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控角度看順風車:安全、便利、便宜都要佔,只存在於夢裡

順風車本質上是一個C to C的生意,司乘兩端是完全平等的,司機根本不是靠這個過日子的,不存在傳統營運場景下乘客地位高於司機的現象。對順風車司機,做不到像快車司機一樣嚴格的監管。

風控角度看順風車:安全、便利、便宜都要佔,只存在於夢裡

滴滴順風車時隔1年半重出江湖,開始了試運營。

再加上一直運營的嘀嗒和哈囉,順風車的大風起了。

一年半之前的2起命案過於慘烈,導致順風車這個領域一直是互聯網輿論的中心。

對於滴滴這次的試運營,有人表示歡迎,有人表示憤慨,還有人對於滴滴迴歸後的安全規則規則產生了大量質疑。

作為一個風控,我的看法可能會有點不一樣。

在我看來,整個順風車行業是存在底層邏輯問題的,人們心中的認知不解決,這個行業就是偽命題,誰來做都一樣。

順風車所謂的安全,便利,價格,在當下的互聯網環境下,存在著近乎無解的死結。

本文將從一個專業風控的角度,對順風車這個行業從業務邏輯到安全邏輯到實際執行的相關困難,進行論述。

安全+便利=不便宜=快車專車出租車

安全+價格=不便利=公共交通工具

價格+便利=不安全=黑車轉正

大概如此。

風控角度看順風車:安全、便利、便宜都要佔,只存在於夢裡

1

首先,我們論述順風車的時候,要清醒的意識到,順風車和快車、專車不是一個東西,這是一切論點的前提。

快車,專車,出租車,都是很標準的營運車輛,是以盈利為目的的商業行為,本質是B(商家)to C(消費者)的生意,所以車輛不只是車輛,而是商家服務能力的延伸,商家也有能力對其進行近乎100%的管控。

快車專車出租車的價格,也足以支撐其合規安全成本。

而順風車不一樣,順風車的車輛本身是非營運性質的車輛,司機也不是專業司機,只是想賺個油錢的普通人,路線也不是隨機路線,而是既定路線。

相關政策對於順風車的定義也很明確,不是營運性質,而是以非盈利目的的共享行為,並且必須順路。

這代表什麼?

這代表順風車本質上是一個C to C的生意,司乘兩端是完全平等的,司機根本不是靠這個過日子的,不存在傳統營運場景下乘客地位高於司機的現象。

所以順風車廉價的背後,代表的就是體驗的打折。

指望司機完全按照路線開不存在的,指望司機來繞路接你不可能,指望司機幫你搬東西開門更是做夢,大家都不是做生意的,而且順風車的價格是受到管控的,沒什麼錢可以賺,並且在業務場景中,司機與乘客是完全平等的地位,指望司機有服務精神更不現實。

目前大多數因順風車產生的司乘衝突,是由於司乘雙方對於自身定位的認知差造成的。

乘客覺得司機不好好提供服務,司機覺得都是寶寶,憑什麼給你服務,大不了不開,反正也沒幾個錢。

特別有服務精神的順風車司機,基本是黑車司機。

C2C的共享經濟本就是一個跳蚤市場。

乘客花了C2C的錢想要B2C的服務,司機只賺了C2C的錢不願意提供B2C的服務。

這是第一個死結。

解開這個死結,理論上需要司乘雙方都擺正的自己的位置,這個需要的是時間和平臺方更大規模的司乘教育。

2

當意識到順風車本質上是一個司乘地位平等的C2C業務時,其安全措施就成了一個很難被完全執行的死結。

為什麼快車,專車,出租車可以做到那麼安全?

因為那是B2C,商家對於自己的延伸服務有著絕對的掌控權。

錄音,前後行車記錄儀錄像,全天候GPS路線,嚴苛的背景審查,高頻的人臉核驗,完整的保險服務,統統可以做。

因為是營運性質,因為單價高,因為是B2C,所以這些都能實現。

但這條安全邏輯套用在C2C上,就會出現一些很麻煩的落地問題。

例如說錄音錄像,B2C模式下,司機就是商家的員工,所以他不接受也要接受。

但是C2C模式下,司機自己也不是幹這行的,也不指著這個賺錢,你給他加一堆限制他是不認可的。

憑什麼錄音錄我手機不錄乘客?

