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公羊传·隐公元年·春王正月》:立嫡长乎,立贤能乎,孰佳?

在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有一场很有意思的桥段。

在科举考试之前,庄学究精心准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模拟考试,模考题目是——策论“立嫡长乎立贤能乎孰佳?”。

这道模拟考试题目,就跟今天的辩论题一样,很有话题性。啥意思呢?就是正方和反方都能够说出个一二三四、子丑寅卯,没有绝对的对与错。

也正因为如此,大家各抒己见,高谈阔论,大有20世纪80年代全球青年精英“狮城辩论”的风采。

俗话说,“屁/股决定脑袋”。大伙儿的辩论,有嫡长身份的盛家二哥、顾二等自然赞同“立嫡长”,而出生低微的盛家三哥哥自然赞同“立贤能”。

观众朋友印象最深的其实是明兰,明兰经过严谨论述得出一个结论:


立嫡长,立贤能,孰佳?这根本就是一个没有定论的命题,而且没定论就是定论!大丈夫当忠君爱国,不如做个纯臣,何必无谓争执。


有朋友会说了,冰雪聪明的明兰,这哪里是辩论,明明就是和稀泥好吧?!

其实不然,明兰的回答充满智慧,很有见地。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话题:

立嫡长乎立贤能乎孰佳?”这个命题出自《公羊传·隐公元年·春王正月》:


品《公羊传·隐公元年·春王正月》:立嫡长乎,立贤能乎,孰佳?


《公羊传·隐公元年·春王正月》【原文】

元年, 春王正月,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意也。何成乎公之意?公将平国而反之桓。曷为反之桓?桓幼而贵,隐长而卑,其为尊卑出微,国人莫知。隐长又贤,诸大夫扳隐而立之。隐于是焉而辞立,则未知桓之将必得立也。且如桓立,则恐诸大夫之不能相幼君也,故凡隐之立,为桓立也。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适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桓何以贵?母贵也。母贵则子何以贵?子以母贵,母以子贵。

品《公羊传·隐公元年·春王正月》:立嫡长乎,立贤能乎,孰佳?

《公羊传·隐公元年·春王正月》【背景】

鲁惠公是周公的第七世孙,鲁隐公的父亲。鲁惠公的夫人名字很大气,叫做“孟子”,可惜命不太好,早早地去世了,而且没有留下一个孩子。鲁惠公讨了个小老婆声子,生了一个聪明可爱的儿子,就是后来的鲁隐公。

鲁隐公长大成人后,鲁惠公张罗着给他娶了一个宋国的美女仲子。谁知道,成亲的时候,鲁惠公见到仲子美若天仙,下巴都惊掉了,立即决定霸为己有,于是仲子立马从鲁惠公的儿媳妇升级为小老婆,而且地位排在鲁隐公的妈妈声子前面。

没过多久,仲子就为鲁惠公生下了一个漂亮的男孩子,也就是后来的鲁桓公。

过了几年,鲁惠公去世了。

这时候,鲁隐公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而且品德高尚、能力出众,众多大臣纷纷推举鲁隐公即为。

鲁隐公遵从周礼认为弟弟鲁恒公地位比自己尊贵,应该由他来即位。不过,大家纷纷劝他,你的弟弟的现在年纪太小,没办法担任国君,还是你来吧!

在这样的情况下,鲁隐公开始走马上任。而且,从骨子里,鲁隐公就没想过即位。真是世上最善良的哥哥啊!

在这样的背景下,就有了著名的《公羊传·隐公元年·春王正月》。


品《公羊传·隐公元年·春王正月》:立嫡长乎,立贤能乎,孰佳?


《公羊传·隐公元年·春王正月》【赏析】

这篇文章不长,但是步步递进,层层设问,把鲁隐公刚刚摄政时的情况交待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特别是:

鲁隐公为什么不说“即位”呢?这是为了成全鲁隐公的心愿。为什么是成全鲁隐公的心愿呢?因为鲁隐公准备治理好国家,然后把君主之位交还给桓公。为什么鲁隐公要把国家权力交还给鲁桓公呢?因为鲁桓公虽然年幼却地位尊贵,鲁隐公虽然年长却地位卑下。

大家于是要问了,鲁隐公年纪又大,又贤能,还在国君的位置上,怎么就不能继续坐稳龙椅啊?难道这不是天下人的心愿吗?难道这不符合礼数吗?

问得好!为了回答大伙的疑问,文章在这儿引出了我国传统文化里面的一条重要思想:

立正妻的儿子为国君,只看是否年长不看是否贤良;立侧室妃妾的儿子为国君,只看地位是否最尊贵,不看年纪大小。

其根源是封建宗法制度——“子以母贵,母以子贵”。换言之,就是以封建宗族的血统关系来划分阶层、分配权利、配置资源、调整利益。


品《公羊传·隐公元年·春王正月》:立嫡长乎,立贤能乎,孰佳?


立嫡长乎,立贤能乎,孰佳?


我国历史上,关于这个问题争论了几千年。我们这里选取几例来看看:

有人说,秦始皇原本打算千秋万代坐江山,所以取名为“始皇帝”,哪知道自己儿子手上就把江山给弄丢了。因此,秦始皇不应该废除嫡长子复苏,改立胡亥为国君!这是一步臭棋!

有人反驳,也不一定啊!英武神勇的汉武帝就不是嫡长子啊,他的丰功伟绩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还是要立贤能啊!

有人说:是呀是呀,雍正皇帝也不是嫡长子,干得不是挺好的吗?

有人道,隋炀帝也不是嫡长子,

把大隋朝都玩没了!

……

为什么会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呢?还是《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里面明兰说得好:

贤与不贤,易于伪装,难以分辨,可嫡庶长幼,便是一目了然,不必争执。庶子若是真贤德,便不会为了一己私欲,毁灭家族。反过来说,嫡子掌权,若是能够约束庶子,使其不敢犯上造次,也能永葆昌盛。

所以,“立嫡长乎立贤能乎孰佳?”这个命题,永远没有标准答案。

《公羊传·隐公元年·春王正月》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提出了“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和“子以母贵,母以子贵”思想,有其时代性。我们要用辩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

作为解释《春秋》的注本,

《公羊传》以文字见长,文学价值虽然不高,但是对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了解先秦时期名物制度和礼仪纲常,是很有益处的。



品《公羊传·隐公元年·春王正月》:立嫡长乎,立贤能乎,孰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