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婧:拈花微笑

这是零八年写的一篇旧文。

我认为所有宗教的最高原理是相通的,真理就是一个,如果有第二个,就不是真理了。但是我所指的真理并不是神,实际上神不代表真理,宗教和真理之间也没有必然的联系。儒,释,道,都是个人自我的研究生命,成佛成仙,向精神层面升华,天主教则研究神存不存在,几千年来东西文化虽然那么多的不同,但是宗教,哲学,科学却是殊途同归的,其根本的目标一致,都是对生命的本来的思考,探究。如果互相攻歼倾轧,那是忘记了根本的目标。我能理解基督徒说的:俗世通过改变环境造就人,基督先改变人,人再改变环境,俗世只是塑造人的行为,基督能改变人的本质。而佛教讲求因果,佛学讲求向内探究。人,作为万物之灵,灵在何处?不在外,在人的自身、本心。这心的学问,就是佛法的全部学问。《大学》的“八条目”也是以修身为本。梭罗说:“人类确实能主动努力以提升生命价值。”无论是上帝赐予的能量,还是自发地塑造“独立意志”以及“选择的自由”,都是使得人们生活更加美好,教义的真谛也许就在于此。

梁婧:拈花微笑


宗教的意义在于什么?人们为什么要去信仰某个宗教?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不是宗教徒,但他有坚定的毫不动摇的信仰。他的信仰是,人生的价值在于追求智慧、热爱智慧。人要用理性来观照生活,尤其人要有崇高的道德生活,人不能没有道德。苏格拉底的这一信仰,正与佛教精神不谋而合。苏格拉底把哲学从高山仰止,高高在上的学科变得与人休戚相关,苏格拉底的原则适用于生活,工作,学习以及人际关系等各方面,这能给每天的生活带来更多的真善美。而康德的哲学几乎是所有现代哲学思想的起源,他把研究人的问题放在了宇宙的前面。人为什么有思想?为什么有感情?这个思想,感情是一个来源吗?是二元论还是多元论?是唯心作用还是非唯心作用?这些理性的认知都是基于对人的内心的探究,对自我的意识的觉醒,对存在的意义的反思。大部分人都会有这样的心路历程,各种宗教,哲学,思想流派正是以不同的语言引导大家去做这样的探索。做为一个有独立意志的人,总是希望自己的价值能够更多地体现,能够更有影响力。研读宗教的部分潜意识的驱动也是希望寻求内心尽可能多的安宁。

梁婧:拈花微笑


要做一个制定和改造规则的人,而非做评论和旁观者,我认为需要具备三个条件:学识,见识和胆识。真正的有所建树是需要创造力的。

史上“房谋杜断”组合中,房玄龄只能是见识,杜如晦应算胆识。何以房玄龄没有胆识呢,除了性格因素外 ,还因为他不敢去做,不愿意迈出这艰难的一步。因为断比谋要承担更大的压力和风险。站在学者和咨询的角度上来分析远没有亲自做那么刻骨铭心。

如何更有胆识呢?能够冲破所有心理的障碍和世俗的束缚,这算是一重境界。能够背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可谓英雄。英雄可分解为英和雄两种特征。偏英者例如诸葛亮,刘伯温,善谋略筹划,胸中沟壑万千,偏雄者例如项羽,李广,意气风发,势不可挡。英和雄兼备的人,有勇有谋,进退有度,善于控制自己和别人,例如刘邦。但是,从人性出发,我想到了胆识的另一重境界。那就是,勇气。这种勇气,不是匹夫之勇,而是人内心的能量凝聚。这种勇气,不用刻意凌厉地表露出来,但是却足以支持人们度过任何难关。这种勇气,不仅可以抵挡外界任何残酷的事物,更足以克服人内心的弱点,帮助人们面对自己,成为任何想成为的人,自然也能做任何想做的事。这种勇气是一种大爱,能化解一切仇恨。成功一次也许并不是那么难,但一生都成功却很难,超越别人也许并不是那么难做到,但持续不断地超越自己,时刻自省唯艰。归根结底还是一个原则,即内心的道德法则。内心的道德法则,才是永恒的带给我们力量的东西,是让我们的思想和行为都合乎本质,让我们坦然地面对自己,真诚地对待他人,不耽于形,不逐于力,不持于技,真正地明白地本质地生活,任何人都无法伤害到这样的心灵,任何外界的打击都不会让这样的心灵变得丑陋,它不是硬而脆的,而是可以包容和化解万物。这是大智和大勇,是抵抗死亡的力量。行得正则不惧,我明白了这句话的本义。光想不做,只是去评判,这说明此人的内心力量还不足以强大。有足够能量的人有能力去影响别人。他们不畏惧做任何事情来捍卫他们的原则。

