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難的是選擇,是慾望,桓玄是慕容復的加強版,成就了劉裕

桓溫是一代梟雄,滅成漢,使東晉全據長江之險,在荊州左右朝政,是東晉繼王敦以後的又一個權臣。他本人的傳記,也是跟在王敦後面的,幾乎可以算是貳臣傳了。桓溫還廢立皇帝,威震朝廷,只是想篡位的時候已經力不從心,行將就木,終於一命嗚呼。然而桓溫本人不失為一代梟雄,取得了一些成就。所以史書上說他

“乃逾越險阻,戡定岷峨,獨克之功,有可稱矣。及觀兵洛汭,修復五陵,引旆秦郊,威懷三輔,雖未能梟除凶逆,亦足以宣暢王靈。”,肯定了他平定四川,收復洛陽,北伐長安的壯舉。

人生最難的是選擇,是慾望,桓玄是慕容復的加強版,成就了劉裕

桓溫的小兒子桓玄卻是另一個故事,和慕容復有些類似,甚至還更強,只是雖然稱了帝,卻最終身死國滅,年僅35歲。

桓溫娶了晉明帝的女兒,是駙馬爺,但是他的小兒子桓玄不是公主生的。桓溫死的時候,桓玄才四歲,就跟漢武帝對於劉弗陵,豐臣秀吉對於秀賴一樣,老來得子,那種喜愛可以想像。因此老英雄桓溫生怕自己這個兒子以後受苦,是非常寵愛的。

人生最難的是選擇,是慾望,桓玄是慕容復的加強版,成就了劉裕

一,年少不得志

桓溫死後,桓氏家族就不牛氣了,而且由於桓溫晚年太跋扈,桓氏家族受到的不是優待,而是劣待了。淝水之戰中,桓溫的弟弟桓衝還是出了力的,因此沒有被東晉的完全邊緣化,桓氏在東晉門閥中還有碗飯吃。但是桓玄年紀小,沒什麼使用價值,就只好作出氣包了。晉孝武帝的兄弟,宰相司馬道子當眾羞辱桓玄:

桓玄嘗候道子,正遇其醉,賓客滿坐,道子張目謂人曰:“桓溫晚途欲作賊,云何?”玄伏地流汗不得起。

大庭廣眾之下,公然說你爹晚年要做賊,怎麼回事?把桓玄嚇得不輕。還好東晉皇帝權弱,世族權重,互相制衡,沒有把桓玄怎麼樣。

二,桓玄的野心

桓玄只做了個地方太守,又受人擠兌,很不得志,他曾說“父為九州伯,子為五湖長”,這話說的是,也說的不是。一方面說明他家道中落了,這是事實,另一方面,父為九州伯,你子就一定要做九州伯嗎?桓玄的悲劇在於他的野心,他擺不正自己的位置。實際上,桓溫的九州伯的位置,也是自己奮鬥出來的。不是別人送的。桓玄一點成績沒有,只是覺得不得志,被擠兌,這是他的不對了。且看桓玄如何做的。

人生最難的是選擇,是慾望,桓玄是慕容復的加強版,成就了劉裕

三,踩著別人的肩膀往上走

桓玄做個江蘇宜興的太守,乾脆辭官回到荊州的封地去了(他繼承了桓溫的南郡公)。由於桓氏家族在荊州經營多年,也成為了桓玄的根據地。桓玄沒有職務,有的是家族的聲望以及追隨者。在這個過程中,他能夠起來,靠了兩個人,一個是荊州刺史殷仲堪(駐節在湖北江陵),這是桓氏的根據地,殷仲堪需要桓氏的支持,雙方互相利用,桓玄藉助殷仲堪的兵勢,另一個是青州兗州二州刺史王恭,駐節在京口(江蘇鎮江),太原王氏,也是高門大族,妹妹做了晉孝武帝的皇后。與桓玄有共同的敵人司馬道子。

人生最難的是選擇,是慾望,桓玄是慕容復的加強版,成就了劉裕

東晉各州

晉孝武帝死後,新皇帝晉安帝是個白痴,連季節都分不清。孝武帝的兄弟司馬道子成了皇叔,把持了朝中大權,任用親信王國寶(與謝安齊名的王坦之的兒子),企圖削弱地方勢力,激起地方大員的不滿,王恭從京口起兵討伐,聯合了荊州刺史殷仲堪,發兵建康,迫使司馬道子殺了親信王國寶謝罪,這次事件中,桓玄力勸殷仲堪加入進去,雙方都受益了。桓玄從一個白身,要求做廣州刺史,雖然位置偏了點,但也是封疆大吏。司馬道子樂得將桓玄調離荊州,免得與殷仲堪待在一起,多生事端。

