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肉貴了沒關係,素菜為主也能搭配出好營養

最近豬肉的價格飆升備受大家關注,很多朋友笑說吃不起。但從目前所傳遞信息來看,生豬供應不足導致的高價恐怕還會持續一段時間。豬肉作為主要的動物類食物來源之一,對人體營養需求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如果減少豬肉類食用量,怎麼有效避免營養不良呢?

豬肉貴了沒關係,素菜為主也能搭配出好營養

網絡信息

用什麼辦法解決豬肉攝入減少?

豬肉能為人體提供動物性蛋白質和飽和脂肪酸為主的營養,含有這兩大類的營養素食品一般動物性食品都具有。但是細心的朋友會發現,動物類食品隨著豬肉的飆升,在價格方面也有所上漲。在適當的控制生活成本下,通過以素食為主的飲食模式,也同樣可以輕鬆實現均衡營養(非全素飲食)。

豬肉貴了沒關係,素菜為主也能搭配出好營養

非全素飲食結構

非全素飲食模式的特點。

非全素飲食,是以富含植物蛋白食品代替或者減少動物性食品的膳食結構,可以依照個人飲食需求調整。富含蛋白質豐富的植物性食物品種有大豆(或豆製品)、小麥胚芽、花生、黑芝麻、核桃等。但是植物性食物裡有些營養素種類含量較低,如維生素B2、維生素B12等,而奶類、蛋類食品可以彌補這一缺陷。因此,在非全素飲食結構中,增加豆類、蛋類、奶類等食品用量,同樣可以實現營養均衡。

舉例說明:根據中國居民膳食寶塔推薦量,成年人平均每日畜禽肉40~75克、蛋類40~50克(約一個雞蛋大小)、牛奶300克。在非全素飲食模式中剔除畜禽類後,蛋類增加到80~100克(約2個雞蛋)、牛奶增加到450~500克,也可以基本滿足人體營養需求。

豬肉貴了沒關係,素菜為主也能搭配出好營養

奶製品、胚芽食品自由搭配

非全素飲食模式適合大多數國人長期採用嗎?

非全素飲食模式通過增加攝入大豆製品、奶製品、蛋類來代替畜禽肉類食品營養,長時間採用一般不會造成不良後果。由於中國自古以來就是農業大國,居民飲食習慣是以植物性農作物為主。我們與歐美等國家飲食文化不同,存在著地域、種族等諸多差異,如果照用或參考未必合適。還需再次說明,提出非全素飲食模式,是在緩解市場畜禽類供應緊張背景下一種飲食建議。有別於宗教信仰類的嚴格要求,飲食安排中可以增加水產類食品,如鯽魚、草魚、河蝦等,同樣可以彌補畜禽類食品營養。非全素飲食模式可結合需求加以調整,適合健康人群靈活運用。

食品作為生活的必需品,價格飆升背後也給很多朋友帶來不安,其實這只是市場供小於求自然反應,只需理性對待,一切也自然會迴歸理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