梁婧:拈花微笑


在我的逐渐成熟的过程中,有三个人对我影响很大:居里夫人,小说《飘》中的媚兰,清朝的孝庄皇太后。让我深深地折服的不是因为事业的成功,而是她们的内心力量。她们有原则贯彻生活的始终,这种原则是所有的思想和行为的源头。居里夫人在丈夫突然离开人世后,并没有停止对科学和真理的追求;媚兰在她信奉并愿意为之死的主义完全崩溃,在战争后面对完全改变的世界的时候,也没有丧失内心的力量和爱的本能;孝庄皇太后处于利益纷争的角斗中心,然而,支持她做出每个决定的本源是国家和子民。如果仅衡量利益得失,也许早就迷失了方向。她们自始至终都明白自己的使命和价值,面对人生无数考验和选择,都能看清本质,没有信仰缺失,没有背离生活的本来面目。赢得不相干的人真正的尊重,并不是人生的目的。但是,只有高贵的品德,才能够支撑人们坚定不移地行走,任世间瞬息万变,也始终能获得内心真正的安宁。

约翰逊说:“满意之泉必须源自内心。若不了解人性,而企求不改变自我就可以找到幸福的人,终其一生必定虚掷于无意义的追求之中,且日益增长其企图摆脱的痛苦。”向内探寻自己的内心,是所有思想流派的共通处,也是更好地了解自己,有坚定的价值观,幸福地奋斗的起点。

一个人如果有了学识、见识和真正的胆识,也就同时明确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世间之事能够看得透、想得明、行得正,看得透则不躁,想得明则不妄,行得正则不惧。这应该能达到古人所说的三十而立的境界了。

 

虽然在中国,要想成为成功的企业家有时候会面对一些道德和利益的冲突选择问题,有很多潜规则远比我写的要复杂得多。做一个企业要坚持始终走正道是十分艰难的,但是目前已经有了走正道的环境,而这不是最重要的原因。正如人际关系没有捷径,也是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一个人如果仅靠个人魅力赢得了别人的赞赏,但是不具备正直,诚信,耐心,勇气,公正,体谅,尊重等品德,关系便不得深入而持久,也不能得到人们真正的尊敬。做企业就更加如此,如果靠一些所谓的捷径得到了一些不应该得到的东西,最终是要付出代价。最为重要的原因是:起码对家人,朋友真诚,是一个人能否保证真正快乐的一个很重要因素。世人的看法远没有真正的感情更能带给人力量。

梁婧:拈花微笑


已经凌晨,还有一个更大的命题本想一起写来,关于生存和生活的问题。这个命题牵涉到很多方面,包括宗教,哲学,历史,科学,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等,这个时代之所以形成了一个断层是因为大部分人都在拼命追求更好的生活,更成功的社会评判标准,更高的物质享受,还有很多,但都是生活层面的。而对于生存,生存的意义,没有很多声音去引导我们思考。大家看到的都是媒体,互联网,广告的宣传,而这些也许做了异化人的帮凶。弗兰克尔说:我们是发现而不是发明自己的人生使命。追根究底,其实不是你询问生命的意义何在,而是生命正提出质疑,要求你回答存在的意义为何。换言之,人必须对自己的生命负责。

梁婧:拈花微笑


再引用一段话:精神上的真理可以借思想表达出来。人可以感受到这一点,从而去实践它。通过这些方法,精神上的真理可能会打动我们,迷住我们,但我们对它仍是可望不可及。比意识更深的东西是我们自身——我们的实质,我们的本性。只有最终深入到这一领域的真理,和那些成为我们自身,成为自发的,不由主观意志控制的,以及自愿的,无意识的同时又是有意识的真理,才真正是我们的生活——也就是说,是某种胜过财产的东西。只要我们还能辨认出自己和真理之间的距离,那么我们就仍置身于真理之外。思想,感觉,愿望或生活的意识并不一定就是生活。生活的目的是变为神圣,只有那时,我们才能说真理属于我们,不可能失去。它不再置于我们身外,或置于我们身内,而是我们就是真理,真理就是我们。

能记载下心灵深处的声音真是一件十分快乐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