但是事後桓玄觀察時勢,覺得廣州刺史沒有做頭,他不赴任,靜觀時變。果然,一年後,由於司馬道子多樹外藩,弱化各地現有的勢力,王恭第二次起兵,雖然這次起兵由於手下大將劉牢之被司馬道子策反,最終導致王恭失敗被殺,但是王恭不是一個人在戰鬥,而是一批地方勢力一起上,桓玄跟對了這股潮流,最後司馬道之害怕事情不可收拾,只得採用安撫策略,桓玄從一個偏遠的廣州刺史,改為江州刺史,這份量就完全不一樣了。

人生最難的是選擇,是慾望,桓玄是慕容復的加強版,成就了劉裕

江州刺史桓玄

四,奪取荊州

荊州刺史殷仲堪與桓玄,是互相利用,互相防範。還有北方士族弘農楊氏之後楊佺期、楊廣兄弟,也是王恭起兵的參與者和受益者。桓玄與殷仲堪,楊佺期都是盟友,但最終為了荊州的利益而大打出手。朝中的司馬道子也樂得見其內鬥,故意在各人的領地上造成糾紛,最終三人內鬥,桓玄打敗了荊州刺史殷仲堪和已經升為雍州刺史的楊佺期(雍州在西北,東晉的僑置州,設在荊州的北部,襄陽地區)。

五,利用孫恩農民起義,發兵建康,控制朝權

桓玄打敗了荊州刺史殷仲堪(駐長江沿岸的江陵),雍州刺史楊佺期(駐湖北北部襄陽),要求自己領江州荊州二州刺史,自己的兄桓偉做雍州刺史,可以說是手握重兵,掌形勝之地了。事實上桓偉是桓玄最大的幫手,後來桓玄稱帝失敗時,桓偉已經過世,他身邊缺乏靠的住、用的上的人。

東晉的執政已經是司馬道子的兒子司馬元顯,對於桓玄的請求,沒辦法拒絕。“

時寇賊未平,朝廷難違其意,許之。”

然而桓玄的慾望不止於此。他要問鼎京城,控制朝政。當時爆發孫恩起義的時候,他以討賊為名發兵建康,這其實是東晉地方勢力的一貫作法,以北伐,或者討賊為名,其實多數時候是內鬥用的。所以司馬元顯叫他不必來。但是桓玄不會聽命。司馬元顯任用北府兵劉牢之,劉裕等將領,打敗了孫恩的農民軍,調過頭來討伐桓玄,然而劉牢之在陣前再次倒戈,如同他當年背叛王恭投奔司馬道子一樣,這次他也背叛了司馬道子的兒子司馬元顯,與桓玄結盟,最終導致桓玄攻入建康,殺了司馬道子父子。遙想年輕的時候,司馬道子當眾侮辱自己的一幕,桓玄或許會覺得終於出了口惡氣吧。

人生最難的是選擇,是慾望,桓玄是慕容復的加強版,成就了劉裕

六,幻滅

事情到此為止,桓玄或許還只是一個權臣,然而他走過了頭。他乾脆廢了晉安帝,自立為君,國號大楚。這就激起了各派勢力的不滿。結果他被劉裕聯絡北府舊將,最終身死國滅。正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死時年僅35歲,還是很年輕的。

人生最難的是選擇,是慾望,桓玄是慕容復的加強版,成就了劉裕

桓玄年輕的時候慨嘆“父為九州伯,子為五湖長”,一副憋屈的樣子,他是很想恢復桓溫的光榮的。可是他沒有桓溫的才能和威望,也沒有桓溫的明智,卻有著比桓溫更大的野心。連桓溫本人都不敢篡位,在沒有得到攝政的詔命,而只是輔政時,他帶兵入京,興師問罪,但並沒有做什麼出格的事,只是教訓了一頓王坦之、謝安等朝中大臣,臨終時當他的弟弟桓衝問以後怎麼處置王謝諸人時,桓溫很明確地說這些人不是你能處置的,這是何等的明智。但是桓玄卻敢廢晉室而自立,他沒有什麼功勞,連農民軍孫恩都不是他打敗的,也沒有為國家開疆拓土,像後來的劉裕那樣,只是在內鬥中不斷上位,其實沒有什麼服人心的業績。最終,他利令智昏,越過了界限,德不配位,為他人做嫁衣裳,反成就了劉裕的事業。劉裕雖然比他後起,年齡比他還大六歲。只是劉裕的起點太低,出身寒族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