候,比如生病、开会、讲课、外出参加活动等。很多次有理由停下来,但我还是咬紧牙关没有停。大不了晚上少睡一会。当然,每次出门要带电脑,也给我加了不少麻烦。为什么不停下呢?就是怕一旦停一次,就会有第二次,后面再坚持不下去了。

因为没有停下来的打算,所以大脑里没有停的这个意识。如此一来,那些本来可以成为“借口”的因素,反而变成了写作的“素材”。比如生病的时候写健康,可以写出平时感悟不到的东西;在老家忙得筋疲力尽的时候写时光、写精力,那些句子也是平时坐在楼房里悟不出来的。被人伤害了,心情非常低落的时候写忍耐,写误解,甚至写愚蠢的危害性,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也许某一天真的会停下来,再也写不下去了,那是真主的定然,一切全凭真主的意欲。但是,我们不能找借口,不能替自己的懒惰开脱,这是我们可以做到的。记得作家村上春树说过,因为不想跑步,所以要去跑步。因为从未有过一次“偷懒”,所以他坚持跑了几十年。坚持做一件事情确实很难,因为我们总有不想做的时候,总会找到放弃的理由,让自己处于轻松舒服的状态中。

我们应该明白一个道理,即使坚持下去很难,也不要轻言放弃。只要你不让它发生第一次,就会一直坚持下去。因为放弃一次,紧接着就会有第二次,第二次放弃比第一次容易多了。美国有位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项有趣的实验,他选了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一辆车停在某个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贫民社区。

两辆车放了好几天,都平安无事。心理学家就把贫民区那辆车的车牌摘掉,天窗打开,结果那辆车当天晚上就被偷走了。而放在中产阶级社区的那辆车,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后来,心理学家用锤子把车玻璃敲了一个洞。结果仅仅过了几个小时,那辆车就不见了。

后来,有人以这项实验为基础,提出了“破窗效应”理论。意思是当一间房子的窗户破了,如果没有人去修补,过不了多久,其他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打破。路旁的墙面上出现了一些乱七八糟的涂鸦,如果没有被及时清洗掉,很快墙上就会布满更多不堪入目的东西。

实验证明,人们在特别干净的地方是不好意思扔垃圾的。可一旦地上出现了垃圾,人们就会毫不犹豫地随地扔垃圾,丝毫不觉得羞愧。可见,凡是好的东西,人们都会自觉地保护它。而再好的东西,一旦有了第一次被破坏的迹象,人们就会不自觉地放任其变得更坏。所以,我们要守护好自己的第一次,不要有一次放纵的机会,一生都是干净的。

慎始、把握好人生第一步

02

明·何良俊的《四友斋丛说》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说人做官犹如“一袭白袍”,一旦不谨慎使白袍上沾上一点“墨”,后面黑点就会越来越多,最后永远也洗不干净了。这就是“白袍点墨,终不可湔”的由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任何事物发生变化,都是从第一次开始的,然后从少到多,从量变到质变。“第一次”是量变之始,质变之源,假如白袍上没有第一个墨点,便不会生出后面许多污点来。

万事皆有初,欲善终,当慎始。人一旦心存“一次不要紧”的侥幸心理,心灵中只要染上第一点“墨”,就失去了预防犯罪的“第一道防线”,紧接着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进而势不可挡,一溃千里,最后让放纵彻底淹没了自己。因此,白袍点墨,终不可湔,是古人给我们留下的一笔宝贵遗产,让我们时刻保持慎始精神。

明朝的张瀚曾经担任过御史,他写过一本书叫《松窗梦语》。有一次他去拜见都台长官王廷相,王廷相给他讲了自己经历过的一个小故事。有一天,他乘轿进城,因为刚刚下了一场过雨,街道上的水抗很多。一个轿夫因为穿的是新鞋,所以一直择地而行,就怕弄脏了鞋子。后来由于轿夫一不小心踩到了泥水,一只鞋被弄脏了。于是,他便“不复顾惜”。无所顾忌地向前走,再也不会小心翼翼了。