憑什麼監控我不監控乘客?

憑什麼乘客在我自己的私人車上裝X老子不能罵?

我又不是你順風車的員工,老子和乘客是平等的,大不了老子不幹了,誰和你廢話?

當然可以要求順風車強制全面加上這一切,但是這導致的就是司機的流失。

對司機而言,順風車平臺又不是隻有一家可以選擇,現在司機的可選性也很多,不只是滴滴嘀嗒哈囉,還有很多小的順風車平臺(你用順風車上各類APP市場搜一下就知道有多少了),還有各路順風車群和小程序,人家都是更簡單直接粗暴的,連背景審查都沒有。

這時候,堅持嚴格篩選的順風車平臺自身就會面臨尷尬,如果沒有足夠的司機供給,那麼打不到車的乘客就會流失,實際上絕大多數乘客不在乎順風車做不到快車的安全級別的,他們也不傻,知道一分錢一分貨。

他們只在乎,能不能,便宜的,快速的打到車。

不然黑車這麼多年屢禁不止是為什麼?因為真的有剛需在。

另外現實中很多乘客都是多個平臺一起叫車,哪個先打到,哪個便宜,用哪個。

所以司機端的安全配置,其實本質上不是技術落地的問題,而是一個司乘供給匹配端效率的商業問題。

順風車本身是一個盈利的項目(抽點),各家公司做順風車就是為了盈利,一旦影響了供需匹配效率,盈利不復存在,那就成了一個冒著風險(順風車出事概率高於快車)又不賺錢的沙雕項目,還有做的必要嗎?

一家大平臺嚴苛,必然會導致一批司機乘客流向競爭對手,所以誰都不敢輕舉妄動。

就和核威懾一樣。

這是第二個死結,也是一個司乘供給端的死循環,沒有一家順風車平臺敢貿然打破。

3

不談供給這些東西,我們單談論技術安全,其實順風車也是一個難以做到安全極致的業務。

坦率的講,順風車做到100%安全,是不可能的事情,而且安全性必定是低於快車專車出租車的。

為什麼?

第一,基於司機本身不是平臺的員工,不受平臺管控,那麼很多監控手段是沒有辦法上的,你給一個不是你員工的人安裝各種監控不現實。

第二,由於這是一個C2C的業務,並且主打的是【順路】,而且有接單上限(根據不同地方法規,一天2單到4單不等),這就代表著,業務本身具有隨機性,無法完整掌控鏈路。

我給大家舉個例子就明白了。

我打一輛快車或者出租車,隨叫隨到,我的出行時間地點路線人物,是完全確定的,而且時間間隔極小,所以監控資源不存在浪費,可以飽和資源覆蓋。

什麼叫時間間隔極小,就是哪怕我不當人,打快車的時候故意拖沓,也就最多不超過10分鐘司機就取消訂單了,所以我的時間其實是確定的,一切安全措施,可以在司機接單的那一瞬即就全部開啟,不會存在浪費手機資源(內存,流量,電量),撐死了浪費10分鐘,而且很快就有下一單。

所以全天候開啟監控是沒有問題的,只要上線就開始。

而順風車不一樣,順風車的時間地點路線是不確定的,並且是低頻業務,所以無法全天候開啟監控。

順風車場景下,很容易出現司機與乘客的實際出發時間與訂單時間完全不一致的情況。

例如原本訂單是下午6點出發,4點司機打電話來說6點高架堵車,提前一點/延後一點出發可以麼?

這個時間是具有彈性的,這就導致了到底什麼時候開啟監控(暫時忽略因為C端原因司機拒絕開啟監控),這個問題不解決,都是空談。

開的早了,不是一般的浪費資源(長時間錄音+GPS監控,非常耗電和流量),而且司機不是專職的,不會一直手機前端開著APP(專職司機會有專門手機開APP),只要一切導後臺,非常容易被Kill掉,直接完犢子。

