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的路 ——讀池莉作品《化蛹為蝶》

近日讀池莉的小說《化蛹為蝶》,感覺無論是作品主題,還是作者對生活的思考,都很有尋找歸處的意境。

作為新寫實小說的中堅作家,池莉的作品一直注重對小人物的平凡生活的真實描述,“從不對生活妄加評論”,“還原生活的本來面目”,讓讀者自己感受無盡瑣碎的“煩惱人生”。

《化蛹為蝶》是池莉少有的富有詩意的幾篇作品之一。其題目本身就含有詩意,撲面而來的是一種滄桑的蛻變感。其中不言而喻的是蛻變過程的痛苦和蛻變結果的超脫驚豔——一種執著過後的輕盈平靜。

回家的路 ——讀池莉作品《化蛹為蝶》

文中的主人公——孤兒小丁,因為孤兒的出身,一直憧憬家庭的美好,一直執著地、甚至可以說是絞盡腦汁地為自己尋找一個理想的妻子、一個溫馨的家。而這一切在實現之後,他卻沒有感覺到快樂,相反地卻感到了沉重。“我這是何苦來哉?”是他對自己,對生活的反問。在長久的自我審視之後,他終於從心靈上蛻變了。承包了孤兒院,給更多像他一樣的孤兒創造了一個擁有尊重、愛和自由的家。

回家的路 ——讀池莉作品《化蛹為蝶》

錢鍾書先生在《談中國詩》中說過:“人生不過是家居、出門、回家。我們一切情感、理智上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圖,不過是靈魂的思家病,想找著一個人、一件事物、一處地位,容許我們的身心在這茫茫漠漠的世界裡有個安頓歸宿。……”

孤兒小丁一直是孤獨的。這種孤獨感在他有錢了之後也絲毫沒有減輕。因此他更執著於尋找一個讓自己的心靈有所依靠的家。但世俗意義上的家並沒能讓小丁擺脫孤獨。而在他一手創建的,既有現代化的住宿條件,又有原始的荒塘、樹林的“小丁孤兒院”,在和孤兒們自由地奔跑時,小丁卻感覺自己的人生狀態“出奇地好”。他終於找到了自己心靈的歸宿和靈魂可以安放的“家”。

在這廣漠的世界中,我們每個人的“一處地位”又在哪?又有多少人,就像當初的小丁,越是找“家”,離“家”卻越遠。“應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送我離家的,是故鄉的水;但無論離開多遠,最終,我還是要沿著來路,回家。

回家的路 ——讀池莉作品《化蛹為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