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盲道變成“忙道”:盲人出行到底誰來負責?

導語:

10月15日是“國際盲人節”,為了讓盲人這一弱勢群體,在社會上得到更多關愛,在生活上得到更多保障,節日當天,國家的直統機構、人民的發聲者——《人民日報》,在其官方平臺上發表了系列微博,並著重指出目前“盲道傷盲”的現象。

當盲道變成“忙道”:盲人出行到底誰來負責?

圖1為人民日報微博截圖

我國是世界上盲人最多的國家,且每年會出現新盲人大約45萬,低視力135萬,即約每分鐘就會出現1個盲人,3個低視力患者。據推算,到2020年我國視力殘疾人數將為2013年的4倍,即將達到5000餘萬。

盲人作為弱勢群體,要生活自理、走出家門、融入社會生活,其必要客觀條件就是安全方便的無障礙環境。而所謂無障礙設計就是指無障礙物、無危險物,保證任何人都應該作為人受到敬重、能夠健康的從事文化生活而進行的規劃設計。

在我國城市規劃中,盲道雖然一直都是一個明法規定的重要部分,但不少城市建設中,卻並沒有對其進行合理的規劃和相應的維護,使得盲道出現了很多問題,這些問題的呈現造成了資源的浪費,讓盲道不具有實用性。

為此,記者前往了鄭州市二七廣場及其周邊進行調研。這一帶作為城市的中心,與繁華相配,基礎設施的完善也應當走在前列,而盲道作為盲人的專屬出行道路,它的建設自然也要盡善盡美,但當記者沿人民路實地體驗時,卻發現情況和預想的有所差異。

在人民路的部分路段,盲道被成排的非機動車擋住,根本無法行走;街邊商店的門距離盲道很近,某間店鋪甚至把地毯鋪在盲道上,致使直條凸起難以被感知,還有店家貿然用盲道磚填補地磚空缺;盲道突然截斷的問題也很嚴重,道路缺磚,欄杆隔離,花圃阻擋。這樣的路,怎麼能讓視障人士放心行走呢?

當盲道變成“忙道”:盲人出行到底誰來負責?

圖2為非機動車佔盲道

當盲道變成“忙道”:盲人出行到底誰來負責?

圖3為以盲道磚充當正常路磚

當盲道變成“忙道”:盲人出行到底誰來負責?

圖4為花圃阻擋盲道

當盲道變成“忙道”:盲人出行到底誰來負責?

圖5為商家紅毯遮蓋盲道

當盲道變成“忙道”:盲人出行到底誰來負責?

圖6為盲道與商家樓梯間距過窄

當盲道變成“忙道”:盲人出行到底誰來負責?

圖7為路杆截斷盲道

為了能夠切身瞭解盲人所感,記者前往了在人民路街道處發現的一家盲人按摩店,在表達採訪意願後,遭到了店內盲人按摩師的拒絕。對方表示,以前接受過一些記者的採訪,但是問題並沒有得到解決,不想再浪費口舌。他說“我們現在不走盲道,因為盲道還沒有人行道安全!”記者離開時,發現就在保健按摩店門口,盲道的地磚就出現了被截斷的問題。離盲人寥寥幾米的地方,都沒有安全的路可走!那盲人的出行還有什麼保障呢。

當盲道變成“忙道”:盲人出行到底誰來負責?

圖8為盲人按摩商店圖

這一切都表明,城市道路規劃存在的很大問題,規劃問題可以調整,那麼,對於違規佔用盲道的情況應該如何處罰呢?記者諮詢執勤交警後得到回覆“如果是機動車停在盲道上,我們會去貼罰單,但如果是電動車或廢舊自行車之類的,辦事處會組織人去拖。”這一問題的解決不能單單依靠國家,同時我們身邊的每一位同胞都有義不容辭的責任,而這一切的基礎都是對盲人及盲道相關知識的瞭解。

隨後,記者在二七廣場附近,隨機抽取了五位不同年齡段的市民進行關於“你知道盲道嗎?”和“你覺得現在盲道存在什麼問題?”這兩個問題的採訪,得到的數據表明,絕大多數人都知道盲道這個設施,但部分青少年表示不是很瞭解,這說明我國義務教育對盲道知識的普及並不是很全面,而絕大多數青年人和中老年人都表示清楚盲道,並且還對盲道現存的問題進行了指明論述。這個採訪,表明社會上絕大多數人都清楚瞭解盲道,也知道存在的問題,但依舊不能夠改變社會大現象。因為人與人之間的素質不是平等的。

當盲道變成“忙道”:盲人出行到底誰來負責?

圖9為隨機採訪圖

10月1日起,《鄭州市停車場建設管理條例》開始施行,在非機動車停放方面,不按規定停放非機動車,最高或被罰50元。非機動車亂停亂放,今後將被處罰。相信這一條例的施行,定會使鄭州市的盲道被佔情況有所改良。

盲道是一種公益設施,是政府和社會對弱勢群體關愛的表現,盲道鋪設和管理得如何,標誌著一座城市的文明和進步程度。一條小小的盲道能反映很多問題,它的暢通與否,考驗著城市管理者的水平,也在拷問著市民的道德和文明水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