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短期下滑”成为“长期衰退”的三个案例和最大启示

避免“短期下滑”成为“长期衰退”的三个案例和最大启示

· 这是第3253篇原创首发文章 字数 4k+ ·

·冀田 | 文 关注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鉴于海外疫情在近期的迅猛发展(确诊已接近200万),每个人必须重新考虑危机的持续时间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金融市场博弈的焦点在于对短期经济下行幅度和时间周期的分歧。我曾绞尽脑汁思考,是否有一种可能性,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概率,可以让经济在第二季度返回疫情前的增长速度。令人沮丧的是,我怎么都想不出这种情况。经济短期难以复苏已成定局。

此判断基于全球沦陷的事实:被认为有最强大医疗防控能力的美国毫无抵抗地战败,纽约疫情超过武汉,所有西方发达国家失控,非洲、美洲、甚至于亚洲的不发达国家根本没有抵抗力,死亡率在这些国家将飙升,病毒随时可能卷土重来,最终全球感染数亿人口不是小概率事件。

避免“短期下滑”成为“长期衰退”的三个案例和最大启示

| 全球轮番暴发让疫情陷入持久战,还有大量地区尚未暴发

既然速战不可行,当务之急是采取更加前瞻性的策略,应对不知会有多长的持久战。如同抗日战争,只有在持久战的战略指导下,才能抛弃毕其功于一役的幻想,避免无畏地消耗子弹,谋划长远的更大胜利。

2008年金融危机,美国有4个季度的经济负增长,即使有四万亿刺激的中国也有四个季度低于原有趋势的低增长。以务实的目标看,目前最大任务不是获得短期V型反弹,而是如何避免让经济陷入1年以上甚至更长时期的衰退。

如何让持久战尽量短、损伤尽量小?我研究了历史上的大型天灾、大型人祸、大型衰退的三个案例,有极其出人意料的结果。

避免“短期下滑”成为“长期衰退”的三个案例和最大启示
避免“短期下滑”成为“长期衰退”的三个案例和最大启示

案例一:黑死病的意外经济收益

黑死病在欧洲肆虐了40年,多次暴发。第一次是1348年,三分之二人口感染,感染的几乎都死了;第二次是1361年,一半的人口感染,极少一部分人幸存;第三次是1371年,只有1/10的人口感染,存活率大幅提升;10年后的1382年最后一次暴发时只有5%的人感染,大部分人都逃过了劫难。这也许是英国人一开始提“群体免疫”的深层历史渊源。

顺着航道蔓延的黑死病使得欧洲各国断绝海上贸易、禁止外来船只入港,曾经一度繁荣的进出口贸易不得已搁置。直至黑死病逐渐消退,进出口贸易才渐渐恢复。一种观点认为,黑死病延缓了欧洲航海经济的崛起和漫长中世纪的结束。

而另外的角度认为,黑死病摧垮了欧洲传统的社会结构,削弱封建地主与教会势力,间接促成了后来的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确实,黑死病结束后的15世纪正是欧洲强势崛起的起点。

尽管700年前的经济数据缺失,不出意料的是,黑死病导致了极其漫长的经济衰退。但是,黑死病也带来了极其出人意料的经济收益:

  • 促进结构性消费。由于非正常死亡,一些人通过继承遗产突然间获得了巨额财富,活着的人唯恐到手的财富流入他人之手。因此,享乐主义一时在欧洲盛行。并且,享乐主义和超前消费观念影响到中下层人民。此正是世事无常,钱在银行,不如及时行乐。

  • 产业进步。消费促进了手工业和奢侈品产业出现了好转和发展,商人们也趁此机会积累财富,为后期资本主义的发展储蓄了原始资本。此正是危机中的新产业机会。

  • 工资上涨。人口减少、劳动力短缺、土地荒芜,导致土地租金下降和农民工资的上涨。黑死病肆虐的14世纪下半叶,农民工资翻倍。此高工资导致日后欧洲对机器的疯狂追求,为机器时代到来埋下伏笔。这点很重要,后面的案例仍会讨论。

避免“短期下滑”成为“长期衰退”的三个案例和最大启示

| 欧洲熟练工人实际工资在1350年到1400年间大幅上涨

  • 市场经济导向。劳动力短缺导致佣人、雇工雇佣关系和价格的市场化谈判,促进了市场经济的萌芽。此为结构性的制度改革。

作为总结,从生命和进化的视角看,黑死病流行是人类的巨大失败,陷入与病毒几十年的持久战。但从经济角度看,黑死病却产生了诸多有意义的变化。从百年的视角看,也许可以说,日后欧洲的崛起,正是黑死病引发漫长衰退之后,带来的几百年报复性反弹。

