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戰50天,中山三院第三批醫療隊隊長帶領“百人團”為按下武漢“播放鍵”助力

去時寒冬臘月,回時春暖花開。今年2月9日,中山三院第三批133人醫療隊出發馳援武漢,該院院長助理楊揚帶隊。當時的武漢,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正在進行,整座城市處於“戰時”狀態,按下了“暫停鍵”。楊揚帶領的醫療隊,和祖國四面八方前往武漢的醫療隊一樣,將要助力這座城市按下“播放鍵”。

3月30日,楊揚和隊友完成任務,平安返粵。50天,這是楊揚帶領他的隊員在武漢一線奮戰的時間,這段時間裡,他們帶著“秘密武器”救治重症患者,確保每一位患者得到有效救治,他們與時間賽跑,將一個個患者從死亡線上拉回來。

專題撰文 信息時報記者 黃豔 通訊員 周晉安 甄曉洲

不猶豫 舍小家選擔當是家庭傳統

2月9日早上8點,中山三院肝臟外科、肝臟移植中心主任楊揚準備出門。這次出門和往常不大一樣,他告訴14歲的兒子要出發去武漢支援前線:“你要認真學習,要和媽媽互相照顧,每天按時下樓鍛鍊,出門的時候一定要記得戴口罩……”當兒子還在消化這突如其來的消息時,他又轉身和兒子說:“我這次出去之後,回來的時間不能確定。” 楊揚離開家到醫院,從院長戎利民的手中接過隊旗,出發武漢。

從報名到接過隊旗,不足一天。頭一天晚上,得知馳援武漢需要醫療隊員,他立即報名。院長戎利民卻遲疑了,因為楊揚家裡還有個進行了肺移植大手術的父親,大年三十剛出院,生活基本不能自理,需要人照顧。戎利民考慮到其家庭情況的特殊性,建議他慎重考慮再決定。

兼顧國家需要和照顧家人總是難兩全。楊揚的父親74歲,老人說:“你爺爺是抗日烈士,國家需要我們上,我們就應該去,這是我們家的傳統。你應該去,不用再考慮。”而同為醫護人員的太太,也支持楊揚的決定。楊揚是器官移植的專業,面對的病人都是重症,在處理重症患者方面有一定經驗,在前線能發揮作用。居於此,經醫院討論,同意了楊揚前往一線並任命其做隊長。

臨行前,楊揚交代好姐姐、妹妹、妻子照顧好父親。更讓楊揚感動的是,醫院的同事聽說了他要去支援武漢,自發成立了一個康復保健小組照顧他的老父親,解決了他的後顧之憂。

分秒必爭 抵達武漢48小時接手的病區收滿病人

當醫療隊即將奔赴武漢時,戎利民接受記者採訪時說,“為醫療隊送行,我的心是掰成兩瓣的,一瓣是光榮自豪;一瓣是擔心,萬一有醫療隊員感染了,我該如何跟他們交代,如何和他們的家屬交代?”這是一種身為“家長”的擔心。而接過隊旗的楊揚,成為了前方的“家長”,對這種壓力感更有切身體會。

身為隊長,楊揚更擔心的是突發意外情況。他緊繃著一根弦,隊員不能生病,不能被感染。“我們的職責是來治病救人,解決前方遇到的麻煩。但萬一有一個醫護人員感染,也將面臨整支醫療隊隔離的局面,我們來到前方就承擔不了職責,將沒有辦法救治別人”。楊揚要求所有的隊員要做足防護,思想上不能麻痺大意。

當醫療隊的大巴從醫院開出,楊揚就在腦子裡迅速地盤算著工作制度的建立、流程制定,團隊的管理。到達機場,進入安檢後,這支臨時組建的醫療隊就成立了醫療組、護理組、感控組、後勤保障等架構。抵達武漢後,便快速明細各自職責、任務,各項工作有序進行。

抵達武漢的第30個小時,2月11日0點10分,這支醫療隊接手的病區開始接手首例患者。他們馳援的是同濟醫院光谷院區的一個病區,48小時內已經收滿50張病床。患者中絕大部分為重症,甚至病危患者。接手病區後,該院ICU專科主任畢筱剛和感染科副主任醫師舒欣等醫生打頭陣進入病房工作,醫生們每6小時一換班。楊揚將隊友們送入隔離病房後一直在溝通協調,解決最緊要的困難。回憶起第一天醫療隊進入隔離病房工作的情景,楊揚說,期間所有人大汗淋漓,有護士出現了噁心等不適。“但關鍵時候,沒有人掉鏈子。”

提高治癒率 這支醫療隊攜帶了“秘密武器”

