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平乐看宋朝为什么称为华服之冠

王凯、江疏影的新剧《清平乐》最近爆火。作为历史上少见的以“仁”命名的帝王,宋仁宗本身也有很多趣事值得我们了解,今天就借着这帮部剧,带大家梦回大宋,看看宋代的美学,聊聊这部剧的服道化到底还原多少宋代历史,宋代的服装为什么又被称作华服之冠的?

从清平乐看宋朝为什么称为华服之冠


1、宋代皇帝朝服:通天冠服制度

从清平乐看宋朝为什么称为华服之冠


通天冠,是皇帝礼服制度里一种礼仪性梁冠,也称卷云冠、高山冠,其形如山,正面直竖,以铁为冠梁。《后汉书·舆服志下》:“通天冠,高九寸,正竖,顶少邪(斜)却,乃直下为铁卷梁,前有山、展筒、为述,乘舆所常服。”楚庄王通梁组缨似通天冠,秦时采楚冠之制,为乘舆所常服,至汉代百官于月正朝贺时,天子戴通天冠。 按通天冠自秦代为帝王礼仪场合所专用(皇帝在大祀、庆成、正旦、冬至、圣节及颁诏开读、进表、传制等重大典礼时使用的礼服,其基本样式是衣与裳搭配制),至明初,历代皆有,清代废除。 关于皇帝朝服即通天冠服,脱脱《宋史•輿服志三》卷一百五十一,载:通天冠(朝服绛纱袍)。二十四梁,加金博山,附蟬十二,高廣各一尺。青表朱裡,首施珠翠,黑介幘,組纓翠緌,玉犀簪導。絳紗袍,以織成雲龍紅金條紗為之,紅裡,皂褾、襈、裾,絳紗裙,蔽膝如袍飾,並皂褾、襈。白紗中單,朱領、褾、襈、裾。白羅方心曲領。白襪,黑舄,佩綬如袞。大祭祀致齋、正旦冬至五月朔大朝會、大策命、親耕籍田皆服之。 为“用北珠卷结于冠上,有二十四梁。戴这种冠时需穿织成云龙纹的绛色纱袍,并用黑色缘其领、袖及衣裾,系以绛纱裙(即裳),内衬白纱中单,领间系垂白罗的方心曲领,腰间束以金玉带,前系蔽膝,系佩绶,穿白袜黑舄。”在祭祀、大朝会、大册命等重要场合才穿,是仅次于衮冕服的一种衣服,为帝王专用。脖子上戴的那个就是“方心曲领”,最早出自北齐的朝服,据考证,是沿袭了汉制的“曲领”,是一种起衬领作用的内衣,样式近乎方形的布片,可以用来防止衣领雍起,起压贴的作用,有天圆地方的寓意。马瑞临在《文献通考》中记载:“今朝服有方心曲领,以白罗为之,方二寸许,缀于圆领之上,以系于颈后结之或者袷之”,这个倒不是帝王专用。

从清平乐看宋朝为什么称为华服之冠


从清平乐看宋朝为什么称为华服之冠


从清平乐看宋朝为什么称为华服之冠


从清平乐看宋朝为什么称为华服之冠


从清平乐看宋朝为什么称为华服之冠

2、宋代官员朝服(制度化具服):梁冠朝服制度

从清平乐看宋朝为什么称为华服之冠


从清平乐看宋朝为什么称为华服之冠

朝服是东汉开始至明代历朝君臣在大祀、庆成、正旦、冬至、圣节及颁诏开读、进表、传制等重大典礼时使用的礼服。其基本样式是衣与裳搭配制,朝服衣裳部分统称绛纱袍,细节包括梁冠(进贤梁冠)、赤红罗衣、白纱中单(两者皆以青饰领缘)、赤红罗裳(青色衣缘)、赤红罗蔽膝。 关于宋代群臣的朝服制度据《宋史·舆服志四》卷一百五十二记载: “朝服,(按搭配梁冠类型的不同细分成三类)曰进贤冠服(宰执以下群臣服用),曰貂蝉冠服(宰执及以上三公服用),曰獬豸冠服(台谏官服用),皆朱衣朱裳(衣、裳主色底色都为红色),宋初之制。 进贤五梁冠:涂金银花额,犀、玳瑁簪导,立笔。绯罗袍,白花罗中单,绯罗裙,绯罗蔽膝,并皂缥襈,白罗大带,白罗方心曲领,玉剑、佩,银革带,晕锦绶,二玉环,白绫袜,皂皮履。一品、二品侍祠朝会则服之,中书门下则冠加笼巾貂蝉。三梁冠:犀角簪导,无中单,银剑、佩,师子锦绶,银环,余同五梁冠。诸司三品、御史台四品、两省五品侍祠朝会则服之。 御史大夫、中丞则冠有獬豸角,衣有中单。两梁冠:犀角簪导,铜剑、佩,练鹊锦绶,铜环,余同三梁冠。四品、五品侍祠朝会则服之。六品以下无中单,无剑、佩、绶。御史则冠有獬豸角,衣有中单。袴褶紫、绯、绿,各从本服色,白绫中单,白绫裤,白罗方心曲领,本品官导驾,则骑而服之。”


