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悲觀怎麼辦?弄懂這2點,從小培養樂觀娃

孩子悲觀怎麼辦?弄懂這2點,從小培養樂觀娃

一、孩子考試考不好,父母的鼓勵方法對嗎?

臨近期末了,進入緊張的期末複習之後,幾乎每天都有考試。

一年級的峰峰連著幾次考試都是90多分,孩子心理不免受到打擊,心情低落。每一次都會跟爸媽講:“都是我沒學好,每次都考不到100分,我怎麼那麼笨!”媽媽怕孩子被打擊,總是安慰孩子:“不是你沒學好,你是一個聰明的孩子,只是粗心了一點而已。”可是無論媽媽怎麼安慰,孩子依然陷入悲觀情緒,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答案很簡單:因為媽媽的安慰只關注了孩子的情緒,希望孩子獲得“感覺滿意”。

什麼是“感覺滿意”呢?

臨床心理學博士納撒尼爾•布蘭登對“感覺滿意”做了如下定義:

“感覺滿意”是指對自己有權利高興、感覺有價值、有權利追求慾望與需求以及有權利享受努力所獲得的成果有信心。

就如事例中的峰峰,媽媽的安慰只是為了讓孩子感覺到考的不好,不是自己學習的問題,希望孩子不因為成績而難過悲觀,讓孩子從悲觀的情緒中走出來,這就是“感覺滿意”。

有很多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受到了“感覺滿意”的影響,只關注孩子的情緒,採用誇獎鼓勵的方法使孩子情緒好轉。但是卻發現孩子雖然高興快樂了,卻很容易在下一次挫折或者困難面前退縮。這是為什麼呢?

孩子悲觀怎麼辦?弄懂這2點,從小培養樂觀娃

二、“感覺滿意”能培養樂觀的孩子嗎?父母要注意這個教養誤區

媽媽的安慰,讓峰峰獲得了“感覺滿意”,卻不能改變孩子的悲觀意識,是因為“感覺滿意”只是孩子當下心情的轉變,並不是對挫折或者困難的準確認識。所以,“感覺滿意“無法培養真正樂觀的孩子。

為此,臨床心理學博士納撒尼爾•布蘭登提出了“表現滿意”,“表現滿意”是指對自己的思考能力和應對日常基本挑戰的能力有信心。“表現滿意”才是孩子樂觀的基礎。

舉個例子:

孩子考試失敗了,家長不盲目安慰孩子,而是和孩子一起分析失敗的原因,找到提高成績的方法。孩子能力提升了,下次考試考好了,感到很開心,這叫“表現滿意”。

“表現滿意”針對的是對困難或挫折的分析與認識,提升孩子的能力。沒有任何有效的方法可以不先教“表現滿意”而直接教“感覺滿意”。

亞里士多德有個超時空的觀念:快樂不是一種可以與我們所作所為分開的感受,快樂就好像舞蹈中優美的動作,不是舞者在跳完舞之後的感受,而是將舞跳得很好時的一種不可剝奪的成就感。除了正確的行動以外,快樂是無法從其他任何方式中得來的。

如果家長混淆了這兩種滿意,一味強調“感覺滿意”而忽視了“表現滿意”,孩子會貌似快樂,實則悲觀。

孩子悲觀怎麼辦?弄懂這2點,從小培養樂觀娃

三、如何培養樂觀的孩子

關於如何培養樂觀的孩子,馬丁•塞利格曼在《教出樂觀的孩子》中給了我們三點建議:

1.學會樂觀教養ABC法則

ABC法則是心理學上的一個概念。A(adversity)代表不好的事,比如考試沒考好、和同學鬧矛盾等。B(beliefs),即對不幸事情的看法與解釋。C(consequences)代表後果,不愉快事件之後的感受與行為。

例如,上課走神被老師批評,這是世間A。老師又批評我,每次都批評我,肯定不喜歡我,我也不喜歡他,這是想法B。上課更不認真聽講,這是結果C。

讓通過這個例子,我們發現,當一件不好的事情A發生後,想法B之間影響著後果C。如果我們能夠改變想法B,那麼結果C是不是就不一樣了呢?確實如此。

就像上面的例子,如果你這樣想:老師批評我是因為我沒認真聽講,說明老師關注我,希望我能好好學習。這樣,孩子是不是就更願意上課認真聽講呢?

