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兒:朱標不死,朱棣打死都不會反

朱標的英年早逝,是朱棣造反的原因。如果朱標不死,朱棣是打死都不會造反的。

明朝那些事兒:朱標不死,朱棣打死都不會反

英明神武的朱棣,比他哥哥還差一點

大明從建立之初,朱標就被當成接班人培養。當然能否接班,還要經過很多考驗。

按照傳統,皇權傳承需要三板斧:嫡、長、賢。

一板斧:嫡

朱標出生於1355年,朱元璋標準的大兒子。

等朱元璋稱王后,朱標就從大兒子變成了嫡長子。1368年,朱元璋稱帝,13歲的朱標就成為了太子,此後度過長達25年的儲君生涯。朱標可以說是標準的嫡長子。

而且在朱元璋的26個兒子裡面,只有朱標全程見證了大明建立的全過程,他最瞭解朱元璋,也最得朱元璋的歡心。

明朝那些事兒:朱標不死,朱棣打死都不會反

“大”兒子

二板斧:長

有了嫡之後,最好還要長(zhang,請不要想歪)。

這裡的長是按年齡算的,自從中國確定了農耕文明之後,就是一種靜態的文明形式,逐漸孕育出了長幼有序的秩序。

嫡+長,這兩條體現了儒家世界觀,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直接表現。

明朝那些事兒:朱標不死,朱棣打死都不會反

三板斧:賢

賢,在這裡主要是指才能和品德,參考標準也很簡單:

1.把多數人團結起來的能力,穩局面。2.能帶領大家實現一個目標,謀發展。2.非常局面能拿出非常手段,有魄力

已經是嫡長子的朱標,在“賢”這條上優勢更加的明顯。

文的一面,他在治國理政方面表現出的才華遠勝其他人,那幫打天下的功勳們對他都很信服,比如明朝後期的標杆將領藍玉,對朱標很是服氣。

所以朱標的突然離世,對於大明王朝的傷害可以說是巨大的。

明朝那些事兒:朱標不死,朱棣打死都不會反

白髮人送黑髮人

朱標不死,朱元璋殺功臣不會那麼狠

中國自古有句話:得國最正者,唯漢與明。

朱元璋起家時,很多戰略也都有參考漢朝的套路。比如他出生和高祖一樣低賤,沒有族內人才的扶持,繼承人的實力肯定會很弱,為了維護統治,只能從兩方面考量:

1.分封宗室(漢朝非劉性不得稱王,明朝大封藩王);2.誅殺大臣(劉邦和朱元璋,都大批量誅殺過功臣);
明朝那些事兒:朱標不死,朱棣打死都不會反

殺功臣,封宗室。

朱元璋學劉邦,朱標就是明朝的“文帝”。

漢高祖劉邦,誅殺大臣,手段過於兇殘。所以他選擇的接班人是寬厚的文、景帝,而大明帝國的接班人朱標,正好和文、景帝類似。他如果不死,就是明朝的“文景”帝。

無論從什麼角度考慮,朱標都是一個靠譜的接班人。但是朱標在1392年英年早逝,年僅39歲。

朱標下葬後,朱元璋召見群臣時悲傷地說:

“朕老矣,太子不幸,遂至於死,命也!”
明朝那些事兒:朱標不死,朱棣打死都不會反

朱元璋冷血一生,最後也還是成了一個傷心的老人。

對朱標的深厚感情,讓他直接越過眾多的兒子們,立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皇太孫。想想也對,既然大明朝的“文帝”死了,那就只能讓“景帝”先上位了。

朱允炆性格上很像朱標,但遠沒有像朱標那樣經過充分的鍛鍊。

明朝那些事兒:朱標不死,朱棣打死都不會反

“早產皇帝”朱允炆

當年為了培養朱標,朱元璋清洗了以胡惟庸為代表的文官集團,但並沒有大規模清洗武將集團。當時朱標和藍玉的關係,類似於漢武帝和衛青的關係。

藍玉算是朱元璋留給朱標的柱石,但是朱標的腳下柱石,對於朱允炆來說就是肩頭的大山。所以朱標一死,藍玉斷無繼續活的可能。

朱元璋為穩固朱允炆的地位,只能選擇清洗武將隊伍,殺藍玉,殺傅友德,殺馮勝……

明朝那些事兒:朱標不死,朱棣打死都不會反

對功臣最狠的明太祖

朱標死→武將亡,武將亡→朱棣反(有能力)

