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孩子成绩好?”先从父母会说话开始

在过去一年读过的书里,非常重要的一本书是——《父母的语言》,在这本书里我知道了“3000万词汇量”差距产生的经典实验,通过科学的实验研究与数据看到父母的语言对孩子的思维方式、学习能力、情绪与行为的控制能力

的重要影响。

作为一名孩子刚满三岁的妈妈,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反思与调整自己的语言体系,受益匪浅。今天分享的就是这本书带给我的阅读感悟。

“想要孩子成绩好?”先从父母会说话开始

3000万词汇量差距的实验

里斯利和哈特做了一个长期追踪研究,对象是来自于不同社会经济阶层的42组家庭,持续关注孩子们从9个月到3岁的成长状况。在这三年的每个月,他们会有1个小时的研讨会,并用音频和笔记做了记录。三年的研究再加上三年的数据分析,他们最终发现到孩子三岁时,接受福利救济家庭的孩子与脑力劳动者家庭的孩子相差3200万个单词。

3000万词汇量,并不是3000万个不同的词汇,而是说话的总量,包括那些重复的词语。

三岁前早期语言环境影响孩子对语言的处理速度,因此如果错过了前三年的语言环境的刺激,即使后期会有“刺柏花园儿童项目”这种提高幼儿词汇量的训练,也不能改善孩子对语言的处理速度,项目效果不佳。

由此可见,三岁前早期语言环境对孩子词汇量积累的重要性。

轻松愉悦的养育环境

研究表明在婴儿期,如果孩子长期生活在一个压力情境下,大脑会分泌“皮质醇”,皮质醇是肾上腺皮质产生的一种激素,叫压力性激素,指在压力状态下身体就需要皮质醇来维持正常的生理机能,所以也管它叫压力荷尔蒙。过多的“皮质醇”会对我们的大脑结构产生永久性的改变,导致孩子产生长期行为问题、健康问题和学习困难。

“想要孩子成绩好?”先从父母会说话开始

如果孩子在一个没有慢性压力的环境中长大,能帮助孩子在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坎坷时,态度更积极乐观。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年轻人在面对一些压力事件时,常常会有一些特别消极的方式去处理,抗压能力也比较弱,这跟他在婴幼儿期长期感受到压力是有很大关系的。

早期教育对“PISA”的重要影响

先来了解一下“PISA”: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的缩写)是一项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统筹的学生能力国际评估计划。主要对接近完成基础教育的15岁学生进行评估,测试学生们能否掌握参与社会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在2013年PISA测试结果中,中国上海在数学、阅读、科学三个领域表现优异,在65个国家(地区)中均列第一。而美国学生的数学平均分落后于上海很多。(最新2018年的PISA测试,我国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四省市作为一个整体,在全部79个参测国家和地区中获得了全部3项科目参测国家和地区第一)。


“PISA”测试的结果让研究者们开始思考从幼儿期就开始培养孩子的数学能力。

研究发现,5岁时的数学能力能预测孩子三年级以及15岁时的数学成绩。

对44名14~30个月的幼儿及他们家庭的追踪研究显示,一年内孩子听到的数学词汇最多的有10万个,最少的有1500个,而数学词汇听到更多的孩子在一项数学测试中的表现更好。父母的语言,尤其是数学词汇,对3岁之前孩子的数学能力有很大影响,并最终影响孩子在数学上的学业表现。

女孩的数学能和男孩学得一样好

虽然大部分女孩在数学成绩上比男孩差,但这不是天生的,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母亲与孩子在有关数学的谈话上存在性别差异,女孩只有男孩的1/3~1/2;

第二,女孩从小就被成人尤其是母亲性别定型了,即使在孩子一开始学习数学时不存在差异,但成人有意无意的觉得女孩学不好数学,高估男孩的数学能力,打击女孩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第三,母亲对女孩在数学成绩的性别定型(认为只有男孩学的好数学,女孩学不好数学),会导致女孩在成绩好时将结果归因为自己“非常努力”,成绩不好时归因为自己“能力不足”;

第四,教师的“数学焦虑”与语言暗示,会让女孩将这种性别定型内化,最终在数学表现上不如男孩,但对男孩没有影响。

找到以上这些原因后,作为父母我们是不是可以有意识地多跟孩子进行一些“数学语言”的交流,打破性别定型,鼓励女孩学好数学。

我们要培养的是成长型思维的孩子

“终身学习”的理念大家都很熟悉了,在这个理念的背后其实是一种“成长型思维”,与之相反一种思维模式是“固定型思维”。书中向我们介绍了“成长型思维”与“固定型思维”的区别,成长型思维更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为努力,固定型思维则归因为能力,正是他们归因方式不同,导致他们在挑战困难事情上截然不同的态度。成长型思维的孩子意志更坚定,更愿意去挑战更有难度的问题,因为他们相信只要付出足够的努力就能达成目标,而固定型思维的孩子则为了维持自己的能力(或者是“聪明”),倾向于挑战一般难度的问题。

父母的语言是如何通过影响孩子的思维方式,进而影响到孩子的学业成绩的呢?