開的晚了,就沒法保證百分百監控到。

第三,順風車是C2C,這就導致司乘雙方非常容易達成私下交易,只要是私下交易,就大概率會出現不可控的風險。

在快車專車出租車場景下,司乘雙方是基本繞不過平臺的(因為是持續接單狀態),但是順風車則不然。

由於順風車是私家車司機,而且順風車司機還要繳納一定的服務費,所以很多司機喜歡提前聯繫乘客,要求乘客取消訂單,和乘客私下達成交易,在平臺眼中,這筆訂單其實是已經取消的,已經取消的訂單,是不會有任何監控的。

乘客往往並不擅長拒絕,被誘導取消訂單後,一旦出現問題,會非常難以解決。

第四,順風車場景中司機是沒有服務心態的,因為司機本身就不是專業幹這個的(黑車除外),在司機眼中司乘是平等的,這就導致司機不會順著乘客,發生司乘衝突是必然的現象。

一旦乘客有一些過分要求,司機不會去讓著乘客,往往正面剛,而且很多乘客的素質和言語也是一言難盡,最後導致雙方因為口述爭執產生矛盾進而引發衝突,在這個過程中的產生了傷害。

第五,什麼叫做安全?當前的主流視角都是乘客安全,實際上,順風車業務中司乘是平等的,司機的安全也同樣重要。

並且由於乘客和司機都是一對多的關係(1到多名乘客對1個司機),且司機往往會接不止一波乘客,司機的安全本身也存在問題。

實際上順風車發生的命案中,司機被乘客殺死的案子和乘客被司機殺死的其實是差不多的,只不過司機被殺沒有乘客被殺那麼直接。

保護乘客安全重要不假,保護司機安全同樣重要,這是目前所有順風車平臺都存在缺失的。

這些技術上的不可控,是第三個死結。

4

我們再來談談順風車業務在實際運行中,會遇到哪些非常現實的問題與困難。

第一,在司機註冊准入階段,就沒有完全做到人車證一致。

什麼叫做人車證一致?就是身份證,駕駛人,駕駛證,行駛證,車輛拍照及實物,完全一致。

如果人車證完全一致的話,會導致順風車司機供給直接砍掉一大半。

因為很多人都是開著不是自己的車,有的開朋友的,有的開家人的,只能做到身份證和駕駛證一致,不能完全做到行駛證一致。

實際上馬路上的交通規則也是允許你開別人的車的,只要你有駕照,這本身不違法。

但同樣,這也導致了順風車平臺無法做到人車證完全一致。

這不能說順風車平臺有問題,只能說,這裡面就存在了黑車尋租的空間。

另外,某些平臺其實已經開始接收營運車輛(行駛證上車輛性質為營運或者公司名下)成為司機了,只能說利令智昏吧。

第二,司機註冊准入階段,與乘客准入階段,出於成本考量和數據問題,沒有辦法做到百分百的背景核查。

一般來說,司機的背景核查是必須要做的,但是實際情況是,沒有辦法做到和快車專車一樣的高標準嚴要求。

因為快車專車是高頻率抽水的,並且本身率屬於平臺,所以對他們做起來是OK的。

但是給順風車司機做高頻率核驗,這個成本是算不過來的,背景核查庫是動態更新的,理論上安全的極致是每天都查,一旦出現問題,就應該立刻停止接單權限。

這個成本誰來掏?目標就是盈利的順風車平臺是不願意出這個錢的。

而且,順風車場景下司機與乘客是平等的,這就代表你查司機,你是不是還要查乘客?為了保障司機的安全,有問題的乘客也要限制他們下單?

這裡就涉及到了更大的成本以及法律倫理問題。

這個問題當前是無解的。

第三,所謂的和徵信機構合作以及查詢貸款信息,根本不現實。

很多人說什麼查貸款,查徵信,保證安全,真的是外行人講話。

首先,順風車機構不是金融機構,是沒有資質查用戶徵信的,所以查徵信不用想了,這不是順風車決定的,除非你每次打車都來個貸款。

況且,如果真的查你徵信了,必然會留有查詢記錄,你看看司機和乘客誰願意?

誰搞個順風車給自己多一條查詢記錄影響房貸車貸信用卡貸款?有病嗎?這個強制一上,這個業務直接完犢子。

其次,如果查詢的是那些所謂的互聯網貸款多頭信貸,那麼問題來了,司機和乘客願意給你查嗎?我就搞個順風車你查我大褲衩嗎?

