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劳朴实的“撒尔塔”人,这个只有五十多万人口的民族

东乡族是中国甘肃省的一个少数民族,民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大多数东乡族都兼通汉语,汉文为东乡族的通用文字,信仰伊斯兰教逊尼派。东乡族是中国十个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之一。

勤劳朴实的“撒尔塔”人,这个只有五十多万人口的民族

东乡族

东乡族主要聚居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境内洮河以西、大夏河以东和黄河以南的山麓地带,其余分别聚居在和政县、临夏县和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在甘肃的兰州市、定西地区和甘南藏族自治州等地,还散居着一小部分东乡族。新中国成立后,部分东乡族从甘肃迁徙到新疆居住。

勤劳朴实的“撒尔塔”人,这个只有五十多万人口的民族

东乡族女子画作

伊斯兰教在东乡地区有老教、新教、新兴教三个派系。在东乡族形成之 东乡族少女(2张) 初,教派比较单一,自明末清初以来,随着伊斯兰教苏菲教团教义的先后传入,逐渐形成教派和门宦。老教是指中国伊斯兰教的四大门宦即哲赫忍耶、虎菲耶、库不忍耶、嘎底忍耶及其各支系小门宦;新教是指清末民初由东乡果园人马万福创建的伊赫瓦尼派(意为兄弟);新兴教是解放初期产生于临夏八坊而传人东乡的教派,又称瓦哈比耶派或色勒夫也,俗称三抬。在东乡族的伊斯兰教中影响较大或由东乡族创建的教派和门宦有库不忍耶、北庄、胡门、大拱北门宦和伊赫瓦尼派。

勤劳朴实的“撒尔塔”人,这个只有五十多万人口的民族

东乡族古时的妇女爱穿一种有领圈、大襟和宽袖的绣花 东乡族服饰 衣服,袖子宽大,袖口上镶一道花边。下穿套裤,裤管镶两道绣花边,裤管的后面开小叉,用飘带束住脚管。逢喜庆大事,穿绣花裙子,他们把这种绣花裙子叫“过美”。足登后跟高寸许的绣花鞋,当时不戴盖头,只戴包头巾,发髻上插饰物,胸前一般都佩带银饰。当时妇女的上衣还流行用各色布缝成数段的假袖,并在假袖各段绣有花边。后来,妇女的服饰逐渐变化。女的一般都戴盖头,分绿、黑、白3种颜色。少女和新媳妇戴绿绸和绿缎子盖头,结婚一两年后的妇女和中年妇女戴黑盖头,老年妇女戴白盖头。衣着都是藏青色或黑蓝色布衣,青年妇女穿红的或绿的,上衣宽大,齐膝盖,大襟在后边,并外加一件齐膝的坎肩,长裤一直拖到脚面。

勤劳朴实的“撒尔塔”人,这个只有五十多万人口的民族

东乡族主要以小麦、豆子、青稞等面食和洋 东乡族手抓羊肉 芋为主食,以牛、羊、鸡、鸭、鱼等为副食,但肉食需经阿訇或品行端正的长辈宰杀,放血后才能吃。忌吃猪、狗、马、驴、骡和凶猛禽兽的肉。不能反手倒水,吃饼子、馒头都要掰开或掰碎后吃,不能吃整的。 东乡族特别喜欢饮茶,一般每餐必有茶,最喜用云南春尖茶和陕青茶,来客人则待以“三香茶”。在盖碗内放有茶叶、冰糖、桂圆或烧熟的红枣、葡萄干等物,叫“三泡台”。忌抽烟、喝酒 。

勤劳朴实的“撒尔塔”人,这个只有五十多万人口的民族

开斋节是东乡族最隆重、最重视的节日。开斋节的一天,男人们去清真寺聚礼,清晨上墓地念经祈祷,邻里亲友间相互上门,做“色俩目”问安。妇女则在家里炸油果、馓子等油炸食品,部分送给亲友,部分留在家中食用。 古尔邦节,东乡族称之为“阿也”,一般在开斋节后70天举行。这一天,凡是经济能力较好的人家宰牲庆祝,所宰的牛羊肉,请阿訇和众乡亲在家里念经共餐,不允许独家享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