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10+3會議為何如此重要?專家解讀:釋放四大信號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14日下午在北京出席東盟與中日韓(10+3)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領導人特別會議。此次會議是繼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特別峰會後,東亞地區就共同應對疫情舉行的一次重要會議,在遏制疫情擴散蔓延、提高公共衛生治理水平、推動東亞儘快恢復經濟發展三個方面達成共識。

專家在接受人民網強國論壇記者採訪時表示,本次會議不僅體現了東亞國家攜手抗擊疫情、維護地區經濟發展的決心和意願,而且在推動區域經濟發展合作、加強疫苗研製合作方面也將起到重要作用,併為區域合作注入新的動力。

信號一:

凝聚合作共識 遏制疫情蔓延

會議在加強防控合作、提高東亞衛生合作水平、推動務實合作與經貿往來、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等方面取得一系列積極成果。中方提出了多項倡議,內容涵蓋全力加強防控合作、努力恢復經濟發展、著力密切政策協調等多個方面。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亞太研究所所長劉卿認為,此次會議的顯著意義在於,當前,東亞國家面臨疫情困難。通過會議可以凝聚各國共同抗疫共識,加強協調與合作,風雨同舟。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王逸舟指出,抗擊疫情是場“持久戰”,進一步凝聚合作共識,攜手抗擊疫情是唯一正確的選擇。本次10+3機制下的特別會議,與會領導加強了溝通和信息共享,釋放出強烈的東亞地區加強共同抗擊疫情決心的信號。相信經過此次會議,東亞各國的合作將更加密切、紮實。

會議發表了《東盟與中日韓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領導人特別會議聯合聲明》。各方同意繼續分享信息,交流經驗,加強藥物和疫苗研發合作,相互提供技術支持,確保藥物和醫療物資的供應,加強人力資源開發合作。各方同意探討從中國-東盟(10+1)合作基金和10+3合作基金中劃撥一部分額度作為特別基金,支持防控疫情和保護民眾。各方一致同意要避免汙名化和歧視性的做法,將與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社會密切合作,共同維護全球公共衛生安全。

王逸舟指出:“中國和東盟國家有著守望相助、患難與共的傳統。會議不僅著眼於共同有效防控疫情,也對以後的區域經濟合作提出規劃。這將幫助本地區各國進一步凝聚合作共識,更好地援助公共衛生能力薄弱的國家。”

信號二:

共同提高響應力 提升東亞公共衛生合作水平

作為近鄰,東盟與中日韓國家山水相連,唇齒相依,休慼與共。為了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李克強總理在講話中表示,全力加強防控合作,提升公共衛生水平。密切各國協調配合,遏制疫情蔓延。中方願繼續通過無償援助和商業渠道向東盟國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建議建立10+3應急醫療物資儲備中心。支持世衛組織發揮領導作用,共同維護地區和全球公共衛生安全。

王逸舟分析認為,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為周邊有需要的國家提供幫助,有望提升東亞公共衛生合作水平。用行動樹立了開展疫情防控國際合作的典範,也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表率。東亞地區曾經歷過金融危機、非典等重大危機考驗,有合作應對的成功經驗。“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又一次考驗著東亞各國關係。期待中國發揮出地區穩定錨的作用。”

劉卿說:“東亞雖然防控比其他地區好,但不應掉以輕心。近期疫情在東南亞有二次衝擊態勢,此次會議再次拉響嚴密防控的警鐘。我們要強化區域公共衛生安全合作,包括建立預警機制,啟用地區防控基金,發揮緊急儲備機制作用等。同時,還要加強與世界衛生組織、相關組織和國際社會在全球抗疫鬥爭中密切合作。”

信號三:

穩住產業鏈供應鏈 推動區域經濟發展

會上,李克強總理提出,我們要開展強化10+3產業鏈供應鏈合作的聯合研究,加固薄弱環節,增強抗壓能力。在健康醫療、智能製造、大數據、5G等領域開展合作,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我們還要爭取如期簽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加快中日韓自貿區談判,實現更高水平的區域經濟一體化。

今年1-2月份,東盟歷史性地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在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範圍迅速蔓延的背景下,中國與東盟保持了良好的經貿合作勢頭。

王逸舟分析,我國與東盟相互貿易的互補性強。當前,全球金融風險可能性在加大,在疫情造成的外部不確定性前,加強同鄰邦溝通的必要性在上升,比如,本幣互換比重、以區域內國家的貨幣來安排各種活動等,對於推動人員有序流動、穩住產業鏈供應鏈,推動東亞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2020年是中國—東盟數字經濟合作年。疫情之下,雙方可以進一步提升數字經濟合作,嘗試發展新的經濟形態,積極探索實施電子商務合作、遠程醫療合作等。

劉卿指出,會議針對恢復地區經濟增長提出了多項舉措。為了防範過度防範措施導致產業鏈供應鏈中斷風險,以及可能發生的地區金融動盪,各國需要統一思想,加強政策溝通和協調,共商對策,可啟動地區緊急救助機制,包括髮揮AMRO等機制作用。

信號四:

防止出現糧食危機 加強疫苗研製合作

受疫情影響,糧食危機隱憂浮現。中日韓和東盟地區是世界糧食主產區之一,人口超過世界的四分之一,保證糧食安全至關重要。

會上,李克強總理提出,要發揮好10+3大米緊急儲備等機制的作用,加強各國協作,保障本地區糧食供給和市場安全,防止出現糧食危機。

王逸舟說:“疫情可能會是一個比較長的過程,或將帶來很多始料不及的次生災害,比如糧食短缺、難民潮、地區騷亂。中國在會上提出關於防止糧食危機的倡議是非常及時且有必要的。”

“當前疫苗的研發也是中日韓三國合作的重點。發達國家和新興國家都在競相試驗疫苗,但是真正變為全球性公共產品的過程恐怕不會短。率先在區域範圍互通有無,實現區域性公共產品的共建共享非常重要。期待中日韓加強信息分享,開展藥物、疫苗研發合作,三國衛生部門與科研單位可建立相應機制,分享疫情信息和科研進展,開展疫情防控的經驗交流互鑑。”王逸舟指出。

劉卿認為會議還將推動區域合作制度創新。“1997年、2008年經濟危機,催生和強化了10+3合作。面臨新的危機,東亞國家思考如何為區域合作注入新的動力。聲明中考慮建立10+3重要醫療物資儲備,設立應對公共衛生突發事件的特別基金等等,都顯示地區機制在經歷風雨之後正在獲得新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