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中山:24小時內查明病例感染來源,核實追蹤全部密切接觸者

南都訊 記者蕭倩苑2月29日上午,中山市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第36場新聞發佈會。針對中山確診病例的流行病學如何開展,中山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調查組副組長、市公共衛生專家陳雪琴表示,按照技術方案的要求,流行病學調查必須在病例報告後24小時內完成。截至2月28日,該中心累計完成182例流行病學調查,發現確診病例66例;其中包括聚集性疫情17起涉及44例確診病例;開展外省市密切接觸者協查123次。累計追蹤管理密切接觸者超500人次。

中山:24小时内查明病例感染来源,核实追踪全部密切接触者

調查專家:參與過SARS、甲流、H7N9等疫情應急處置

根據現行的診斷標準,每一例傳染病的診斷需要流行病學史、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檢測結果的互相支持、印證。這次在新冠肺炎的確診依據中,也包含了流行病學史的要素。因此在發現可疑病例後,流行病調查顯得尤為重要。

市疾控中心為應對本次疫情,抽調了38名經驗豐富的流行病學專家和專業素質過硬的青年骨幹成立了流行病學調查組。其中,擔任組長的劉新霞,獲得了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博士學位。此外,組員中有參與過SARS、甲流、H7N9等疫情應急處置的專家,也有國家和省級現場流行病學培訓項目青年骨幹。自1月20日中山市發現首例疑似病例以來,中心流行病學調查組根據國家和省級相關技術方案要求,對所有懷疑病例、疑似病例和確診病例開展了深入細緻的流行病學調查,縝密梳理病例發病前後主要活動情況,從而追溯病人感染來源,判斷這個病例可能傳染的人員(即密切接觸者)和汙染的場所(即疫點),然後對密切接觸者實施隔離醫學觀察,對疫點實施終末消毒,從而起到阻斷病毒持續傳播的作用。

按照技術方案的要求,流行病學調查必須在病例報告後24小時內完成。如何在短短24小時內查明病例感染來源,核實追蹤到全部密切接觸者,還要完成一份詳盡的流行病學調查報告,對流調人員來說不僅是專業技能的考驗,也是心理素質的考驗。

例子一:

2月12日中山市報告一例新增疑似病例,初步調查發現這個病例長期在中山工作和生活,發病前於1月17日-28日回老家江西探親過年,並沒有到過疫情流行地區,1月26日在江西老家開始出現咳嗽,自服“感冒藥”後咳嗽有所緩解。28日自駕離開江西,1月29日凌晨抵達中山。2月9日因為咳嗽加重伴畏寒、發熱前往鎮級醫院就診,就診後被送往市二院進一步隔離診治。接到這個病例報告後我們流調人員聯合公安部門排查了病人從1月份以來直至入院隔離前的詳細活動軌跡和接觸人員,排查到一名同村老鄉,1月30日發病, 2月8日在外市被確診。我市病例與外市病例1月24日在江西老家曾一起打牌,同村老鄉和牌友有多名來自溫州的務工人員。後來該病例被確診,感染來源已查明,排除了在中山市感染的可能。

例子二:

一例確診病例在隔離治療前曾為某農產品有限公司運送肉菜,引起了不少市民的擔心。病例被基層醫療機構監測發現後,調查組第一時間介入調查,全面詳細調查清楚了這名病例的活動軌跡,發現這名送貨員的送貨時間均為凌晨,其送貨途中未曾密切接觸過店員和顧客,並全程佩戴口罩和手套,使用貨筐盛裝貨品。同時,反覆確認了這些細節才認為顧客的感染風險可以排除,群眾無需擔心。

她表示,除了針對個案的流行病學調查,還及時總結病例的流行病學特徵,向行政部門提出針對性防控措施建議,向公眾做好防控指導,真正做到科學防控。例如,通過調查發現部分確診病例有較好的防護和就診意識,出現症狀後立即戴上口罩,避免與他人接觸,儘快到醫療機構就診在短時間內被確診、隔離治療,這樣病例不僅因為得到及時診治沒有發展為重症,而且他的密切接觸者中無一人受到感染。從這樣的案例中我們總結出,發病後儘快就診,能對疫情防控起到積極作用。再如,我們分析總結出確診病例中部分病例的家庭聚集性特徵,結合對非家庭聚集性病例的對照調查,向公眾提出嚴格執行單人單間、不與其他家人接觸的居家隔離建議,以降低疫情在家庭傳播的風險。

攝影/南都記者吳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