避免“短期下滑”成为“长期衰退”的三个案例和最大启示
避免“短期下滑”成为“长期衰退”的三个案例和最大启示

案例二:对抗911的速战速决

黑死病是大型天灾,911是大型人祸。2001年9月11日,美国突然遭受恐怖袭击。数千人死亡,全国陷入未知前路何在的恐慌。航空业停摆,保险业遭受重创,纽约市的GDP减少了273亿美元,2000年纽约州的GDP约7700亿元,等于GDP下降了接近4%。距离危机中心最近、受冲击最大的行业和这次新冠危机有点类似。

幸运的是,本拉登没有能力对美国进行持续的恐怖袭击,在民众生活和相关产业遭受短暂打击后,航空、酒店等行业并未如这次新冠危机所导致的可能长期停摆。

911后,美国GDP增速在2001年第四季度下降到0.5%后,在2002年开始走出低谷。事实上,在911发生之前,美国经济已经处于下降通道。911发生后,美联储借势在3个月中三次下调利率到1.75%,400亿美元的财政政策快速到位。同时,布什发动了反恐战争。911的经济影响(GDP层面)在一个季度后就出现反转。当时担心911恐怖袭击导致美国经济衰退的观点很多,但事实上,911并未导致经济衰退。

避免“短期下滑”成为“长期衰退”的三个案例和最大启示

| 美国GDP在911后强劲V字反弹(数据来源:CEIC)

其中的关键原因在于,911恐怖袭击的持续性并没有新冠病毒这么强。在小布什的强力反恐政策下,大规模恐怖袭击没有发生,进而没有产生对经济的持续影响。也有人认为,反恐战争的红利避免了本应该有的一次衰退。关于战争的长期影响,我们会在第三个案例中讨论。

值得注意的是,911后美国股市在快速短线大幅下跌后出现反弹,此后仍旧持续下跌到911后的一年之后,才开始启动2007年的大牛市旅途。

避免“短期下滑”成为“长期衰退”的三个案例和最大启示

| 911一年后股市见底(标准普尔500指数月K线)

如果布什政府没有打击恐怖主义的强大决心和行动力,没有牺牲个人隐私和自由,抑制恐怖主义,也许恐怖主义的病毒会持续,会让美国经济陷入长期泥沼。

历史不能假设,但能对比。

与反恐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特朗普因为没有小布什反恐的决心和领导力,才导致了新冠病毒的蔓延。如果决心够强,特朗普应该推动《社交距离法案》等一系列法案,限制人们的自由。但是,一个靠民粹主义上台的总统是不可能推动损害个人自由的强权法案的。这导致了美国抗疫会陷入失败的长期深渊。

综上,尽管有5万亿美元的挽救经济方案,911速战速决的情形不大可能在此次新冠危机中发生。美国经济的衰退不可避免。

避免“短期下滑”成为“长期衰退”的三个案例和最大启示
避免“短期下滑”成为“长期衰退”的三个案例和最大启示

案例三:1929大萧条后的大跨越

众所周知,美国1929年股市大崩盘产生了1930年代近乎10年的大萧条。从1940年代开始,美国出现了新的GDP大增长。如果简单把1940年代二战后美帝国的强大归因于发了战争财,是只看到了表象。

事实上,战争需求导致美国生产增长的表象下面,隐藏着一个巨大的谜团:从1940年代开始,美国的劳动生产率不知为何急剧提升(下图)。

避免“短期下滑”成为“长期衰退”的三个案例和最大启示

| 人均产出在1930年初触底反弹,时均产出在1949年开始飙升

这意味着,美国在大萧条后的增长,并非简单是战争需求带来的“数量”增长,还有“质量”的增长。这一谜团也可能是经济史上的最大谜团。

从上图可以看到,美国的人均产出在1929年大萧条后的初期,短暂下行后,急剧飙升。我认为,这是失业倒逼的生产效率提高。大萧条期间,美国的失业率高达25%。正如同段子手说的:“再不复工,公司就知道没了我公司照样运转”。

而1940年后,每小时产出的提高更是一个谜团。《美国经济增长的起落》一书中作者把这个谜团归结为几点:

  • 劳动力质量提升、受教育程度提高。到1940年,美国一半的青少年有高中学历,这为二战时期兵工厂克服生产挑战创建了强有力的工人队伍。

  • 工资上涨和8小时工作制。罗斯福新政推出的8小时工作制逼迫企业主提升生产效率和管理效率。和黑死病对工资的影响相同,大萧条后,实际工资的上涨同样推动了企业用新技术、新机器替代人工的强大需求。