从清平乐看宋朝为什么称为华服之冠


从清平乐看宋朝为什么称为华服之冠


从清平乐看宋朝为什么称为华服之冠

又载“进贤冠以漆布为之,上缕纸为额花,金涂银铜饰,后有纳言。以梁数为差,凡七等,以罗为缨结之:第一等七梁,加貂蝉笼巾、貂鼠尾、立笔;第二等无貂蝉笼巾;第三等六梁,第四等五梁,第五等四梁,第六等三梁,第七等二梁,并如旧制,服同。 貂蝉冠。一名笼巾,织藤漆之,形正方,如平巾帻。饰以银,前有银花,上缀玳瑁蝉,左右为三小蝉,御玉鼻,左插貂尾。三公、亲王侍祠大朝会,则加于进贤冠而服之。 獬豸冠。即于进贤冠其梁上刻木为獬豸角,碧粉涂之,梁数从本品。立笔,古人臣簪笔之遗象。其制削竹为干,裹以绯罗,以黄丝为毫,拓以银缕叶,插于冠后。旧令,文官七品以上服朝服者,簪白笔,武官则否,今文武皆簪焉”

从清平乐看宋朝为什么称为华服之冠


从清平乐看宋朝为什么称为华服之冠


从清平乐看宋朝为什么称为华服之冠


从清平乐看宋朝为什么称为华服之冠


从清平乐看宋朝为什么称为华服之冠


从清平乐看宋朝为什么称为华服之冠


从清平乐看宋朝为什么称为华服之冠


从清平乐看宋朝为什么称为华服之冠


从清平乐看宋朝为什么称为华服之冠

3、宋代皇帝公服:衫袍、履袍、䙆袍制度

从清平乐看宋朝为什么称为华服之冠


从清平乐看宋朝为什么称为华服之冠


从清平乐看宋朝为什么称为华服之冠


从清平乐看宋朝为什么称为华服之冠

关于皇帝公服所用红色开袴衫袍,脱脱《宋史•輿服志三》记载,不开衩的圆领大袖袍—衫袍(赭黄色和浅黄色圆领大袖,衣身不开衩)。衫袍。唐因隋制,天子常服赤黃、淺黃袍衫,折上巾,九還帶,六合靴(六瓣黑靴)。宋因之,有赭黃、淡黃袍衫,玉裝紅束帶(单挞尾绕胸革带),皂文鞞,大宴則服之。

从清平乐看宋朝为什么称为华服之冠


从清平乐看宋朝为什么称为华服之冠


从清平乐看宋朝为什么称为华服之冠


从清平乐看宋朝为什么称为华服之冠

衣身开衩的圆领大袖袍—袴袍。又有赭黃、淡黃袴袍,紅衫袍,常朝則服之。其制,曲领大袖(圆领大袖,衣身左右开衩),左右开衩,下无横襕(上下通裁),束以革带,幞头(平脚长翅幞头纱帽),乌皮靴(黑色皮靴)。国朝之制,君臣通服平脚幞头,乘舆或服上曲焉(皇帝有时候会戴冲天翘脚幞头)。其初以藤织草巾子为里,纱为表,而涂以漆,后惟以漆为坚,去其藤里,前为一折,平施两脚,以铁为之。

从清平乐看宋朝为什么称为华服之冠


从清平乐看宋朝为什么称为华服之冠


从清平乐看宋朝为什么称为华服之冠

有朋友说,宋人衣冠服饰与器物很养眼,有种高级的美,近古美学是从北宋开启的,宋以前的(物化形象)美则美矣,但会有一种疏离遥远(略显陌生隔膜)的感觉,例如看唐朝美人,必须放下现在的审美观去欣赏,从宋朝开始,美的表象形式与现在人熟悉的越来越趋近,这种感觉与领悟力还是很准确的。 另外再多说几句,晚清学者严复指出:“若研究人心政俗之变,则赵宋一代历史,最宜究心。中国之所以成为今日现象者,为善为恶,姑不具论,而为宋人之所造就,什八九可断言也。”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对宋朝的评价:“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这是客观持平之论。 著名宋史学家邓广铭对宋代文化的一系列论述,是对陈寅恪经典论断的进一步发挥,他认为:“两宋期内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这一评价与陈寅恪的“造极说”的表述基本一致。他后来补充说:“宋代的文化,在中国封建 社会历史时期之内,截至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的时期为止,可以说,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 所以宋代的真实的服饰与物质美学,值得现代社会的观众们虚心的去重新认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