张瀚从这个小故事中悟出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慎始才能善终。后来,他升任明朝吏部尚书,建树颇多,一生没有犯过大错。这个故事告诉今天的我们,人一旦“踩了泥水坑”,便会放松戒备,心理上认为,反正“鞋已经脏了”,一次是脏,两次也是脏,于是便不再怕“踩泥坑”了。这就是许多人对自己的气节“不复顾惜”,直至万劫不复之地的原因。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人本质上都是好的,就是因为偶尔一次“湿鞋”,思想开始松动,在“第一次失足”后,开始放纵私欲,不顾廉耻,一错再错。有些人在“下不为例”的安慰中放松了警惕,一步步走向罪恶的深渊。坏事是这样的,好事也是这样的。真主说:“你说:‘我确已奉命崇拜真主,忠诚地顺从他。我奉命成为第一个顺从的人。’” (39:11-12)

想必人祖阿丹和夏娃的故事,大家都知道,这在天启的经典中都有过记载。阿丹当初是真主用泥土造成的,后来真主又创造了夏娃,成为他的妻子。他们二人住在乐园里,享受着无尽的恩典。后来恶魔诱骗夏娃偷吃禁果,违抗了真主的禁令,夫妇二人被赶出乐园。很多人听完这个故事替他们感到惋惜,这二人享受着真主慈悯的那么大的恩典,怎么会犯那么低级的错误呢?

其实,他们二人最初的警惕性还是很高的。后来,恶魔在蛇的帮助下混进乐园。为了诱骗他们,恶魔真是下足了功夫。它扮作信士的模样,在那棵树下“虔诚”地做礼拜长达300年。这在夏娃看来,是一位“教门”人啊!于是,便放松了警惕,慢慢接近它。恶魔诱骗夏娃的手段是:“真主只不过让你们不要吃禁果,并没有说不可以尝一尝呀,你可以尝一尝,尝一次没有关系的。”就是这句话,打动了夏娃的心,她在好奇心地驱使下,偷吃了禁果。

今天我们听恶魔的这几句话,是不是感觉有些耳熟?多少年轻人被拉下水,就是被这么教唆的。很多悲剧就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抱着“试一试”“尝一尝”“看一看”的态度发生的。他们哪里知道,有些事情,做一次就等于一万次。

夏娃就因为犯了这一次错,他们夫妇从此便赶出乐园,贬来到人世间来受苦。这个故事在其他尊教经典中也有记载,有些还很详细。后来真主派遣我们的圣人后,又把它启示给我们的圣人,让圣人告诉我们。凡是犯罪的事情,没有第一次,也没有“试一试”“尝一尝”之说,一次足以让人彻底完蛋。

今天,西方社会认为偷吃禁果是人类的原罪及一切罪恶的开端。其实,易思俩目并没有原罪之说,但是,我们都是阿丹和夏娃的后代,都在为祖先的失足而买单,却是不争的事实。比如女人从此来月经,人性中充满了私欲等,这就像某个人成为杀人犯后,理论上他的子女不会承担法律罪责,但犯法的父亲被枪决后,子女们一定会受到伤害,他们从此要过上没有父亲庇护的艰难生活,背上“杀人犯后代”的恶名等。

近年来,我们从政府查处的一些违法案件中发现,凡是被查处的贪官几乎都是因为没有守住第一道防线,在犯罪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后身败名裂。他们中有些人一开始并没有做很离谱的事情,只是占了点小便宜而已。殊不知,凡事就怕开头,只要有了第一次,便会丧失警惕性,在私欲和贪腐的诱惑下向恶魔缴械投降。后来越陷越深,不能自拔。

欧阳修说,君子“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名节或操守,无疑是最珍贵而又最脆弱的东西。所以,我们一定要把握住自己,认真对待自己的言行,在诱惑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冷静的目光,以一颗敬畏的心对待生活、对待人生。不要说违法犯罪的事情,即便有怀疑的事情,也要远离,千万不要出现第一次。要记得只有慎始才能善终的道理。

经典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人常年在山上礼拜修行,但他总感觉自己的功修不能深入,心想自己坚持了这么久,怎么就没有什么一点“感应”。他认为自己的修行还是不得要领。一次偶然的机会,伊卜厉斯发现了他这个弱点,便化妆成一个道骨仙风的白须老者,来到他家。他看到如此“有道行”的人,便向它请教修行的秘诀。

伊卜厉斯给他说,我当年和你一样,白天封斋,晚上彻夜礼拜,但是功修没有一点“进步”。后来我犯了一次错误,然后为此而痛哭流涕地忏悔,很快就找到了做功修的感觉。从此我的功修大为进步,仿佛成仙了一般。这个人赶紧问,那我应该犯一个什么样的错误,才可以达到如此境界?