第一,父母称赞孩子的方式,会影响孩子的思维方式。基于过程的表扬(夸孩子努力),会让孩子形成成长型思维模式,而成长型思维模式能预测孩子在2~4岁时的阅读和数学能力。

第二,跟“性别定型”类似, 孩子的“自我定型”会对学习成绩产生消极影响,也就是说如果孩子认为自己不行,最后可能真的就不行。

3T原则

善于沟通的父母养育出聪慧的孩子。孩子的耳朵接收到父母的语言,语言再流入孩子的大脑,刺激大脑中的神经元。孩子大脑中神经元之间的联系越多,孩子越聪慧。


一个丰富的早教语言环境应该具备3T原则:共情关注(Tune in);充分交流(Talk more);轮流谈话(Take turns)。3T原则应该渗透在父母跟孩子的日常交谈中。


第一,共情关注:要求父母有意识地去观察孩子在关注什么。举个例子,在带孩子出去散步时,成人可能就想从小区门口走到公园去,孩子却可能从小区出来,就迷恋小区门口的减速带,骑着自己的滑板车在上面反反复复地滑行,如果父母能关注孩子的行为,并在他说:“太好玩了”时,在旁边跟他一起开心,这就是一种“共情关注”,它不但能改善亲子关系,还能通过游戏中的口头交际,提高孩子的游戏技巧,从而开发孩子的大脑。IPAD、智能手机是“共情关注”的克星,很多父母在陪伴孩子时拿着手机只是“假陪伴”,并不能达到真正的“关注”。

第二,充分交流:目的是让孩子掌握分门别类的词汇,并学会它们的使用方式。比如带孩子逛公园,可以说“这是梧桐树,摸摸它的枝干,是不是很粗?这是它的树叶,很漂亮对吗?”等等,不断地给孩子输入丰富新鲜的词汇。

第三,轮流谈话:要求父母和孩子在交流时轮流参与谈话。父母要耐心地等待孩子的回应后再互动

3T原则发展孩子的语言和数学能力


1. 当3T原则运用到阅读中,能更好地发展孩子的语言能力。

当父母边给孩子讲故事,边观察孩子的表情和注意力,并根据孩子的情况适时调整,这就是做到了第一步“共情关注”;在读书的过程中父母和孩子共同讨论故事中的角色、猜想故事的结局等,遇到新鲜的有趣的词汇给予生动的解释,并多次重复,这就是第二步“充分交流”;如果在读故事的过程中父母能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比如“很好吃为什么这么说呢?”、“你觉得最后很好吃还会回来吗?为什么?”这些在故事里没有解答的问题,能激发孩子对故事的思考,加深他们对故事的理解,这就完成了第三步“轮流谈话”。

“想要孩子成绩好?”先从父母会说话开始

2. 当3T原则运用到生活中的数学时,能让孩子在入园之前就拥有较强的数学思维。

数学在孩子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家电上的数字、衣服上的扣子、汽车的牌照、家门口的门牌号,孩子看到得越多,辨认得越多,对数字的敏感度就越高。

把3T原则运用在孩子认识几何形状中可以这么做:

当孩子在餐桌前摆弄餐盘时,可以说“你的餐盘是一个大大的长方形”,这是一种“共情关注”;紧接着我们说,“你看这个大的长方形里还隐藏着三个不同的图形,有两个正方形和一个小的长方形,奶奶把白米饭放在了小的长方形格子里,把肉肉放在了左边的正方形格子里,把菜菜放在了右边的正方形格子里。”这是一种“充分交流”;在吃饭的时候可以跟孩子说,今天我们吃了“鸡翅、青菜、基围虾,一共是三个菜,中午你在幼儿园都吃了什么菜?有几个菜呀?”孩子回答后,继续讨论“最喜欢今天哪个菜?为什么呢?”这就是一种“轮流谈话”。

“想要孩子成绩好?”先从父母会说话开始

在这本书里,还介绍了父母恰当的称赞孩子的方式能塑造孩子好的行为,父母通过转换说话的方式来提高孩子自我控制能力以及“基于过程的称赞”和“基于个人的称赞”对孩子不同能力和品质的培养等等,有兴趣的家长朋友可以进行深入的阅读。


注:文中所有研究成果及数据均来自《父母的语言》一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