再進一步,即使查了,目前沒有任何強關聯是作案者一定有多頭信貸,之前確實出現了個別案件的犯案人存在多頭共貸,但是樣本太小了,不能認定多頭共貸=會犯案,這個邏輯是不通的。

甚至某種程度上,正是因為欠了貸款經濟比較緊張,很多原本不會開順風車的司機才開始嘗試順風車,為了補貼油錢。

所以貸款=作案,一開始就行不通。

如果行得通,那麼乘客欠了很多錢的話,是不是也要不讓坐車?因為擔心他們搶司機?

最後,如果真的調用這些數據,成本誰出?這些數據也都是實時更新的,這個成本放在誰身上?

快車專車出租車可都是可以劃出專門資金的,順風車這點價格,說真的很難。

第四,各地雖然對順風車司機的每日接單數有限制,但是其實根本沒法限制。

我不是說平臺不配合,實際上現在的主流平臺不敢不配合,但問題是,司機都是多平臺註冊的,我在滴滴接滿了4單,我再去嘀嗒接4單,再去哈囉接4單,再去某某平臺接N單,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循環。

而且限制接單,在業務上到底是限制什麼呢?限制身份證號可以換平臺。限制車牌號可以兩個人換車。

所以所謂的限制只能接N單,實際形同虛設。

除非所有順風車平臺的數據打通,做完整的限制,但是誰會願意把數據交出來給到競爭對手?

滴滴的數據一旦開放,所有出行公司都樂死了,恨不得偽造數據直接撞庫。

除非官方出面,那這就是另一個問題了,只能說,當前限制接單是無解的。

第五,順風車賺錢的實質,本質上就是黑車洗白。

都說順風車賺錢,也都說之前滴滴做順風車有多賺錢。

真以為是共享經濟賽高?實際上就是黑車洗白的抽傭。

當年的順風車接單可是沒有像現在這麼嚴格的數量限制的,所以大量黑車一天接十幾單幾十單,當然賺錢了。

那些一天賺十幾單幾十單的司機,真的是順風司機嗎?大家心裡其實有數。

可以說順風車過去的,讓大家懷念的輝煌,實惠與方便,本質上只是黑車司機的產能紅利+黑車線上化而已。

現在在嚴格限單,嚴格限價,嚴格限路線的前提下,這個紅利是沒有了,所以順風車不論如何也回不到過去的輝煌了。

而很多平臺現在由於運力不足,更加飢渴的在吸納這部分司機,你不吸,你的競爭對手就吸,他就有供給,就有單子,就有錢賺。

就這麼簡單。

第六,司機利益最大化帶來的一系列問題。

有一說一,司機開車就是要賺錢(別管是補貼油錢還是黑車司機賺錢),這就代表他們會為了自己的利益來侵犯乘客的利益。

順風車乘客端是可以選擇拼單or不拼的,但實際運營過程中,是有可能出現司機強行給你拼單的現象的,這時候就很容易出現司乘矛盾。

再例如一些緊俏路線,司機隨時給你口頭加價也是存在的,這必然也會出現矛盾。

再例如司機騙乘客先確認到達目的地,然後再半路威脅丟下車,也大量存在。

總之不是專業服務,大家都在想著自己利益最大化的時候,這個服務是做不好的。

當然,順風車不是服務業,也不能用服務業的標準來要求。

第七,保險問題,營運性質問題。

按照相關規定,順風車是也是要給司乘雙方買保險的,這個本身不是太大問題,有的公司用意外險,有的公司用公眾責任險,有的公司自己做資金池。

我要說的是,司機自己本身的保險。

有的司機本身車輛就是有保險的,一旦發生車禍,保險公司會賠。

但是,在開順風車過程中,發生了車禍,是有可能無法理賠的,因為有的保險公司會認為你這是在營運帶人,屬於營運行為,所以拒賠,這類案例不少。

目前國家對於順風車的要求是非營運性質,但是各地執行過程中對於順風車到底屬不屬於營運,是有點分歧的,扣車屢見不鮮。

你說順風車非營運吧,司機收錢,平臺抽水。

你說順風車營運吧,司機不是主業,收的錢也不多。

這個問題至今也沒完全解決。

這背後導致的就是司機的權益其實是不能完全保障的。

第八,私下交易帶來的衍生問題以及順風車本身的模式漏洞。

在當前的順風車業務場景中,私下交易是一個非常麻煩但普遍存在的問題,這代表著平臺對司乘雙方的失控。

從平臺角度,這一單是取消的;