  • 1930年代及其以前的技术创新,在战争时期得以爆炸式应用。战争需求推动了新技术的应用,从而提高了经济发展质量。在1850~1970年的120年间最重要的120项发明中,1930年代贡献了26项,包括无线电、电视、轮胎技术和发动机技术的核心改进等。

  • 战时高压政策催生的强烈“求生欲”。为了满足战争的迫切需求,所有企业和人员被高度动员起来,效率就是真正的生死。福特的汽车工厂用一年的时间改造可以生产飞机,一年半后产能从75架提高到433架,提升了5倍。这是想尽一切办法应用新技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结果。

这说明,人的创造性在生死高压下被急剧释放,导致了新技术和产出效率的爆发式增长。说到底,回到了人性的本质。压力就是动力的说法一点没有错。

避免“短期下滑”成为“长期衰退”的三个案例和最大启示
避免“短期下滑”成为“长期衰退”的三个案例和最大启示

结论:最重要的启示

上面的三个案例,除了灾难范围较小的911外,剩余两个都陷入了长期萧条。长期萧条的时间跨度,在1300年代是按百年计算,在1920年代是按10年计算,在21世纪高度发达的互联网时代当下,可能是数年。

近期的海外疫情进展表明,新冠全球大流行在大概率上已经不可避免,需要谋划持久战的战略,追求速战速决可能适得其反。

假设最差的情况发生,病毒在全球循环攻击各个国家,金融市场需要做好长期抗战准备。金融市场依附于经济基本面之上。金融市场向好的前提条件是,要么从根本上改变持久战,要么加速持久战胜利的速度。前者不可能,只能追求后者。

中世纪的10年也许等于现在的一年。从案例中分析历史上大萧条之后大跨越的关键因素,可以让我们聚焦在这些关键因素上,采取人为干预,以期待缩减走出萧条的时间。

从这个目的出发,个人认为三个案例的最重要启示如下:

对全球急于挽救经济的政府而言,首要的是“全球宣战”,不止呼吁而是要敦促全球领导者,尽最大的决心和所能用的超常规手段,封城、宵禁、立法,阻断病毒的反复地区间传播。不打垮病毒,经济之战不可能胜利。全球流行,中国不可能独善其身。黑死病和西班牙流感的反复发作并非不可能。

避免“短期下滑”成为“长期衰退”的三个案例和最大启示

对目前“本土少战事”的中国而言,要启动“战时经济”,疯狂生产“战时设施”。我们的战略医疗储备要成倍扩大,我们的医疗基础设施要成倍建设。并且,要以最大生产力生产口罩、呼吸机、防护服、建设病床、医院、生产所有必需的医疗设备和药品,预防病毒再来,支持全球70多亿人的抗疫战争,获得合理的抗疫“红利”。

对财政政策制定者而言,不要再想房地产基建的老路。没有一个历史会简单重现。现在应该借势ALL IN互联网和线上经济,把20年来互联网的红利吃透。强力推动原来因为成本过高、担心冲击实体经济、担心冲击就业、没有大规模商用的技术创新进入应用,甚至给这些企业直接补贴,比如加大力气提供线上的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效率。

对担心民生的政府而言,需要忍受失业的阵痛,优胜劣汰,让劳动力出清,提高企业效率和劳动生产率。用大数据方式精准补助,直接发放救济和补助给个人,而非再通过金融机构、金融媒介、大企业传导的放水方式。我国移动互联网的发达程度,有可能实现让每一分钱给到需要的人,而不是让大水留到低效企业和腐败分子的腰包。

金融市场一半的投资者只能看一天,九成投资者的判断周期不超过3个月。这些短期波动投资者可能迎来数个季度上下折腾的“熊皮市”。

对长期投资者而言,更应该聚焦到围绕抗击疫情的技术创新型企业,真正提高“战争”效率的企业。因为,一旦你投资的企业加入了这场持久战,当抗战胜利的那一刻,拿到最多胜利果实的,必然是这些参战的斗士。

避免“短期下滑”成为“长期衰退”的三个案例和最大启示
  • 作者简介:冀田,领复资本创始人、注册金融分析师(CFA)、《家庭投资和家族办公室》一书作者,金融市场专家,风险投资人。

《一部全新的人类命运史》,汉斯·辛瑟尔

《美国增长的起落》罗伯特·戈登

The Black Death and the origins of the‘Great Divergence’across Europe,1300–1600,Pamuk

《新冠肺炎如何贡献全世界》,人民日报

《破坏与重建:浅析黑死病对欧洲经济走向的影响》,李嘉玥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 图片 | 视觉中国 」

避免“短期下滑”成为“长期衰退”的三个案例和最大启示
避免“短期下滑”成为“长期衰退”的三个案例和最大启示

内容合作、投稿交流:[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