楊揚介紹,病區收治患者滿員後,整個醫療隊的工作重心將調整為如何提高患者治癒率。相比其他的醫療隊,中山三院在出發前,多選了三個特色科室的醫生。“按照國家的部署要求,我們要組建130個醫護人員的團隊,30名醫生,100名護士,醫生主要需要呼吸科、感染科、重症科的醫生。但我們出發前多選了3個特色科室的醫生,分別是精神心理科、康復科和營養科進入到組別。額外增加的三個特色科室,都是要為患者的康復助力。

“以心理科為例,心理干預對新冠肺炎患者同等重要。大多數新冠肺炎患者情緒焦慮,許多人經過一次的心理治療,無論心態、對治療的配合程度以及睡眠質量等就都會有很大提高,有利於患者的康復。”同時,營養支持對新冠肺炎患者的快速康復也將起到關鍵作用。楊揚率領的醫療隊對患者的飲食逐一評估,制定個性化營養支持方案。該院護理部陳妙霞主任聯合護長孫珂與臨床營養科主任卞華偉一起,為患者制定了詳細的營養支持方案。對每一位患者進行營養篩查,並根據營養評分情況及患者實際情況給予個體化的營養干預。康復醫生則則根據病人心肺功能為其進行心肺功能康復鍛鍊。

運用這些“秘密武器”,很快就能在患者身上看到效果了。2月25日,病區74歲的胡阿姨出院了。誰能想到這名患者在15天前入院的時候是一名病危患者,她因合併患有腎衰、心臟病、貧血、代謝性酸中毒伴電解質紊亂,是“橫著”入院的。中山三院醫療隊對患者實施從治療、護理、營養、心理、康復等各方面的個性化治療方案,各個專科的醫生直接管理有相關基礎疾病的患者,確保患者不因基礎疾病的忽視而造成危險,經過精心救治,胡阿姨順利出院。出院時,胡阿姨在走廊對著醫務人員連聲道謝,用她自己的話說,就是廣東這支醫療隊把她“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

楊揚說,為了確保所有病人得到有效的救治,醫療隊對病人的治療都是“一人一案”,以降低病死率,提高治癒力。“一人一案”對於醫生來說,這無疑會加大工作量,醫生和護士要不停地區觀察病人,和病人保持更暢通地面對面交流。楊揚說,也因此,中山三院醫療隊在同濟醫院光谷院區成為了全院區防護服消耗量最多的醫療隊之一。

近日,國務院疫情聯防聯控機制醫療救治組專門發文推廣武漢同濟醫院“光谷經驗”。在3月21日召開的湖北省疫情防控新聞發佈會上,武漢同濟醫院光谷院區共17支醫療隊,其中4支醫療隊作為代表介紹了救治經驗,中山三院就是其中之一。

經此戰 他會告訴兒子敬畏自然關愛生命

馳援武漢,楊揚一頭扎進工作。2月20日,他很意外的收到了兒子的一封信。兒子在信中說道,父親此行是去武漢前線與新冠病毒作鬥爭,在這關頭,他不能拖後腿,更不能讓父親擔心。因此,父親出發的那天,他強忍著淚水,目送父親離開家。14歲的兒子知道父親要去武漢應該是十分糾結與不捨的,但在國家和人民的需要面前,父親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響應國家號召,馳援武漢。“國家利益高於個人利益,要堅持國家利益至上。”這是兒子從父親身上讀懂的。看到兒子在信中吐露心聲,楊揚很感動,覺得兒子長大了。但由於工作忙碌,楊揚一直沒有時間給兒子回信。

3月30日,楊揚帶領的中山三院醫療隊完成援鄂任務,133人平安返粵。這些天,他進入休整期,終於有時間給兒子寫一封回信。楊揚透露,他會將這段經歷收穫的人生感受告訴兒子。“通過這段經歷,我們要更加敬畏自然、關愛生命。一方面,人在大自然面前很渺小,一個小小的病毒,能引起全世界的恐懼。大自然還有我們很多不瞭解的一面,我們要學會和自然和諧統一共存,不吃野生動物、保護好環境,金山銀山不如綠水青山。另一方面,生命是很脆弱的,很多人在這個冬天失去了生命。而如今社會表現出對醫護人員的尊重,尊重醫護為抗疫做出的貢獻,實際也是大家重視生命、關愛生命的一種體現。”

楊揚說,他還想告訴兒子,人類發展還會不斷遇到突發的問題,地震、火災、疫情等,每個個體作為社會的一份子,能做什麼?“兒子,我們必須要有家國情懷。個人的力量很渺小,在未來發展中,要學會注重團隊力量、團隊精神。我們作為個人,不僅要學會愛自己、也要愛自然、愛社會,愛國家。

再過一些天,楊揚將結束休整期,回到醫院的崗位。他說,希望很快疫情影響越來越小,大家迴歸到日常的平凡生活,迴歸家庭,迴歸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