伊卜厉斯告诉他,你下山去,翻过一道山梁,有个酒馆,你买一些酒喝了就可以了。这个人很犹豫,毕竟喝酒是真主严格禁止的禁令。但他经不住恶魔的再三唆使,下山找到了那个酒馆买了酒,喝酒后便醉倒了,当晚和买酒的女人发生了关系。天亮时酒醒了,他发现自己竟然犯了奸淫大罪。这时伊卜厉斯在他耳边提醒,赶紧杀了这个女人的丈夫,否则他会杀了你。

这人匆忙中杀了酒馆的男主人,这时卖酒的女人大哭大叫起来,引来附近的村民,众人把他扭送到官府。由于杀人案情很清楚,他也供认不讳,而杀人偿命是天经地义的事,他很快就被判处了绞刑。当他被绑在木柱上,准备行刑时,他的内心恐惧到了极点。这时,伊卜厉斯来到他面前说:“现在除了我,谁也救不了你,只要你崇拜我,我就可以救你。”

这个人此时已经彻底绝望了。他说:“我现在被绑在这里,如何崇拜你?”伊卜厉斯说:“很简单,你只要向我点个头,就可以了。”这个人就轻轻点了一下头,这时,伊卜厉斯发出一声得意的狞笑,扬长而去。只听刑场上一声吆喝,绞刑开始了。就这样,这个人死于无伊玛尼,临死时变成了一个无信仰的隐昧者。

从一个几十年如一日,昼夜不停干功课的修士,最后变成隐昧者而死,就是因为开始的那一杯酒。这个故事估计像我这个年龄的人小时候都听过,想必大家记忆犹新。它不仅给我们说明了饮酒的危害,也说明了没有知识的瞎汉干“教门”,往往容易变成糊里糊涂地瞎“虔诚”,很容易被人误导,走火入魔。所以,穆圣说过一句名言:“睡觉的学者,强于礼拜的修士”,原因就在这里。

恶魔诱导人,往往都是用小事情来诱惑的。不是小恩小惠,就是小错小过,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放松警惕。如果你在那些小事情上守不住自己,一旦有了第一次,后面就彻底沦陷了。就像农夫为了防止野狗而扎的篱笆,如果野狗的头能进来,那么,它的身子就会完全挤进来,再也挡不住了。

如果你认为上面故事中的那个人第一次犯罪是喝酒,那就错了。其实他第一次犯罪是迷信那个“教门人”,这是非常隐蔽的错误,今天我们周围很多人依然在犯这样的错误。每当看到道貌岸然的“老者”,就想当然是个“教门人”,就会对他们言听计从,什么时候把自己拉下水都不知道。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强调要多读经典,加强学习教门知识的原因。

如果你认为那个人犯的大罪是杀人,那也错了。他犯的最大的罪是竟然把生的希望寄托给那个“人”,向恶魔伊卜厉斯点头。在他点头的那一瞬间,伊玛尼便失去了。所以,历代先贤告诫我们,不能随便向任何人点头哈腰。虽然中国传统文化把鞠躬当作礼节,其实那个动作对于信士而言是很危险的。也许某一次向人鞠躬,就彻底失去了伊玛尼,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一个人这辈子会走什么样的道路,活成什么样的人,与他起初所交往人有很大的关系。有多少人,只因为当初结识了一个人,结果走上了一条道路。有的道路是好的;有的道路是坏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慎始的重点就是结识人。因为那是一切成就的开始。所以《教门八大原根》中有一条,叫“远奸近贤”。

真主说:“你们当信我所降示的,这能证实你们所有的经典,你们不要做首先不信的人,不要廉价出卖我的迹象,你们应当只敬畏我。”(2:41)这里的“首先”二字,既包含“第一个”“第一次”等意思,也包括“坏的开始”等意思。可见,慎始,是真主明确告诉我们的第一戒律。

