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人終將離開,可是你準備好了嗎?

​下面的內容整理自Jordan Peterson教授在多倫多大學的人格心理學講課

部分文字翻譯和截圖來自B站Up主:大心臟排排

我有一位患者,每週做大概四個很奇異的夢,大部分時間,我們就是在討論這些夢。

還有一位患者,可以做清醒的夢,她會問夢中的角色分別代表什麼,而他們也會回應她。神奇的是他們講的很多東西對她非常有幫助,儘管聽起來有點刺耳。

(患者在夢中與自己的潛意識進行對話)

其中一個(夢中)角色告訴她,如果她想活下去,就必須去參觀一下屠宰場。原因是,她從小像公主一樣受寵,從未接觸過恐怖的大自然。直到她成長到青春期,她變成了小惡魔。家庭就是會經歷這樣的過程:完美的小孩,一夜之間變成邪惡青少年。她很難接受這種轉變,她還沒準備好,因為她以為這是個童話世界。她每次經過肉店,都會感到噁心。我們一起去肉店的時候,她還會哭泣。她是素食主義者,哀嘆世界的殘酷。

但你必須適應現實。不然你怎麼在這個世界活下去?她夢中的角色是個吉普賽人,告訴她必須去參觀屠宰場,這聽起來不太能執行,所以我問她能不能想個其它類似的場所。她想了想,提議說我們去殯儀館看一場遺體處理吧。我給殯儀館打電話說,有個非常懼怕死亡的病人,我作為心理諮詢師對死亡也有點害怕。他們讓我們去了,那些工作人員天天跟死亡打交道,很堅強,內心強大。

話說回來,我們去了殯儀館,我對於噁心的事物有較高的敏感度,所以我覺得挺難受的。一開始,我們坐在小房間的外面,她就是不看遺體,然後快速瞄一眼,直到後來,她能觀看了。她問能不能進到房間裡。她戴上手套,觸摸遺體,沒有昏過去,恐懼症也沒發作。

離開時,她領悟到,她遠比自己想象的要強大。她可以去面對那些她以為自己無法面對的事,面對之後仍然可以活下去。從哪以後,她就有了一個衡量標準:”呃,我有點害怕,但這比觀看遺體還嚇人嗎?不,並沒有,那麼我想我可以做到。”

(Peterson陪患者去殯儀館,是用的脫敏治療的方法,幫助患者逐漸接受死亡。)

殯儀館之行好像是一個啟蒙,她和我都從中受到了啟發,我領悟了很多。我明白了,生而為人,你需要做到讓自己做好準備,即便面對死亡,也要做個有用的人。比如面對父母(或者配偶、子女)的死亡,很多人會因此奔潰,他們連想都不敢想這件事。可如果你連想都不敢想,那你需要多想想了,因為你至少得能夠思考這件事。不然的話,等到真的發生,你就完了。


親人終將離開,可是你準備好了嗎?

你並不知道,其實你可以做得很好。比如在這種事情發生時,你甚至可以派上用場,而不是成為還需要別人照顧的奔潰者中一員。現實冷酷,在處理父母的身後事時,想要讓自己派上用場,你也需要變的冷酷。你不可以就這樣奔潰,儘管你有無數理由奔潰。處理這類事情的時候,你得堅強地如同野獸。

面對悲劇時,你是想做個有用的人還是想做個可憐可悲之人?這是你自己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