所以,想要孩子樂觀,就先教會孩子ABC法則,學會改變想法B,獲得不一樣的結果C。

2.教會孩子解釋

這裡的解釋不是推卸責任,而是指解釋風格。

什麼是解釋風格

馬丁•塞利格曼將我們對原因的習慣性看法稱為個人特有的“解釋風格”。解釋風格從兒時開始發展,如果未經干預,就會保持一輩子。

解釋風格包含三個維度:永久性、普遍性與個人化

永久性:偶爾VS總是

當壞事發生時,悲觀的孩子認為壞事件發生在他身上的原因是會永久存在的,既然是永久性存在,壞事就會不停地發生。相反,樂觀的孩子則相信導致壞事發生的原因只是暫時的。

舉個例子:孩子在學校和小朋友打架了,媽媽批評說:“你怎麼回事,天天和小朋友打架,怎麼總是犯錯,就不能好好表現!”媽媽的總是、天天強化了孩子悲觀的解釋風格,認為自己總是犯錯。

普遍性:特殊VS一般

遇到壞事時,比如班裡有同學不喜歡我。悲觀的人會認為所有同學都不喜歡我;而樂觀的孩子認為只是這幾個同學不喜歡我,其他同學都很好。

悲觀的孩子認為壞事具有普遍性,都是不好的;樂觀的孩子認為壞事具有特殊性,即使有問題,也只是特定的一部分。

個人化:內部歸因VS外部歸因

個人化,即決定是誰的錯。當壞事發生時,孩子可能會怪罪自己(內部歸因),也可能怪罪其他人或是環境(外部歸因)。

悲觀的孩子認為困難不可改變,容易將事情發生歸結為不可變因素,這是一種解釋風格。”孩子對一件事不同的解釋風格,直接影響孩子的行動。轉變孩子的解釋風格,對孩子的成長有著重要意義。

如何轉變孩子的解釋風格呢?不如試試如下小練習:

你說一件不好的事,讓孩子把自己的想法以及可能發生的後果寫下來。一個積極的,一個悲觀的。堅持這種練習,孩子會更加深刻的體會到解釋風格帶來的影響。

3.教孩子學會反駁

教會孩子反駁,不是將孩子培養成一個愛頂嘴的人,教孩子反駁的最主要的原則就是“正確”:反駁必須根據事實,必須是可證實的。

為什麼要教會孩子反駁呢?因為在生活中,孩子面對的指責太多了。比如:你怎麼就不聽話呢?不好好學習,長大能幹什麼;成績不好,一定是智商有問題;學那麼多,有什麼用;成績不好,長大肯定沒出息。。。。。。悲觀的孩子面對這樣的指責,對自己不正確的看法越來越多。

要消除悲觀,必須將對自己自身的看法視為可疑的目標,不要盲目的接受別人對自己的質疑。那麼如何進行有效的反駁呢?

第一,蒐集證據。當出現第一個悲觀想法的時候,問問這種想法的證據是什麼,單獨列出來,找出所有支持這種想法的證據。

第二,做出選擇。完成第一步後,再問問自己,是否可以從其他方面看待這件不好的事,如果身為第三者,你會怎麼看待這件事。

第三,化解災難。當對自己的想法有了多方面思考之後,仔細想想什麼是可能發生的最壞情況,什麼是最好情況。然後告訴自己,事情往往都不是最壞,也不是最好,能發生的常在兩者之間。

第四,將精力投入最可能的情況。做好前面的步驟後,就可以應對事件了,當然也不能忘記做最好或者最壞的打算。

舉個例子:孩子和好朋友鬧矛盾了,兩個人鬧的很不開心,朋友說他是壞孩子,再也不想跟他一起玩了。孩子覺得可能他倆再也做不成朋友了。

你該如何幫助孩子進行反駁呢。

你可以這樣引導孩子:你們倆鬧矛盾了,真是太難過了,你們一定都很傷心。他說你是個壞孩子,真的嗎?別人有說過你是壞孩子嗎?老師有說過嗎?沒有吧,媽媽從來沒聽說過,至少媽媽從來都不覺得你是壞孩子。

為什麼他說你是壞孩子呢?可能是因為吵架太生氣了,他一衝動說出來的。這件事,最壞的結果就是你倆再也做不成好朋友了,如果是那樣,你一定很難過。

但是你們從幼兒園就認識,一起玩到大,不會因為這一次吵架就做不成朋友的。最好的結果就是他來跟你道歉,然後你倆和好。不過可能這兩種結果都不會發生。

現在你們都生氣,誰都不會願意道歉,等過一段時間,你主動找他,你們可能就和好了。

孩子悲觀怎麼辦?弄懂這2點,從小培養樂觀娃

馬丁•塞利格曼說:樂觀不是萬靈丹。它不能取代父母的良好教養,它不能取代孩子發展起來的強烈道德觀,它也不能取代雄心壯志或是正義感。當你教導孩子樂觀,你就是教他認識自己,並對自己及世界所形成的理論感到好奇。你教他對自己的世界及塑造自己的生活採取積極的態度,而不是消極的等待、接受發生在他身上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