慎始、把握好人生第一步

03

写书法的人都知道首字领篇的道理,每一幅作品开始的第一个字,决定了整篇的谋篇布局。准确地说,第一个字起着排头兵的作用,它的笔画轻重、结构大小及体势意态,都将引导后面的笔画,进而牵涉整篇的体裁。这和我们做任何事情一样,开始那一步一定要走好,否则,后面很难再调整过来。

不只是写书法、写文章,我们平时说话也是一样的。如果第一句说错了,后面就会跟着错下去。有些场合,也包括在群里交流,第一句话起了个什么“调”,后面就很难扭转过来。所以,真主教我们做任何事情前先念太思米,这件事就是吉庆的。先贤们也很有智慧,在每个场合讲话前,先要读一段赞主赞圣的句子。即便是平时见面,也要先说一声赛俩目,用“祝你平安”来开一个好头。

有时候,别人说完一个观点,或展示一个作品,我们会随意评论一句,如果第一句话是肯定的,后面就会不断地肯定,并且会找出很多肯定的理由。如果第一句话是反驳或不赞成的,后面就会越说越严重,对方越解释你就越生气,最后会找出一连串反驳的理由。所以,无论开会还是社交场合,第一句话都非常重要。

明白“慎始”的道理,我们就会自觉地增强自身免疫力,在思想上筑起抵御罪恶的堤坝,不留一点缺口。有人认为贪占一点小便宜无所谓,其实大恶就是从小错开始的。古人云:“见微知著。”《菜根谭》中有这样一段话:“一念收敛,则万善来同;一念放恣,则百邪乘衅。”因此,我们要时刻防止伊卜厉斯的教唆,常读经典以净化自己的心灵,从源头上提防失足,时刻记得“慎始”二字。哪怕一点很小的违法之事,也要躲得远远的。

俗话说:“教妇初来,教子在怀。”这话确实有道理。刚结婚那段时间,新媳妇初来乍到,环境还不熟悉,那时的她是比较谨慎的、谦虚的,容易接受新观念,正是学习家庭文化的好时机。但是,有些家人的做法却颠倒了,把新媳妇当成姑奶奶供奉,时间长了便惯出了坏毛病,好吃懒做,横行霸道。终于有一天,全家人都忍不下去了,这才开口说教,已经迟了。这时唠叨非但不起任何作用,而且十有八九会导致吵架离婚。

小孩生下来,一家人喜欢得不得了。有些孩子两家人轮流伺候着。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加上爸爸、妈妈,六七个人24小时围着一个孩子转。孩子就是皇帝、就是太阳,要什么给什么,从小没有经历过一点挫折或打击,也不知道什么叫礼貌、谦让、尊卑、忍耐等,在这样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一旦遇到挫折,比如考试成绩不好、老师批评几句,或者感情发生变故,精神就会立马崩溃。所以,近年来为一点小事而跳楼自杀的孩子很多。

过去的人们常说,“三岁看大”。也就是说,孩子在三岁以前一定要教育好。三岁前的教育决定了一生,以后就来不及了。而我觉得现在的孩子,一岁半以前就要教育好,因为现在的孩子普遍懂事早,而且非常聪明。如果凡事都由着孩子的性子来,从小没有什么约束,没有什么畏惧,这些坏习气就会成为他人格的一部分,以后很难被纠正过来。

父母不仅给子女遗传了生理基因,也应该塑造孩子的人格和品质。谁家的孩子都是宝贝,但是,爱孩子要“真爱”,而不是“溺爱”,否则,便应了那句老话,惯子如杀子。从混沌初开的孩童,到学会用自己眼光看世界的成人,孩子的信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离不开家人的言传身教。一定要在孩子在怀抱中就开始教育,一旦他们到了可以满地跑,不需要大人抱的时候,就已经来不及了。慎始,对教育子女来说,更为重要。

对于我们每一个人而言,人生最初的那一两年都是至关重要的,那是一生幸福的基础,就连味觉都是那个时期形成的。幼儿家庭教育是任何学校无法代替的,既不能马马虎虎,也不能拔苗助长。通过家庭环境、气氛,父母平时的生活习惯,如礼拜功修,诵读经典、待人接物的方式、平时说话的语气、日常行为等,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塑造孩子良好的人格与基本素质。