從司乘角度,節省了中介費可以便宜點,嚴格來說對他們而言,逃單可能是利益最大化的選擇,畢竟司乘都來搞順風車了,不多佔便宜才奇了怪了。

實際上真正嚴格意義上的順路的,非營運的,高頻的順風車,是不會高頻使用到順風車平臺的,假如真的是上下班順路,簡單溝通之後加個微信,就夠了。

根本不需要平臺。

這就導致的是,真正的順路單,實際上都在默默流失,因為司乘關係不需要平臺維繫。

最終剩下的就是瘋狂接單加價哪裡都順路的黑車,以及價格敏感型顧客。

順風車生意變黑車生意,大家都很滿意。

第九,所謂的大數據和高科技,沒有想象中的那麼管用。

很多公司都在吹噓什麼人臉,什麼錄音,什麼語義識別,什麼路線糾正。

真的,這些東西根本做不到百分百安全,頂多做到出事兒之後百分百能抓到人。

錄音如果走語義識別,這個成本(語音轉文字再NLP),沒有一家公司撐得住。

而且現在順風車強制錄音的很少,基本都要乘客手動開啟,而且開啟的也不是上傳錄音,而是手機本地錄音。

人臉這個東西實際上是包含漏洞的,不像刷臉支付用的3D結構光,手機本身的前置攝像頭刷臉就存在問題,而且在車內環境下光線角度都有問題。

還有人提出要行程中隨機出現刷臉,這太SB了,道路千萬條,安全第一條,開車亂刷臉,親人兩行淚。

路線糾正倒相對可行,但問題是在實際業務場景下,誰知道這個路線到底是司乘約定開的還是出了問題開的,實際上除了異常停滯和反方向等極端場景,路線修正是沒法起到作用的。

如果技術真有百分百預防犯罪的作用,那早就沒犯罪了。

第十,營業時間與跨城業務存在的問題。

順風車的營運時間,一直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嚴格意義上,並不能從數據層面一定證明晚上比白天更不安全,實際上滴滴出大問題的那兩單都是白天發生的。

但客觀現實和監管要求,順風車必須要控制營運時間,尤其是晚上的時間。

畢竟晚上不管是報警還是醫院,都是效率沒有那麼高的。

另外順風車其實最賺錢和最方便的業務是跨城,尤其是中短途跨城,確實非常方便,深圳到東莞,上海到杭州等等等等,都是熱門跨城路線。

但是問題是,最大的安全風險也是出現在跨城業務上,滴滴那2起案子都是跨城導致的,有的順風車平臺直接不接跨城訂單,只做同城。

就目前的安全現狀而言,跨城的風險暫時無解。

長途,陌生人,失控的安全監控=不可控的風險。

十一,判責問題。

順風車平臺對於司乘糾紛的判責,一直是一個幾乎無解的業務難題。

因為無法完全監控,也不知道誰在說謊。

司機和乘客還是對等的,所以不能像快車一樣傾向乘客,拉偏架的後果一定是打起來。

而且在業務實際中,司乘的認知差異更會激化這個矛盾。

最簡單的,經過高速這個費用誰出,都能吵起來。

不管司機投訴乘客,還是乘客投訴司機,除了很明確的證據(強行拼車,拒載等),其實沒有一套完善的判責體系,因為實在是雙方可能都有錯誤,但都不認為自己有錯誤。

這非常魔幻。

十二,客服與資源問題。

出行類產品都是標配安全客服的,但是現在的問題是,安全客服即使接線,也沒有辦法百分百解決用戶的問題。

並且所謂的安全客服,每天接到的絕大多數電話,都是誤報,畢竟不同人對於危險和騷擾的定義都不同,狼來了時時刻刻都在發生。

有的乘客吵了2嘴就要報警,有的乘客自己疑神疑鬼也要報警,有的司機看乘客不爽也要報警,C2C業務誰都沒有服務精神,最後都成了神經。

這會造成大量的客服資源浪費,如果用戶一句話就必須報警的話,同樣還會造成大量的警方資源浪費,尤其是從概率上,大部分都是誤報。

當然這個問題能解決,加人嘛。

那,錢呢?金錢資源呢?誰買單?