如果朱標不死,大概率就沒有朱棣靖難這檔子事。原因有二:

1. 朱標當皇帝符合“嫡、長、賢”是眾望所歸,朱棣完全沒有和朱標競爭的底氣。

2. 朱棣造反,很大原因是被朱允炆削藩逼得太急,不想坐以待斃。如果皇帝是朱標,即便削藩,也會徐徐圖之,不至逼得太緊。即使逼得太緊,朝堂還有藍玉、馮友德等武將可用,朱棣就算真的敢造反,大概率也會被收拾掉。
明朝那些事兒:朱標不死,朱棣打死都不會反

造反成功的“王爺”

我們還可以開個腦洞:如果朱標不死會如何呢?

如果皇帝是朱標,以他寬柔的性格很可能會允許朱棣繼續駐守北平。

在和蒙古人的作戰中朱棣會成為一代名將,然後青史留名。哪怕朱棣不在北方,無論是他還是藍玉去鎮守北京,明朝都沒有遷都的必要。

明朝都城如果一直在南京,將會徹底改變中國。

明朝那些事兒:朱標不死,朱棣打死都不會反

明朝第二首都,南京

早在兩宋時代開始,漢人的政治精英集團就已經從黃河流域轉移到長江流域。元末的朱元璋、張士誠、陳友諒等漢人精英集團,幾乎全興起於長江流域。

當時三雄爭霸,無論哪方勝利,都會定都南方。如果沒有朱棣從北方靖難,漢人精英集團也會一直在南方。

如果是朱標當皇帝,絕不會遷都,那麼現在的京津冀就不會是這個格局。但如果不遷都北京,朱標主政下的明朝,能否守住北京200多年?

答案應該分兩個看:

1. 有朱棣,北京能守住。2. 朱棣死,明朝中後期未必能守住北京。

所以到了明朝中後期,如果都城在南京,北京一帶大概率還是要落入遊牧民族之手。然後燕北京燕山一代會繼續重演遼、金、蒙古更迭的歷史。但是重點經營南中國的明會重演宋的悲劇麼?

答案是,不會。

明朝那些事兒:朱標不死,朱棣打死都不會反

沒有靖難,沒有遷都北京,漢人的精英集團肯定重點經營長江流域。

自古以來,偏安南方的王朝通常短命(比如六朝,比如南宋)。但到了十七世紀,世界格局和宋朝比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原因有三:

1.宋時期,長江流域到珠江流域還有廣袤的地區沒有充分開發,沒必要大規模向海外移民;
2.宋朝理學精神上嚴重自我閹割。漢人最初起源於黃河流域,向外輻射,頗有開疆擴土之雄心。但宋自我精神閹割,最終被滅。
3.武器非常原始,還在使用冷兵器。雖然有火器,但不具備可持續殺傷力,不足以抵擋蒙古騎兵的衝擊。
明朝那些事兒:朱標不死,朱棣打死都不會反

到明,這些因果都已經悄然的逆轉了:

1.南方的開發已呈飽和。明朝想要發展,只能轉往東南亞一帶。
2.陽明心學的出現,逆反了理學保守的精神。(明詩有唐詩遺風就是例證)
3.十七世紀和西方接觸後,火器進一步改良,有可能擋住騎兵衝擊。
明朝那些事兒:朱標不死,朱棣打死都不會反

紮根南方+開發飽和+北方的壓力,明朝的漢人精英想更進一步,只有一個選擇:

向海外擴張,比宋人更進一步。
明朝那些事兒:朱標不死,朱棣打死都不會反

只要漢人的精英團體跑到菲律賓,接觸到那裡的西方殖民者之後。資本主義對於漢文化的衝擊,就會讓中西方正式交流提前三百年到來。

有了三百年的時間作為緩衝。那我們華夏文明圈,可能還會比現在要大上一些……

後記

歷史就是如此神奇,一個蝴蝶扇動翅膀,可能就會是不一樣的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