慎始,让我们知道“第一次”的重要性。我们从一出生开始,就经历着无数个第一次。第一次学走路,第一次学说话,第一次识字,第一次出远门,第一次去寺里,第一次礼拜……文学作品里的第一次,总是那么浪漫美好。而现实生活中的第一次也是很有意义的,有些“第一次”让我们终身难忘。

有些第一次会成为我们人生的转折点。就是因为不经意的那一次,我们成了今天的这个样子,再也回不去了。有许多过往不能重来,有许多人不能再回到最初相遇的状态。但是,这已经不重要了,因为我们经历过了,懂得了。我们只着眼于未来,未来还有无数个第一次,等着我们去实践。

那些错误的第一次,会成为我们生命中的伤痕,很难从记忆中消失。但它就像一个警钟,提醒我们千万不要再走那条路。而生命中那些美好的第一次,也会成为我们人生的标记,给我们的回忆增加甜蜜的味道和绚丽的色彩。无论如何,当明天的太阳升起的时候,我们庄严地迈出第一步。慎始,成为一生的功课。

守身如玉当慎初。而作为信士的我们,不但要慎始,还要慎微。小事、小节中有魔鬼,一定要重视,千万不能有一次失误。无论多小的事情,都要有原则、有底线、有形象、有人格。孔子曾说过:“事君慎始而敬终”,人生之路多曲折,能善始善终专注坚毅者,才能从容以待,获得两世的吉庆。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说过:“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由此可见,第一步是何等重要。

有时候,第一次也许真的是失误了,所以古人立下了这样一个规矩:对人有再一再二,没有再三再四。意思是,有时候别人说错了一句话,做错了一件事,如果真的是出于失误或大意,我们可以原谅。但是,事不过三。也就是说,只能允许他错两次,不能给他第三次机会。如果你让一个人连续骗你三次以上,那就不是骗子的问题,而是你比骗子更可恶。

事实上,一个人的行为,往往是会重复的。不信你回忆一下,那些凡是欺负过你一次的人,很可能会有下一次,以及后来的无数次。所以,与人交往时,对自己要严格要求,不能说假话,不能占人便宜,不能失信于人,一次也不行,因为一次就是一万次!而对别人,你最多可以原谅他两次,其实,从第一次开始就要注意了,第二次是给他最后一次机会,绝不能有第三次。

以前的父母教育孩子,从早晨起床穿衣服时就不断重复一句话:第一粒纽扣要仔细看,一定要扣对!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后面就会一错再错,最后便是衣冠不整。下过象棋的人都知道,如果第一个棋子落错了位置,便会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慎始,在任何地方都同样重要。尤其年轻人,从一开始就要选择好方向,因为你迈出的第一步,基本上就决定了你人生的方向。

一年之际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每天早晨的第一件事,就是做晨礼,这是一天最好的开头,礼过晨礼的人和没有礼过的人,这一天的精神状态完全不一样。当你把握好了每一个早晨晨礼的机会,你的人生就是吉庆的。晨礼后,你再读上几段经文,就把握住了这一日之晨,必然会迎来与众不同的一天 。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每一天我们认真迈出第一步,脚踏实地地做好本质工作,勤奋敬业。要知道,自己的人生自己把握,自己的未来是自己的,不能有任何含糊。你要记得自己最终要回去的那个地方,你要不断地提醒自己,为它而准备了什么?因为那是躲不开的道路,也是逃不掉的归宿。只要你能记住这一点,事情不管多难,也会咬牙坚持下去。其实,当你勇敢地踏出第一步时,你离真主就很近了,乐园离你的距离也就缩短了。

只要你在真主的道路上勇敢地迈出第一步,人生的基础就打好了80%。接下来,你的前方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心中就会有一盏明灯,把你前进的道路照得通亮。只要你不停地向前,就会变得更加坚强,足以承担起真主赋予你代治者的使命。此后,你也许会受一些挫折,但绝不会被打败。那些丑恶或肮脏的东西,一定会远远地躲开你。你的一生都是高贵的、吉庆的。

最后提醒大家,每周五是主麻日,应该去寺里参加聚礼,千万不可缺席。让我们再学习一段尊贵的经文,祈求伟大的真主赐福我们每一位,身体健康,两世吉庆。真主说:“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朝向,你们应当争先行善。你们无论在哪里,真主都会把你们集合起来,真主对于一切事物确是全能的。”(2:14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