這些實際發生在業務中的問題,是第四個死結。

5

除卻安全和業務上的問題,順風車面臨的最大問題還有輿論,監管以及成本的問題。

輿論問題在於,隨著滴滴的加入,各路人的目光都會集中在順風車上,一旦再出現惡性案件,那麼第一波衝上來的一定是各種添油加醋的媒體,再配上看熱鬧不嫌事大的網友,這個業務算是完犢子了。

不管再怎麼做安全,案件都一定會發生,衝動犯罪沒有人可以預防。

而順風車永遠是在輿論的鄙視鏈底端的,換句話說只要出事兒別管法律上有沒有問題,輿論的一萬隻腳先踩過來過過癮。

輿論的影響,不用我多說。

甚至我都是反對滴滴上順風車的,因為滴滴這個盤子規模,順風車再出問題,非常有可能影響其快車的基本盤。

滴滴和其他中小玩家不一樣,他有不能輸的基本盤。

而要賺順風車的錢,誰的歷史負擔輕,誰有優勢,滴滴負擔太重了。

監管的影響在於一個邊界。

需要給順風車企業劃下一個邊界,給一個定義,邊界內順風車做到極致就算合格,邊界外的責任給與一定的寬容度。

順風車只是一個企業,企業無法做出超過企業能力邊界的東西。

邊界問題不解決,順風車永遠是無解。

接下來是一個成本問題,這也是順風車最最難做平的一件事兒。

其實很多人是接受並且認可順風車沒有百分百的安全,畢竟出租車,公交車地鐵飛機也有出事兒的,喝水都嗆死人的。

他們更看重的是順風車在事前和事後的態度。

事前做好安全准入,事中做好快速響應,事後做好賠償和改進表態。

滴滴之前的案子真正引起眾怒的並不是死人。

而是事前司機准入有漏洞;

事中響應機制失效,錯過最佳時機;

事後PR層面出現問題。

其實這些東西,不是無解,做服務嘛。

一套標準SOP完全可以解決,堆數據採購(司乘雙方全審核全調用),堆安全客服,做實時數據推送平臺,堆應急機制,堆賠償機制,其實沒什麼難的。

真正難的在於,做這些東西要錢的呀,成本。

上面說的東西,都是要砸錢的。

這些成本不是單靠順風車業務那點流水和抽水能承擔得起的。

如果完全承擔,則勢必漲價,那麼順風車的群眾基礎也就不存在了,大家發現還不如加點錢上快車呢。

順風車的便宜價格本身就是基於無合規成本和低審核成本吃下的黑車紅利,完美的流程和安全等於貴。

如果不漲價,那麼順風車瘋狂賠錢,對企業沒有任何意義,幹嘛做一個輿論風險高,還不賺錢的業務呢,有病嗎?

什麼搞社交之類的,根本不是順風車問題的根本重點,博人眼球倒是夠夠的。

順風車問題的重點在於這個無解循環裡面需要有人買單!

到底誰買單?現在的情況是沒人願意買單。

沒人買單,就得有人承擔後果,代價就是生命。

現在的客觀事實是。

大量黑車在利用順風車平臺洗白化,且各家平臺數據互不相同,無法有效限制。

大量價格敏感型用戶對順風車有著不切實際的價格與服務期待。

順風車平臺為了保持盈利(不盈利SB才做順風車)無法百分百提供安全和服務,並且默許了很多黑車洗白。

現有的業務模式和技術發展水平存在大量無解or成本失控的安全問題。

整個輿論與監管對於順風車的盯的很緊,一次失誤就是萬丈深淵。

順風車雖然確實是共享經濟中為數不多的亮點,業務模式也是好模式,但是上述五條問題不解決,始終是存在嚴重缺陷的。

要麼數據徹底打通,共享平臺;

要麼用戶徹底接受打折服務,接受不安全的現狀;

要麼順風車放棄盈利做成公益,不像現在這樣偷跑賺錢;

要麼技術突破,有全新的低成本有效方案;

要麼輿論和監管對順風車劃出一個有效邊界,企業只做企業的事情;

這些本質問題不解決,順風車永無寧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